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為何曾被稱為“巴爾幹之虎”?當時的南斯拉夫有多強大?

上世紀的歐洲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緣故,風雲突變,版圖變化相當大,而南斯拉夫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南斯拉夫為何曾被稱為“巴爾幹之虎”?當時的南斯拉夫有多強大?

南斯拉夫

1918年一戰結束,處戰勝國陣營中塞爾維亞與黑山選擇合併,並吸收了在一戰中戰敗的奧匈帝國幾個地區(以斯拉夫人為主的地區),組成了一個叫做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的王國。1929年,國家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二戰時期,由於法西斯的入侵,南斯拉夫因此被納粹德國與其盟友瓜分,國家短暫解體。之後南斯拉夫打跑了侵略者,並在鐵托的英明領導之下,開始重建南斯拉夫聯邦,並於次年(即1946年)改名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南斯拉夫自此逐漸走向強盛,鐵托時期的南斯拉夫實力強大,稱霸巴爾幹半島,被譽為巴爾幹之虎。

當時的南斯拉夫到底有多強大呢?筆者從幾個層面來分析一下。

南斯拉夫為何曾被稱為“巴爾幹之虎”?當時的南斯拉夫有多強大?

南斯拉夫軍隊

軍事上

二戰後驅逐了外敵的南斯拉夫,深知武裝力量的重要性,為避免國家再次面臨解體之災,在原有基礎上大力發展國防力量(軍工業),在後來南斯拉夫的軍工業一度成為該國第一大出口產業,年創匯額高達30億美元,是第二大產業。

南斯拉夫的國防力量兼顧海陸空三軍。

當時它的海軍擁有上萬名,其中海軍陸戰隊約一千人,各類型艦船近一百艘。在我國還在三大改造之時,南斯拉夫就已經初步具備了潛艇國產建造能力。

在陸軍方面,南斯拉夫巔峰之際擁有軍隊六十萬,預備役人員上百萬,即便是後來陸軍啟動“師改旅”結構改革,截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的地面部隊現役官兵數量依然有14萬之多。

裝備方面他們有各種特式坦克(其中T-72和M-84約佔一半),裝甲車、迫擊炮、火箭炮、反坦克導彈也都是應有盡有。

南斯拉夫為何曾被稱為“巴爾幹之虎”?當時的南斯拉夫有多強大?

南斯拉夫士兵

南斯拉夫陸軍最常用的是M70突擊步槍(卡拉什尼科夫步槍變種而來),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此槍暢銷於世界各地,就是在數年前的敘利亞內戰中也依舊能看到該槍的身影,足以見這槍的影響力,而要知道這只是南斯拉夫七十年代用的槍。

南斯拉夫軍隊中,陸軍應該是最強的,裝備也是最佳的,因此南斯拉夫一直被公認為“歐洲最強地面力量之一”。

最後再說一下空軍,南斯拉夫空軍擁有三萬餘人,400多架固定翼飛機和200架直升機,其中光國產索科系列攻擊機就有160多架,主力戰機為米格-21,此戰機在上世紀60年代是蘇聯空軍的主力制空戰鬥機,我國的殲-7也是根據米格-21仿製的。

國防力量,也就是軍事力量的強大讓南斯拉夫有足夠底氣與實力對任何國家說不。

南斯拉夫為何曾被稱為“巴爾幹之虎”?當時的南斯拉夫有多強大?

南斯拉夫時局圖

政治上

南斯拉夫其實早在二戰時期就奠定了相當不錯聲譽與地位,南斯拉夫是當時歐洲僅有的二個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德國法西斯趕出去的國家之一,另一個則是超級大國蘇聯,南斯拉夫在這點上比法國強。

當時的南斯拉夫充分利用境內多山地形不利於現代化機械部隊兵力發揮的特點,積極訓練發展靈活流動、速戰速決的游擊戰,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正是憑藉著神奇的游擊戰,南斯拉夫長期牽制著軸心國精銳部隊,先後殲敵逾98萬人,最終靠著自己的實力於1945年將德國法西斯驅逐出境,而南斯拉夫軍民自身也付出了近170萬人死亡(佔當時全國人口11%)的巨大犧牲。

牽制法西斯精銳為反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加上在二戰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沒有國家會忽視南斯拉夫,因此它在當時擁有特別崇高的政治地位。

南斯拉夫為何曾被稱為“巴爾幹之虎”?當時的南斯拉夫有多強大?

鐵托與將領們

南斯拉夫是歐洲唯一一個沒有依靠蘇聯力量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也證明它是歐洲最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強到可以與蘇聯說不。

南斯拉夫在鐵托的領導下堅持與蘇聯保持距離,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與不結盟運動,使得南斯拉夫變成歐洲唯一沒加入華沙的社會主義國家。

南斯拉夫不偏蘇,也不傾美,而它身處東西兩大陣營對陣的前線,卻能夠在當時保全自己,並發展壯大,簡直是不可思議。

南斯拉夫為何曾被稱為“巴爾幹之虎”?當時的南斯拉夫有多強大?

南斯拉夫解體

經濟上

鐵托時期的南斯拉夫經濟繁榮,它結合本國國情,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發展的道路。在上世紀70年代,南斯拉夫就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國民經濟隨之快速發展,人均GDP也超過了與之同列的社會主義國家,甚至比蘇聯還富有。

上世紀70年代時期,南斯拉夫就已有36%的居民擁有汽車。如果把每個家庭按3個人頭算的話,那就意味著在南斯拉夫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輛汽車。

除此之外,南斯拉夫的電視機普及率也超過70%,是這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即便是到80、90年代電視機在我國都算是奢侈品,當時一個縣城擁有電視的居民都是相當稀少。

南斯拉夫在當時可以說真正實現了國富民強,也正是由於經濟的繁榮給了南斯拉夫底氣,畢竟是經濟的繁榮,它才得以大力發展國防力量,發展軍工產業,最終強到敢與蘇聯說不,成為當時少有的不受蘇美牽制的國家。

南斯拉夫為何曾被稱為“巴爾幹之虎”?當時的南斯拉夫有多強大?

鐵托

夏目說:

當時的南斯拉夫在鐵托的帶領下,全國人民擰成一股繩、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起使,才使得其能夠雄視整個歐洲,乃至於當時放眼全球也堪稱一流。

鐵托深知這些來之不易,於是在生前留下的囑託是:“我們一定要團結!”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鐵托逝世後不久它就開始分崩離析了。

南斯拉夫曾被人調侃是“一個國家、兩種文字、三種語言、四種宗教、五個民族、六個共和國、七個鄰國、八個政治區”,這或許是它後來分崩離析的一主要原因。在鐵托掌權時期,他能夠將民眾的心集結起來,但在他死後,分裂是不可避免。

而筆者覺得南斯拉夫也不存在重新統一的可能性,德國能重新統一的最大原因就是兩德的民族、信仰、文化的一致性,這點南斯拉夫並不具備。

因此德國人可以在後來從悲劇變成喜劇(兩德統一),而南斯拉夫只能從悲劇變的更加悲劇(從分裂到最後消失)。


參考文獻:

·《南斯拉夫史》、《鐵托:輝煌時代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