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走向衰落,和它的一項國策有很大關係

中國古代,食鹽被國家壟斷經營,嚴禁私自販賣,然而清朝的私鹽販運卻屢禁不止,以致成為清政府的心頭之患。清道光年間,道光皇帝曾多次下旨緝拿一個叫黃玉林的大鹽梟,那麼這個黃玉林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為何能憑藉販運私鹽一次次觸動統治者的敏感神經呢?

清朝走向衰落,和它的一項國策有很大關係

這裡給大家介紹清朝兩淮地區最大的鹽梟案,什麼叫鹽梟呢?梟字本義是惡鳥的意思,後來引申為兇惡強大的壞人,比如梟雄。鹽梟指的是中國古代販賣私鹽的梟雄,類似於現代人常說的毒梟。我們要說的這個鹽梟叫做黃玉林,為什麼說黃玉林是兩淮地區最大的鹽梟呢?因為連當時的道光皇帝都知道他的大名,而且多次特地下旨佈置緝拿處置黃玉林。一個販賣私鹽的兇徒,能夠得到皇帝的垂青重視,不能說絕無僅有,也是千年罕見。

清朝走向衰落,和它的一項國策有很大關係

我們的案子得從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的一道密摺講起。當年四月道光皇帝接到一道密摺,清朝只有少數官員才有資格給皇帝上秘密奏摺,談的不是敏感的機密就是重要的問題。但是這道密摺,主要是向道光皇帝介紹一個人,黃玉林。話說江蘇有一個重鎮叫做儀徵,儀徵南鄰長江,東靠運河,處於兩條航運大動脈的交匯處,水路交通方便,位置非常重要。有個叫黃玉林的豪強分子,強力佔據了儀徵的老虎頸碼頭,從事食鹽生意,吸納周圍的鹽販子聚會到此處。他籌措到大批量的食鹽後,再運到湖北陽邏、江西藍溪兩省交界的地方囤積發售。為此,黃玉林組織了規模龐大、數量眾多的販鹽船隻。大的沙船能裝載數千石食鹽,三兩連檣,小的貓船也能裝在百石,百十成幫,蔚為壯觀。長江下游一帶運送食鹽的船隻跨江連海,接連不斷的把鹽運往長江中下游的各個州縣。

大家可能會說,這不是挺好嗎?這說明食鹽貿易發達,運輸通暢,經濟繁榮,黃玉林是搞經營的一把好手。問題在於,中國古代是國家壟斷食鹽經營,嚴禁私自販賣,所以黃玉林的經營活動是違法犯罪行為,他銷售的鹽是私鹽。這裡介紹一下古代的食鹽壟斷制度,食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需求量巨大,不僅利潤可觀,食鹽稅收是清朝僅次於田賦的第二大稅收來源。而且食鹽關係到國計民生,社會穩定,食鹽短缺會引起社會動盪。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歷朝歷代都壟斷經營食鹽,從生產、運輸到銷售各個環節都由官府控制。

清朝走向衰落,和它的一項國策有很大關係

清朝繼承了這項制度,全國內地劃分兩淮、長蘆、四川等11個產鹽區,每個產鹽區有若干鹽場稱為場,在鹽場生產食鹽的工人成為灶戶。灶戶只能按照國家定價,把出產的食鹽賣給官府,官府再指定每個鹽場對應的銷售區域稱為岸。特定產鹽區的鹽只能在指定的岸銷售,還有資格聯通場和岸的鹽商,必須向食鹽管理部門購買運銷食鹽的許可證,稱為鹽引。鹽商憑藉鹽引到指定的場取鹽,然後運到對應的岸銷售,完成食鹽的產銷過程。我們縱觀整個過程,清朝對鹽業實行國家定價,強制採購,再以鹽引的形式向特定的商人徵收食鹽稅收,大體上是官督商銷的思路。從理論上來說,灶戶私自生產銷售的食鹽、沒有鹽引運銷的食鹽以及有鹽引,但是數量、場岸不符的食鹽都是非法的,都屬於私鹽。

清朝走向衰落,和它的一項國策有很大關係

儀徵是江蘇水路要衝,同時也是淮鹽的集散地。黃玉林以此為販私基地,開展大規模的販賣私鹽的活動。他的販私船隻在儀徵周邊水路日夜穿梭,嚴重影響著清政府官鹽的銷售,那麼黃玉林的鹽梟集團為什麼能長久的盤踞儀徵這個水路要衝,私鹽販運的利益鏈條又是怎樣的呢?

