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歷史」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

「軍事歷史」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文明的進程始終伴隨著野蠻而殘酷的戰爭,直至現在仍然在重複著這古老的遊戲……

瓜達爾卡納爾島,這座南太平洋上不起眼的小島,在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短短的半年時間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役發生在這裡。早些時候讀了約翰?託蘭所著《日本帝國衰亡史》,書中有很大的章節在介紹這場戰役,記得看完以後有種莫名其妙的興奮與舒暢之感。日本軍國主義這群不可一世的惡魔,被美國M3坦克碾壓下顯得那樣脆弱而不堪一擊,在強者面前這個“宵小民族”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現代戰爭的殘酷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當成千上萬噸的炮彈傾瀉而下時,人類的存在顯得那樣微不足道,生命如螻蟻草芥般瞬間消逝。

「軍事歷史」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場人類劫難,二十多億人捲入了戰爭,近一億人死於非命,留給世人的是永久難以癒合的傷口。在這場人類浩劫中,日本人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給亞洲人民尤其是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偷襲珍珠港,是日本走向覆滅的開始,美國強大戰爭機器的開動使世界戰爭格局發生了變化,盟軍很快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中途島海戰是二戰中最著名的海戰之一,日美兩國的海空軍事力量幾乎傾巢而出,狂妄至極的日本海軍受到重創以慘敗告終。日軍失去了戰爭初期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也失去了戰略主動。但日軍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已大為消弱,仍然決定繼續實施對南太平洋諸島的進攻,計劃先在瓜島修建航空基地,遠期目標進逼同盟國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澳大利亞,以此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

「軍事歷史」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

中途島海戰以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開始了海上的戰略反攻,目標直指日本本土。瓜達爾卡納爾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對日本來講是進攻澳大利亞的重要軍事基地,對美國來講關係到和澳大利亞、新西蘭之間運輸航線的安全,瓜島勢必成為兩軍爭奪的焦點。日軍修建機場的意圖被美軍發覺,美軍立即調整作戰計劃,迅速採取代號為“瞭望塔”行動,派遣一個海軍陸戰師一萬多人搶灘登陸,“瓜島之戰”拉開了序幕。瓜島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叢林茂密蚊蟲肆虐,冷的刺骨的傾盆大雨,無法仍受的酷熱,到處都是鱷魚、大蜥蜴、毒蜘蛛、螞蝗和蠍子。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冒險者》中描述:“假如我是國王,我懲罰敵人最厲害的辦法就是把他們放逐到所羅門群島去。”

「軍事歷史」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

美軍的登陸行動異常順利,無一傷亡,幾乎未遭任何抵抗,日軍望風而逃,也沒有來得及破壞機場跑道。美軍登陸瓜島如入無人之境,這主要是日軍失誤造成的,過分自負的日軍將領估計美軍不會這麼快就反攻,結果讓美軍佔得先機。瓜島失利讓日本人大吃一驚,驚動了日本高層,山本五十六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奪回瓜島。首批派出的是一木支隊,大約一千人左右,和美國陸戰隊一樣,沒有遭到一槍一彈的抵抗。一木以為自己達到了奇襲的目的,實際上他已經落入了美國人的伏擊圈,美國人正在前面等著他們。數百名日軍躍出椰樹林,端著明晃晃的刺刀,高喊著“萬歲!”發起衝鋒。這時的日軍感覺還是不錯的,以為放幾搶轟幾炮,咋胡咋胡就可以嚇跑美軍。他們想錯了,迎面而來的是狂風暴雨般的大炮和機關槍的密集火力,日本人像砍倒的樹木一樣成片倒下。

