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念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说,当下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但也仍有不少人对我们的文明现状甚感自信,觉得随着大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渐提升,信仰与信念的认知体系会渐次完善,大同世界似乎为期不远矣……

信仰信仰,你醒醒

然而不少的社会问题总会跟这些乐观主义者找麻烦。贪墨高官、不法商贩、冷漠社交、信任危机,不难得出结论,我们的道德与文明建设还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

就拿眼下这个2018年岁初来说,这边曾引起舆论喧嚣的“江歌案”刚以陈世峰撤诉服刑划上了终止符,那边李小璐、PG One的夜宿风波又引起人们对于诱惑与伦理道德的泼天探讨。

数不尽的社会问题印证,当下急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与错综复杂的社会认同已给人们带来相当程度上信仰缺失与信念凌乱。价值观念的多元正让理想信念不坚的人走向模糊与迷茫。

尽管,党和政府正对人文社会给予从未有过的高度关注,还擘画出清晰明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24字理念众所周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然而,这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价值观体系之所以存在,正说明这个社会需要体系来指导。正如人们常说“缺什么,喊什么”一样,而这,通过一个小细节就可见一斑——24字理念早已延伸至了小朋友的学前教育阶段,当我们看到黄口小儿咿呀呀地背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时,就可以看到我们的道德缺失有多么严重。

看,为数不多的灵魂净土

当然,笔者并非重在批判,而只是在阐述一个道理——人是应该要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信念也可以;没有信念,有着对于某种精神力量的敬畏感也足以保证我们的行为规范。

也很肯定地说,在某些时空,信仰与信念仍在。就在不久前,笔者夫妇度过了一段云南之旅,亲身体会了少数民族对于灵魂的笃定与信奉。

人没念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纳西族人的灵魂圣地 —— 玉龙雪山

到过丽江的人,多数都会去感受体验那白雪皑皑,充满圣洁色彩的玉龙雪山。据当地纳西人介绍,雪山之上居住着他们的保护神——三朵神,就是传说中身着白甲、戴白盔、执白矛、跨白马的天神战神。他们相信三朵神能够保佑族人安康,也正是怀着对于三朵神的崇拜与敬畏,他们在雪山脚下勤恳劳作……

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族人对神明敬畏的纯粹。就在我们前往丽江的前后,一名青岛籍男子尝试征服玉龙雪山不幸身亡,从纳西人口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神明被侵犯的愤怒,对于挑衅者愚昧行径的唾弃……

也似有人说,少数民族的神明崇拜称不得信仰与信念,而是封建迷信。但如果从内心世界来细究的话,迷信与信仰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楚。神明也罢,宗教也好,信仰也可,只要能通过精神力量约束个人行为,多些教化,少些恶习,便是善果。

据了解,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基本都有本族所属的宗教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尽管教旨与教义各有不同,但这些宗教文化无一例外地引导人们扬善抑恶,自我升华。

我们常说,欧美国家的国民道德素质普遍要高于我国国民,一方面是他们历经数百年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优于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我们,正如管仲所言“仓廪实则知礼节”;另一方面则是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文明氤氲的社会风气给了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

信仰信仰,你把灯挑得再高一点

内心常有敬畏,就会时时为自身行为划界。而无敬无畏无信念之徒,就会永远地迷失于自身私欲之囹圄。丽江之行,我和爱人辗转至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族群中感受风情。摩梭人,就是我国最后一个母系氏族群落,在那里,藏传佛教指引着他们的灵魂与言行。他们对于佛祖、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持有笃信之情,人人都在终身行善以为来世祈福。

人没念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摩梭人的篝火晚会

就在这样一个充满信仰的圣地,就发生了一件令人汗颜的故事。当天晚上,摩梭人正兴高采烈地为远来游客载歌载舞表达欢迎与祝福。

可没过一会儿,游客群里面一阵喧哗,似乎一名女游客丢失一款贵重的手机。很快,手机就被关机,打不通。丢失手机的女游客也不是吃素的,借同伴的手机搜寻手机定位,好像可以通过某种定位软件确定手机所在的一个大概位置。后来,该女士索性拿起话筒,对着我们这些众多的“嫌疑人”喊话。

想象一下画面吧,不远处就是当地民族伙伴的迎宾歌舞,近处便是一出来自都市游客的侦探剧情——满满的都是尴尬。

晚会结束后,我们就各回宾馆了,也没人关注这场寻手机大剧是否顺利告终。可我只知,捡到或者偷窃手机的人应该没有多大的罪恶感,或许他早就习以为常了。长此以往,他会真的一直受益吗?世人都知道,不会,等待他的将是更大的贪念,以及一座望不到头的欲望之城。

人没念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宗教的引领作用仍不可替代

信仰,信念,包括我们所说的敬畏之心,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念想。自我们牙牙学语时,就被灌输各种善念,一个足以指导我们长成后毕生言行的信念网开始织就。孔子在《学而》中有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大写的“人”必须活在一张大大的信念网里。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由小及大,由个人到社会,正是如此。


晾书石

笔者才德浅薄,略作粗浅解读。晾书石,石非宝石,却常存书香,欢迎诸君石上留名,共享高见。请关注“晾书石”,更多精彩,期待与您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