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醫療和養老真實感受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公共需求越來越強烈,關注自身和家人健康是我們生活不可缺乏的一部分。但是醫療資源分佈不均、機構重複、效率低下、醫療技術和服務質量問題、藥價虛高、醫療腐敗等問題依然是抹平醫療體系不平衡不充分溝壑的絆腳石。“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既是老百姓頭疼的問題,也是管理者一直著重解決的問題,但願越來越好。

縣城醫療和養老真實感受

在縣城,有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等三家大的醫療機構,民辦專科醫院和小診所卻有N多家。三家醫院均位於縣城舊城區中心地段,建築均普遍老化,且各自被周邊民用建築包圍,沒有任何發展空間。

各院建築密集、空間狹小,無法解決其目前床位短缺、科室功能不全、超飽和運行等系列問題。目前來看,服務半徑過於集中,資源配置不均衡,無法適應縣城的快速發展。還好政府有有識之士,現在在擴張的新區選址新建。

在縣城,人們有點頭疼腦熱的小毛病自己去藥店買點藥就解決了。縣城的藥店諸如“仁心堂”“廣濟堂”等遍地都是堂,沒“堂”就不是高大上的藥店。在過去,藥店的門口對聯是“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現在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賣藥的人希望賺的盆缽滿銀,這個社會的確是病了。

在縣城,小診所大都是給兒童看病的,可見當前我們公共醫療機構裡的兒科是多麼的偏科。現在的孩子都嬌貴,一有點頭疼感冒,許多大人趕忙帶在附近的診所去看,不是打針就是輸液,見效快但也是對孩子抵抗力的一種摧殘。

在縣城,藥店花小錢解決不了的病情就去醫院掛號做檢查了,一系列下來不管你吃了吃不了,藥開一大堆,許多人吃幾次以後,藥都束之高閣最後過期扔掉了。“以藥養醫”這個頑疾不根除,即使有合作醫療等保障體系,老百姓還是負擔不起。

在縣城,許多人的身體檢查都是在省城或者京都進行的。在縣城,也有許多人小病扛著,大病看不起,更談不上獲得高質量的醫療資源了。即使現在有“水滴籌”等網絡籌款,但對於真正需要的人來說,也是杯水車薪。

在縣城,9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縣內就診。但是制約我們縣級醫院服務水平的不是醫務人員的職業素質,而是地方的一些社會風氣。比如說生孩子,給接生大夫、麻醉師等人都要送紅包,好像不送紅包孩子生不下來。最後形成了一種風氣,在患者看來,不拿紅包的大夫不用心診治;在大夫看來,不送紅包的患者不上路子。

在我看來,去縣級醫院看病就是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明確診斷,二是預防發生嚴重併發症。這兩點恰恰是我們自己在家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你去醫院求醫,找熟人,託關係最應該解決的就是這兩個問題。這才是重中之重,這才是最重要的醫療資源,而不是什麼比較特殊的藥物,不是什麼單間的病房。如果診斷明確,要麼當地治療,要麼直接轉院。如果診斷不明確,抓緊轉院。

養老方面

當前在縣城,老人大都是隨子女進城的農村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老人願意選擇家庭養老、獨居或與配偶互相照料的自我養老方式。

縣城醫療和養老真實感受

在縣城,家庭養老依然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養老方式。雖然有一兩所養老院,但是很多人是不願意把老人送到那裡去的,怕背上罵名。在過去,老人在家中非常有威嚴,誰不孝敬老人,將會被眾人評說。可是現在,老人的尊嚴不再被推崇。

伴隨著他們的衰老,他們的創造力在一天天下降,隨著創造力的下降,他們的發言權和社會權威也在一天天縮小,他們對這樣的變化已經徹底無能為力。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各種影響,許多人把父母的養老當作一種負擔來看待,造成了許多老人對待生活的孤寂和無奈。我覺得到我們這代人老的時候,選擇的肯定是老年公寓了,我們看重的應該是身體檢查和專業醫護人員照顧及人員之間交流等情況了。

莫讓“黃昏”無處安放。養老問題是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覺得根據老人的經濟能力和知識文化水平的差異,政府機構和社會輿論應針對不同人群倡導不同的養老方式。圍繞老齡人群,開發老年市場。引導養老觀念,因地制宜加強養老機構建設,在全社會促進形成尊重、關心幫助和老年人的社會風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