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行孝为先,清朝皇帝竟这样做,吾辈当勉励

《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后人总结为孝居百行之先。清代《围炉夜话》:“百善孝为先……”,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我国历朝历代都极重孝道,其中以清朝为最。

百行孝为先,清朝皇帝竟这样做,吾辈当勉励

清朝皇帝遵循祖制,每日尽敬请安,一般会安排在用完早膳之后去给太后请安,这个礼仪是底限。比如开创一代盛世的康熙大帝极其注重孝道,《康熙起居注》有这么一段关于康熙孝道的真实写照“我皇上至德纯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余年,极四海九州之养,尽一日三朝之礼,无一时不尽敬,无一事不竭诚。居则视膳于寝门,出则亲扶于雕辇。万机稍暇,则修温清之仪;千里时巡,恒驰络绎之使。”从这段记录中不难看出康熙对太皇太后的孝深入生活的各种琐事,无微不至。据载每天给太皇太后请安一直坚持了26年,孝庄病重之时康熙一刻不离、日夜不休守在床前,亲侍进药,准备30多种米粥,为求有一种能符合病中孝庄口味。

百行孝为先,清朝皇帝竟这样做,吾辈当勉励

乾隆皇帝不管政务多忙,每天早晚都会去太后处问安,三次东巡、三次南巡、三次巡幸五台山、木兰秋猎、拜谒东陵等,乾隆皇帝一定会请上太后同行,为的是让太后解闷开心,在太后生日时,还会带领文武官员向太后行三跪九拜之礼。

百行孝为先,清朝皇帝竟这样做,吾辈当勉励

对已亡故的祖先,清朝皇帝也是极尽孝道,每年祭祀达60余次,根据《钦定总管内务府则例》中的记载,清朝每年都要在前殿大祭26次,在后殿致祭33次,此外不定期的临时性告祭还有5次之多。祭祀祖先的形式主要有荐新(在刚刚收获新物之际,将时鲜食品献祭于祖宗)、时享(太庙四时的祭祀)、褅祭(对天神、祖先的大祭)、袷祭(皇上诸侯所举行的大合祭)几种。

百行孝为先,清朝皇帝竟这样做,吾辈当勉励

清朝孝道也体现在死后,所有皇后死后谥号都是以孝字开头,如平时常叫错的孝庄太后谥号“孝庄文皇后”(可见“孝庄”是其死后才有的名)、熹贵妃的谥号“孝圣宪皇后”、令妃的谥号“孝仪纯皇后”等等。清朝皇帝的谥号虽不以孝字开头,但谥号里肯定会包含一个孝字,比如康熙皇帝的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雍正皇帝的“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

大孝至诚宪皇帝"、乾隆的”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等等。

百行孝为先,清朝皇帝竟这样做,吾辈当勉励

当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由于巨大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难守父母身边,孝的观念逐渐淡化,孝文化和孝道逐渐弱化,甚至“啃老族”屡见不鲜,对父母的感恩被快节奏的生活冲淡。“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孝是所有美德的核心,孝是百行之先,当自己的孩童围在身边朗朗背诵《弟子规》时,我们是否也要心中温习下《弟子规》,想想古人的做法,虽不能常回家看看,总得常常打个电话问问远在家乡的父母身体是否康健,也让他们放心。

百行孝为先,清朝皇帝竟这样做,吾辈当勉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