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雄鷹陳行甲:未來,我會一直是公益人,一直到死!

3月6日晚,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第五季上,48歲的陳行甲獲得了全國總冠軍。

大山雄鷹陳行甲:未來,我會一直是公益人,一直到死!

3月6日晚,《我是演說家》第五季全國總決賽,陳行甲奪冠。


節目中,陳行甲講述了母親和妻子的故事。他說,“媽媽走後很多年,我都難以釋懷,到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只要我像媽媽那樣,乾淨、善良地活著,我還在,我的媽媽就還在呀。”

在全場觀眾的掌聲中,陳行甲發表了他的獲獎感言,“這個成績,是大家對公益人的鼓勵,是對我們公益界的鼓勵,我們會繼續前行。”

“秘境巴東”微信公眾號發表了陳行甲奪得“我是演說家”全國總冠軍一文,瞬間刷爆朋友圈,截至目前,該文閱讀量已超過12萬人次。


奪冠後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談上節目初衷

參加是想宣傳公益項目

在此之前,他在擔任湖北巴東縣委書記時,高調做事,直言不諱等一系列舉動讓他備受關注。他也被貼上了“網紅縣委書記”的標籤。

2017年,陳行甲辭官做公益,頻繁參加公眾活動,也屢次被指“為博取公益資本,吸引慈善家關注”。

陳行甲自我辯解,“炒作自己,倒真是沒想過,況且炒作,也不是個貶義詞”。

▼▼▼▼▼

談初衷

新京報:我聽說你是主動聯繫想要參加《我是演說家》的,初衷是什麼?

陳行甲:不是這樣的。是去年上半年,《我是演說家》導演組,開始跟我聯繫,邀請我上節目。我最開始的反應是有點蒙,直接婉拒了。因為我過去常看這個節目,知道這是一個年輕人的舞臺,我一箇中年大叔,不適合在這種場合出現,再說我也確實是忙,實在沒時間。

去年下半年,導演組再次誠懇邀請。我跟公益團隊的小夥伴們說這個事,沒想到小夥伴們都建議我去參加。大家的看法是,《我是演說家》過去幾屆都是爆款欄目,節目滿滿的正能量。通過北京衛視這個大平臺,讓公眾瞭解我們正在做的公益項目,進而贏得信任,尋求支持,這是我們公益團隊難得的機會啊。後來我決定去,也是認為,公益之“公”,除了公平公正的意思,還有一個重要的含義是,公開。為公眾利益服務的價值觀的公開傳播,本身就是公益的一部分。所以我最終接受了節目組的邀請。

新京報:奪冠後心情如何?

陳行甲:說不高興,是假的,但也說不上很高興,畢竟一個老大叔,跑到一個年輕人的舞臺上,略尷尬。

其實,我到現在都還覺得忐忑,我不認為我的水平配得上這個冠軍,這是心裡話,實在話。從讀書到工作這麼多年,我以前從來沒參加過任何演講比賽,這次接受邀請,去參加節目,最初也只是想宣傳一下公益項目而已。

新京報:有想過這個結果嗎?

陳行甲:沒想過!從第一輪到最後一輪,我都準備了淘汰感言,但是都沒用上。奪冠之後,主持人讓我發表奪冠感言,我只說了一句話,就是感謝大家對我這個“草根公益人”的鼓勵。因為的確是沒心理準備。

新京報:為什麼選擇“母親和妻子”這個主題?

陳行甲:很簡單,因為她們兩個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從我身邊的人出發,講好身邊人的故事,我相信樸素的情感更能打動人心。

新京報:演講時你眼中頻現淚光,當時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陳行甲:懷念,對她們深深的懷念。

新京報:現場很多人落淚,是節目效果需要,還是現場有感而發?

陳行甲:我覺得,當然不是節目效果的需要。

演講的內容和情感最重要,其他的技巧,不是那麼重要。王洛勇老師現場就說我基本上沒有什麼技巧,屬於無招勝有招。

新京報:以後如果還有類似節目組邀請你,你還會選擇繼續嗎?