清朝走向衰落,和它的一項國策有很大關係

清朝管理鹽業的機構是鹽運司、鹽道衙門等等。長官分別是鹽運使、鹽道等。縱觀整個行業,這個核心是鹽商。鹽商直接向國家繳納食鹽稅收,直接面向終端用戶,而且掌握食鹽的定價權,沒有鹽商,食鹽產銷就貫通不起來,國家也收不到鹽稅。作為監管機關的鹽運司必須依靠鹽商,鹽商必須依靠鹽運司,從後者那裡拿到特許經營權。雙方的關係難捨難分,鹽運使常常藉助少數實力強大、能力出眾的鹽商來推動行業大勢,慢慢的就形成了地位不同、分門別類的鹽商群體。地位最高的是極少數總商,他們是實力雄厚的商人,往往承包產鹽區的稅收任務,從而獲得該區域的行業主導權。此外還有運商,就是購買鹽引販賣食鹽的商人。場商就是直接向灶戶收購食鹽,進行轉賣的上游商人。最後還有窩商,類似於佔據了鹽業的特許經營資格,慢慢的自己不直接參與經營,而把這個資格轉租給他人的鹽商。由於享有特許經營權和其他優惠政策,比如漲價等等,鹽商獲利豐厚。甚至可以說是暴利。他們通過壟斷食鹽銷售,生活奢侈,衣食住行追求豪華,奴僕成群、宅院遍地、一致千金,一定程度上還推動了清朝大都市的發展,資助了文學藝術的進步。

但是大家要知道,所有的這些成本都是由普通消費者支付的。我們就會看到食鹽的價格越來越高,而且只漲不跌,居高不下。食鹽價格只漲不跌的另外一個重大原因是,鹽商群體對鹽運使負責,不用對市場和消費者負責,他們的眼光是朝上看的,既不會去推動食鹽生產技術的進步、品質的提高,也不會去考慮消費者的需求。鹽商只要跟官府搞好關係,就能夠保住特許經營權,就能夠維持窮奢極欲的生活。為此,鹽商們對鹽運司衙門上上下下都非常捨得花錢,上自鹽運使,下至普通差役,時不時地就奉送各種“陋規”。大的鹽商還專門聘請一些朋友,經常往來各級鹽業管理機關,幫鹽商遊說行業政策,爭取優惠條件,甚至幫助官員出謀劃策,解決公私大事,俗稱“大司客” ,同時還僱傭了一些能幹的僕人,常駐在各級鹽業管理機關,給官吏差役們打雜,處理各種瑣事,討好官吏差役們稱為“小司客”。

清朝走向衰落,和它的一項國策有很大關係

鹽運司衙門活少錢多、有人伺候,是朝野公認的肥缺。而這其中,又以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兩淮鹽區為最。鹽業衙門遇到什麼難事、麻煩事、尷尬事,需要花錢出力,甚至賑災緝私,都叫鹽商去解決。各種攤派勒索,讓實力不俗的鹽商都皺眉頭。可是,商人們從來不會做賠本買賣,鹽商們投資在鹽運衙門的所有成本,最終還會落到消費者的頭上。

清朝走向衰落,和它的一項國策有很大關係

與壟斷鹽商相對應,從唐朝開始,就有人肩挑背扛、走村串巷向老百姓推銷私鹽。私鹽有兩個特點,受到了老百姓的熱烈歡迎。第一,私人便宜,這一點大家都很好理解,畢竟私鹽,沒有繳稅和各種隱性的開支,成本更低,清朝中期,私鹽的售價只有官員的一半甚至更低。第二個特點那就是私鹽的質量遠遠優於官鹽,為什麼壟斷產銷的官鹽,質量反而不如個體經銷的私鹽呢?首先,官鹽名義上是鹽場統一生產,實質上依然是個體灶戶生產的。衙門和鹽商幾乎沒有人關心品質控制,工藝改良。相反,私鹽販子為了吸引顧客,無時無刻不上心思考食鹽的質量,以質量取勝。其次,鹽商們銷售的官鹽是壟斷經營,販運遲緩,服務態度惡劣,甚至銷售的時候摻雜著土灰、貝殼等等劣質產品。而私鹽販子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大家拼服務、保質保量,吸引消費者前來購買,兩相綜合作用,私鹽要遠勝於官鹽,消費者紛紛都去購買私鹽。

到道光年間,保守估計官鹽和私鹽的銷售比例是1:1,私鹽販子能夠佔據中國鹽業的半壁江山,悲觀估計是私鹽佔據了當時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場。鹽商在私鹽的衝擊下,日子越來越難過,而官府的鹽引也銷售停滯,國家鹽稅大大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