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香港電影沒落,黃秋生:老戲骨去內地賺錢,香港只剩小鮮肉

我們總說近兩年內地電影市場飛速發展,這個“飛速”很大程度上指的只是電影市場經濟增長,從2010年的100億到2017年的560億,中國內地正在向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努力邁進。經濟上的飛速發展,按理來說應該帶動國內電影行業的發展,依現在來看,確實帶動了,不過帶動的不是質量,而是數量。

談香港電影沒落,黃秋生:老戲骨去內地賺錢,香港只剩小鮮肉

可能確實電影領域的資金回報太過誘人,不斷吸引著打著圈錢態度的二流導演,帶來極其劣質的作品,或腦殘劇本,或炒冷飯,翻拍經典等等,如果全是不入流的導演我們還能接受,畢竟如果不熟悉我們完全可以忽略,眼不見心不亂,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其中甚至包涵了幾位曾經受人敬仰的名導,作品的敷衍程度令人髮指,彷彿絲毫不在意曾經的名聲,是吧葡萄。

談香港電影沒落,黃秋生:老戲骨去內地賺錢,香港只剩小鮮肉

所以,“內地電影市場崛起”的說法還可以接受,但如果說“內地電影崛起”,那就是一個天大的玩笑,雖然近來年也有一些優質的電影作品,但是相比起每年增長的影片總量,在魚目混珠的電影市場中,這些佳片顯得微不足道,螳臂當車。所以說,內地電影遠沒有到達崛起的地步,而離我們最近的電影黃金時期,無疑只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

談香港電影沒落,黃秋生:老戲骨去內地賺錢,香港只剩小鮮肉

那個年代的傳奇,小編就不用多說了,成熟完善的電影製作流水線,一流的編劇、導演、演員,活力四射的創作態度等等,都是那個年代的代表詞,隨便拉出一年榜單,放在現在看都不敢讓人相信這僅僅是其中一年的電影。

談香港電影沒落,黃秋生:老戲骨去內地賺錢,香港只剩小鮮肉

談香港電影沒落,黃秋生:老戲骨去內地賺錢,香港只剩小鮮肉

談香港電影沒落,黃秋生:老戲骨去內地賺錢,香港只剩小鮮肉

9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逐漸沒落,原因絕不止政*治那麼簡單,臺灣電影市場的封閉、國際經濟格局改變、好萊塢電影的再度崛起、香港優秀電影人出走好萊塢等等,都是當年香港電影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而如今香港電影始終無法抬頭,也是深受當年的影響。

黃秋生在曾經的採訪中也從演員角度談起了對如今香港電影的看法:“我們那個年代,青雲、鎮宇、星仔、劉德華、偉仔(梁朝偉),除了我,沒一個是‘學院派’,但人家做的一樣很出色,因為肯學,肯思考,包括向前輩學習,看電影、看書,參考很多不同演員來學習。現在那些演員,我覺得他們就認為那是一份工作,只想收工,如果到了只想著收工的地步,那你不做是最好的。”

談香港電影沒落,黃秋生:老戲骨去內地賺錢,香港只剩小鮮肉

這是說的演員的工作態度,這樣的話很多當年的電影人都說過類似的話,那個年代是個瘋狂的年代,每個彷彿都不用睡覺的,滿腦子只有電影。而如今香港電影人青黃不接也是一個事實:

“(年輕演員不知道怎麼做),以前我們有很多前輩,現在很多都離世了,有經驗的演員離開香港,返回內地賺錢,‘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年輕人)勉強上陣……有的觀眾覺得演技好,為什麼?因為他靚仔啊!靚仔就等於好戲……”

談香港電影沒落,黃秋生:老戲骨去內地賺錢,香港只剩小鮮肉

總結黃秋生所言,就是一句話“老戲骨去內地賺錢,香港只有不懂戲的年輕鮮肉。”

內地電影市場前幾年也是“年輕小鮮肉就是票房”的定律,在大眾不經常進電影院的時候,這樣的粉絲效應確實在那幾年屢試不爽;但是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繼續發展,越來越多的大眾成為主流觀眾,粉絲逐漸成為票房的小部分組成,因此單憑粉絲效應賺票房的時代也開始逐漸遠去,越來越多“小鮮肉作品”票房口碑雙撲街就是有力的證明。

談香港電影沒落,黃秋生:老戲骨去內地賺錢,香港只剩小鮮肉

最後,還是希望我們的內地市場在經濟提升的同時,提高作品要求,讓中國電影質量一併進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