阿里吃“三通”, 快遞行業格局生變?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 葉丹)作為社會經濟的基礎產業,物流快遞行業近年來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在電商等數字經濟的推動下,物流快遞行業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數據顯示,中國快遞量已經連續十年高速增長,去年突破500億件,佔全世界超過40%,而在通往下一個500億件的道路上,數字經濟將會是最大的推動力。

3月10日,阿里巴巴宣佈46.6億元戰略入股申通快遞。據資料顯示,成立於1993年的申通快遞是中國成立較早的民營快遞公司,申通快遞也是阿里巴巴最緊密的物流合作伙伴之一。業界普遍認為,這是加快構建四通八達的智能物流網絡的重要進展,距離全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必達的目標又紮實邁進了一步。

根據此前披露的消息,阿里巴巴、菜鳥智能物流網絡已經吸引了全球3000多家物流企業參與其中。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快遞行業的發展還具有廣闊的提升空間,而藉助電商等互聯網平臺在資金、技術、大數據和資源方面的賦能來推動該物流快遞行業的發展,如今已經逐漸成為共識。資料顯示,在申通之前,包括圓通和中通、百世也都已經與阿里巴巴達成了資本上的合作,四家快遞公司均為行業頭部企業,營收合計約224.42億,與行業一哥順豐228.64億元不相上下。而得益於阿里、菜鳥和快遞公司共同打造的數字化網絡,從2012年至今,全國快遞平均攬收籤時效已經從4天以上,提升到2.5天左右。

發揮協同效應成為關鍵

“快遞公司的下一波紅利才剛剛開始”,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在接受採訪時就認為,中國快遞物流市場巨大,智能化、全球化等都需要大量投入,阿里巴巴、菜鳥與物流企業可以一起做的事還有很多,全行業應該更加攜起手來,打通上下游、共建生態圈。

在我國的電商等行業的推動下,近年來各大快遞公司紛紛投入建設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並從中獲得了綜合能力的快遞提升,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在效率、服務、成本、盈利、科技等方面打造出了“中國快遞”的靚麗名片。數字經濟的發展,也讓以“四通一達”(中通、申通、圓通、百世匯通、韻達)為代表的中國主要快遞公司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以中通快遞為例,去年第三季度淨利潤10.6億元,同比增長47.7%,顯示了在效率、成本、盈利等方面的綜合優越性。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中國快遞向下一個500億件邁進,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單獨完成這項沉甸甸的任務。“必須要像建高鐵路網一樣建設智能物流骨幹網,把所有物流要素連接起來,發揮協同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