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悟道

釋迦牟尼,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古印度釋迦族人,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本為迦毗羅衛國太子,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教創始人。

釋迦牟尼悟道

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釋迦牟尼誕辰日。

釋迦牟尼出生後七天,王后摩耶夫人便去世了。

少年釋迦牟尼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兼習兵法與武藝,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

16歲時,與表妹結婚,後生有一子,這一時期,過著奢華而舒適的生活。

19歲多次出遊,看到人間各種不同的痛苦,而且無論是誰,無論貧富,都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最終命運。釋迦牟尼始終堅信,世界上應該存在一種永恆的東西,不會因為任何瞬間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最後在北門外遇見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門,從沙門那裡聽到出家可以解脫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釋迦牟尼悟道

29歲,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放棄太子身份和王宮的安逸生活,毅然離開妻兒,出家修道。離家之後,釋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後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進一餐,穿樹皮,睡牛糞。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於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淨了身體,沐浴後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的乳糜,恢復了健康。 

35歲,釋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樹下冥思苦想,發誓“不獲佛道,不起此座”,經過七天七夜,終於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痴等煩惱不再起於心頭。這標誌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為覺者、知者。

釋迦牟尼成佛後,開始他的傳教活動。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隨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陳如等5個侍從,並向他們講說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 “初轉法輪”。釋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跡遍佈恆河流域。

釋迦牟尼悟道

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並組成了傳教的僧團。弟子有500人,此時,.佛、法、僧這佛教的 三寶 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