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是被騙沒的

自那天陪著小妞昨晚入園體檢之後,心裡一直琢磨著這個題目。

因為那不是第一次見到在檢驗室大哭大鬧的孩子。而父母的招數,大概都是那麼幾樣。

“乖,不疼啊,一點兒也不疼!就像蚊子咬一口,癢癢的。”

“不哭不哭,不哭才是好孩子,是個堅強的好孩子!”

“你看著奧特曼,就看著奧特曼,不去看它,馬上就好了!”

“乖,打完針咱們吃大餐好不好?爸爸保證!”

“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看看看看,別的小朋友都笑話你了……”

最後結果是什麼?

要麼是孩子實在是累極了,掙扎不動了……

要麼是大人狠了心手腳並用,強按下去……

我也曾經是這樣的爸爸。

其中一次,我家閨女肺炎,針得扎到腦門上。我是一手拖著她的頭,一手按著她的左手,然後把她的小小的身子壓在臺子上。

疼。

怎麼會不疼?

我瞅著都覺得渾身的皮膚繃起來了。

她哭得嗓子都啞了,還在哭。

這次,二丫頭去體檢,也打針,而且打了兩次,竟然沒哭。

我也在想啊,為什麼?

不怕疼?不可能。正如舒婷的詩中所寫的:“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這麼一個小人兒,細皮嫩肉的,她就是會為自己的手指頭褪了點兒皮而大驚小怪,還要求我們必須買了創可貼裹在上面才算罷休。

她也的確害怕。

所以她就開口說了:“我害怕。”

我們怎麼回應的?我們沒有說:“不怕不怕,要勇敢。”而是抱緊了她,說:“嗯,就是有點兒害怕。”

回過頭來思考一下,我覺得最重要的,仍然是“安全感”。

她對父母是信任的。

她知道自己是被接納的。

有朋友問,那,像我們這樣天天上班的,怎麼跟孩子建立安全感?

這一問題背後,是這樣的邏輯:要想建立安全感,就要全身心的陪伴;全職媽媽或者爸爸(我就認識這樣的全職爸爸),肯定更容易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這樣的邏輯,是有道理的,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合理的。

但是,並不完全對。正如前一陣子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是講用大數據來分析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的,其中一條就令人大跌眼鏡,即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竟然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大。哦,另一條我很想藏著掖著,但是還是痛快講出來吧——給孩子讀書竟然也不是那麼重要——這一組數據最終證明,你是什麼樣的人,比起你對孩子做了什麼,才是決定性的。

有跑題之嫌。

在我看來,建立孩子安全感,同陪伴時間、陪伴質量當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但是,“騙”才是癥結所在。

這一點頗像李欣老師的那篇文章的題目:《教育中1%的過錯,常常抵消99%的努力》。

你付出了再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無心犯了錯,也許全盤皆輸。

咱們以“分離”為例吧。

這是所有職場父母共同的難題。眼看著時間就要來不及了,可是那個小人兒還眼淚一把鼻涕一把地難捨難分……

“不要媽媽走,不要媽媽走!”

“寶寶,媽媽要上班,上班給寶寶買糖糖。”

“不要媽媽走,不要媽媽走!”

“寶寶,媽媽再不走就要遲到了,遲到了就得扣錢,就不能給寶寶買糖糖了……”

這樣應對的,是剛剛開始和寶貝鬥智鬥勇的父母。

下一個階段,則是狠下心來,一走了之。

結果孩子會哇哇地哭半天,讓人肝腸寸斷。

第三階段,就是“媽媽不走,你看,媽媽坐在這兒陪著你。”

然後,在奶奶或者姥姥或者保姆帶掩護下,腳底抹油。

第四階段,是乾脆在孩子醒來之前,躡手躡腳地一走了之。

然後,孩子每每醒來,都看不到媽媽。於是,每晚都睡覺就會更成問題,他是那麼黏你啊,就是不睡。為什麼?因為他怕一閉上眼睛,媽媽就消失了。

這種種手段,都是在逃避,在欺騙,在撕裂關係。

試想,媽媽(爸爸)隨時會不見,寶寶心裡怎麼可能踏實?

試想,媽媽(爸爸)原來總是在撒謊,寶寶怎麼可能信任你?

入園焦慮、入學焦慮、青春期逆反……所有的一切,早早就種下了因。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童年禮物,也是人生禮物。

而所謂良好,底線是安全感。

那麼?怎麼辦?正如那位向我提問的孩子媽媽所說的,她總是要上班啊……中國的媽媽就是這麼不容易,恨不能分身成兩半,一半忙孩子,一半忙工作。那些孩子養育得好,又事業有成的媽媽,簡直就是超人媽媽!

我提的建議,其實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思考,而是這麼多年讀書學習和親身實踐的心得。

基本原則,就是在孩子面前要做一個真實的人。

你要上班,就好好地告訴孩子你要上班,前一天晚上,以及每一天晚上,都要跟孩子開誠佈公地談這個原則。你以為孩子不懂麼?孩子懂,哪怕是一歲的寶寶,哪怕是幾個月的寶寶,他都會懂的,即使此時此刻不懂,也會來日方長地懂。

策略呢,也要講,用遊戲的方式。

捉迷藏為什麼會成為孩子們怎麼玩也不疲倦的遊戲?特別是小寶寶,他明明知道你就在窗簾後面,卻總會像第一次發現你一樣驚喜大叫!

因為這是孩子在確認安全感,確認你會在的,就在這裡。

在他小的時候,就順著他的心吧,總是躲在那一個他最熟悉最希望你藏的地方。

慢慢長大,就可以換幾個地方,多藏一會兒——讓時間一次比一次長,而最重要的是,你一定會出現,一定會把他緊緊抱在懷裡。

那麼,分離就是另一種捉迷藏。

你可以把能夠讓孩子想起你的某樣東西放在他的小手裡,對他說,爸爸(總得拿爸爸舉個例子吧,要不好像爸爸真的很不受歡迎似的)要去上班,中午一定會回來,呶,就是那個長針和短針合在一起的時候,你拿著爸爸的這個鑰匙扣,想爸爸了就看看好了。

先模擬,再實戰。

他會一次次體驗分離,又一次次確認安全。

我們都知道,童書往往能講大道理。

有一本很棒的繪本,就是用生動的方式講述了分離——《一口袋的吻》。

你相信麼?

當你對孩子說,媽媽把吻裝進了你的口袋裡,他真的會得到莫大的安慰。

因為他已經確定了——媽媽的愛是真的,無論什麼時間,無論什麼地點。

當然,爸爸的愛也一樣。

2019年3月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