陳行甲:如果跟公益相關,能傳播公益項目和理念,也不是不能上。但是不會主動謀求上任何節目的,公益項目的事太忙了。

談改變

沒有支持,公益人什麼也不是

新京報:奪冠後,有沒有給你的生活帶來一些變化?哪怕是一些微小的,比如參加完節目,有人看到後,對你的公益項目感興趣,想要投入一筆錢進來。

陳行甲:初賽節目播出後,我們就收到好多熱烈的反饋。太多素不相識的朋友,對我們的公益項目“聯愛工程”,表示道義上的讚許,表示願意做我們的志願者。

還有一些非常意外的事,一位在英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臺灣大姐,從英國打來電話,鼓勵我們並捐款兩萬元。北京一個投資公司總經理直接給我們賬戶上打過來十萬元,湖北荊州一個公司直接給我們賬戶上打過來五十萬元,並計劃捐出企業股權的10%給聯愛工程,上海一個集團捐款兩百萬元,深圳一家創業才幾年的企業從本月起每月捐出企業利潤的10%給聯愛工程……

這些朋友聯繫上我們,連項目計劃書都不要,直接就打錢,這種完完全全不講條件的相信,對我們團隊實在是震撼。

當然,那麼多道義上給我們加油鼓勁的朋友,我們一樣地都特別特別感激,沒有你們的寶貴支持,我們這些公益人什麼都不是。

新京報:你剛才講,同意節目組邀約,參加節目。是否有想借此機會,炒作自己,為自己的公益博取資本?

陳行甲:炒作自己,倒真是沒想過,我過去是得過大榮譽的人,不會去刻意謀求“出名”,如果要想出名,我繼續當官可能更好吧?

前幾天,一家自媒體寫我的文章,我並不認識作者,叫《過氣網紅陳行甲,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中途離場》,我在晚上九點鐘回家的地鐵上看到的。看到最後我在地鐵上淚如泉湧,因為他的一句話擊中了我,“揹著包從湖北來到廣東,他見過了自己,見過了天地,現在,他準備去見眾生了……”我雖然還沒到這種境界,但是,這就是我旅途的終點。

新京報:從“網紅縣委書記”,到你自詡“公益草根”,再到亮相綜藝。對你自己而言,變的是什麼,不變的又是什麼?

陳行甲:我認為,本質上沒什麼變化。我還是我,可能就像你們說的“高調”?

談公益

救助患兒時,感到行政力量“失靈了”

新京報:堅持做公益,是件很難的事,曾有明星陷入“詐捐”爭議。你認為怎樣才能在公益路上一直走下去?

陳行甲:公益的兩個關鍵點:透明,有效率。

新京報:是什麼契機使你想要投身公益界?

陳行甲:做縣委書記時,我在當地的艾滋村,帶頭結對過一個“乾兒子”叫明明,他感染艾滋,8歲了,還不認識幾個字。

我驚訝地發現,明明上學的事,連我這個縣委書記都搞不定,行政的力量似乎失靈了。最終,是公益組織的介入,才把明明送到了雲南上學。

這件事讓我發現,除了政府和商業之外,還有另一股力量——公益。從那以後,我對公益組織敞開大門,眾多公益項目相繼落地巴東。

新京報:“讓每個白血病患兒都能獲得免費治療”,聽起來很美好,但可能實際上落實起來是很難的。你的機構這句標語,設定的目標是否過於遠大?

陳行甲:腳下雖有萬水千山,但行者必至。

新京報:你剛才也承認,自己做事高調。現在好像無論你做什麼,都會有質疑聲存在。對此,你怎麼看?

陳行甲:關於作秀,一直都有這樣的議論。我過去的直接領導就曾當面跟我談話,說我是在作秀,包括跟艾滋病人吃飯,和群眾合影、唱歌、跳傘……無一不是作秀,說我是想博眼球賺政治資本。

我只能說,嘴長在他身上,他想怎麼說是他的事,我不在乎。我兒子和我說,如果說,你在水月寺鎮工作的時候,到向媽媽(幫扶對象)家走訪,還有作秀的成分,那你離開那麼多年後,一直堅持這麼做,是要秀給誰看呢?

新京報:你曾把自己的人生分為上下半場。說裸辭開啟了人生下半場。上半場,官場,下半場,公益。那你此刻怎麼評價到目前為止自己的生活?

陳行甲:回望我48年的人生舞臺,這一次參加《我是演說家》的經歷,像是過往人生的縮影。我人生的腳步,幾乎每一步都遠遠超出自己的預期。到目前為止的半生,我很滿意,因為我一直在做自己。

新京報:就我幾年來對你的採訪經歷來看,我印象中,你是個善於給人意想不到,突然“轉身離場”的人。那未來你有可能還會涉足其他領域嗎?

陳行甲:未來,我會一直是公益人,till death(一直到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