不論是人數還是裝備,美日兩軍實力懸殊太大,日本人很快陷入絕望,但拒絕投降。日本人信奉“武士道”精神,寧死不降,日本傷兵拉響手榴彈與前去救援的美國兵同歸於盡。瘋狂的日本兵惹怒了美軍,他們不再接受日軍投降,美軍坦克橫衝直闖壓死走投無路的日本兵,坦克的履帶成了“絞肉機”。天黑了,椰林裡只剩下一小撮日軍,他們準備燒掉軍旗,集體自殺報效天皇。美軍並沒有給日本兵盡忠天皇的機會,轟隆隆的坦克碾壓過來,一木和他的部下來不及自盡,一個個被活活壓死。椰林內,日軍屍橫遍地,坦克履帶碾壓過的日本兵血肉模糊,日軍幾乎全軍覆沒。一木支隊打仗非常兇殘,在東南亞曾經俘虜了一支二十六人的盟軍巡邏隊,全部殺死,按照《日內瓦公約》是不應該殺戰俘的。他們以為像菲律賓的美軍一樣不堪一擊,這次遇到了真正的對手,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戰車,如螳臂擋道自取滅亡,這也給飽受日軍欺凌的亞洲人民一絲安慰。值得一提的是,挑起日本侵華戰爭“七七事變”就是這個一木支隊乾的,落得這樣的下場也是罪該萬死罪有應得。

「軍事歷史」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

一木支隊的慘敗徹底激怒了日本人,他們派出多批次日軍登陸作戰,從此雙方開始了白熱化的海陸空戰爭。雙方增兵派員投入大量軍事裝備,圍繞亨德森機場展開殊死搏殺,海陸空立體全方位開戰。一個晚上有七次衝鋒與反衝鋒,日軍一撥接一撥的自殺式衝鋒,給美軍造成了傷亡,自身的損失卻更加慘重,一時間槍炮呼嘯血肉橫飛。打仗是打給養,打得是後勤保障,由於物資保障跟不上,登島日軍逐漸陷入了絕境。沒有任何後勤補給的日軍,空手徒步闖入了迷宮一般的叢林,無異於踏入了恐怖的綠色煉獄,飢不擇食到了連蜥蜴、蜘蛛甚至是蚊子都不放過的地步。為了輸送物資,日軍想出了“鐵桶運輸”的辦法,把藥品、糧食裝入鐵桶,但不能裝滿,使鐵桶剛好能浮在海面上,然後用軍艦拖著靠近海岸。由於美軍強大的航母火力封鎖,這種辦法收效甚微,能夠運到島上的補給少的可憐。在瓜島上的日軍所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美軍的反擊,而是飢餓,成群結隊的日本兵因飢餓或瘧疾喪失了戰鬥力,擠在沙灘上坐以待斃。絕望的士兵們列出一張死亡期限表:

能站者——可活三十天

能坐者——可活二十天

躺著小便者——可活三天

不能說話者——可活兩天

不能眨眼者——凌晨即死

「軍事歷史」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

1943年1月4日,反攻無望的日軍正式下達了從瓜島撤軍的計劃,公告使用的措辭是“轉進成功”而不是“失敗撤退”,始終不願意承認在瓜島的失敗。儘管日軍的撤退計劃實施的很順利,竟然在美軍的嚴密監控下撤出一萬六千多人,但在瓜島戰役期間共有兩萬三千多人喪命於此。相比較,美軍的傷亡就小的多了,美軍共投入海軍陸戰隊六萬多人,陣亡一千六百多人。至此,“瓜島之戰”落下了帷幕,美軍以絕對優勢戰勝了日軍,是太平洋戰爭中的第二次勝利,標誌著美軍由戰略相持轉向戰略反攻,日本軍國主義開始一步步滑向滅亡的深淵。

「軍事歷史」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

“瓜島之戰”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殘酷的戰爭場面依然衝擊著人們的心靈,戰爭的陰影久久揮之不去。雖然爭奪一個“彈丸之島”,但美日雙方赤膊上陣,幾乎動用了主力軍事力量,實際上是兩國綜合軍事實力的較量。沉沒在瓜島海域的戰艦、飛機達千萬噸,這一海域被人們稱為“鐵底灣”,可見現代戰爭實質上是鋼鐵的消耗戰,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是無法承受的。有許多國際航班在途徑“鐵底灣”上空時,會發現羅盤有一些失靈的現象,人們戲稱為“百慕大第二”。後經調查發現,因為沉沒在海底的戰艦飛機殘骸仍會發射出一些電磁波,干擾海面上空的飛機操作,導致飛行儀器產生瞬間失靈的現象。

「軍事歷史」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

根據美國作家詹姆斯?瓊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述了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的戰爭故事,主人公在影片開頭的發問令人深思:

世上為何有這麼多戰爭?

萬物為何相互殘殺?

陸地和海洋為何相互對抗?

大自然是否充滿仇恨?

善惡是否同時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