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漢族還是民族對立,是每個佔領中原異族統治者最頭疼的問題

自“五胡亂華”以來,晉室衣冠南渡,華夏大地上南北對峙局面僵持了數百年,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乃至隋的建立者都是漢化的胡人如拓跋珪、宇文覺或者胡化的漢人如高洋、楊堅,尤其是自西魏時策封八柱國(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候莫陳崇)以後,直到隋唐,天下大勢都掌握在關隴貴族集團手中。

融入漢族還是民族對立,是每個佔領中原異族統治者最頭疼的問題

五胡亂華

加上北方地區連年征戰,漢族人口大量減少和遊牧民族內遷,如何處理民族之間的關係是每個統治者最操心的問題。

漢族文化源遠流長,對於治理國家方面也很有建樹,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管理方式截然不同,一個好的單于未必能當個好皇帝,因為草原的生活方式太鬆散了,部落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根本沒有固定場所,只有個大概位置,還得靠武力維持。

單于只是管理下面的幾個部落首領,對於其他部落內部的一些事務縱然貴為單于也是不能夠插手的。

而中原王朝講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農耕民族的住所固定,對於生產資料(主要是土地)的穩定性要求比較高。

最關鍵的是這些遊牧民族的上層貴族們,他們喜歡漢族的精細可口的食物、做工優良的絲綢、精美的工藝品、舒適的住所等等,而享用這些的前提就是他們需要漢族,並且給予漢人一定的地位,他們需要有人來為他們管理朝廷機構,管理地方上的百姓。

融入漢族還是民族對立,是每個佔領中原異族統治者最頭疼的問題

北魏孝文帝

說到打仗也許他們在行,但是說到治理地方、管理民眾、興修水利、振興經濟,那他們可真是有心無力。

所以為了更好的融入漢族之中,北魏皇帝不斷將都城南遷,從開始的盛樂(今呼和浩特和林格樂縣)遷到平城(今山西大同),然後又由孝文帝遷都洛陽,並進行深化改革。

隋唐之後,契丹崛起,並且於公元947年攻入開封滅亡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稱帝,改國號為遼,比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還早13年。

融入漢族還是民族對立,是每個佔領中原異族統治者最頭疼的問題

陳橋兵變

宋朝建立之後,在立國之初與遼國發生了幾次戰爭,最後在真宗時期簽下“澶淵之盟”,宋遼兩國以兄弟相稱,兩國以南朝北朝稱之。

遼國除了擁有廣闊的草原之外,還佔有富饒的燕雲十六州中的大部分地區,燕雲十六州的繁盛為遼國帶來大量的稅收和糧食,對這些漢人居住區域實施漢人的制度,由南面官員管理,對草原民族實行草原制度並由北面官員管理。

遼國最獨特的政治制度是實行四時捺缽制度,有“春水秋山,冬夏捺缽”之稱,簡單來說就是為了體現契丹民族的勇武,皇帝一年四季到國家的四方進行漁獵。

融入漢族還是民族對立,是每個佔領中原異族統治者最頭疼的問題

契丹武士

融入漢族還是民族對立,是每個佔領中原異族統治者最頭疼的問題

契丹武士

一般春天遼國皇帝會到長春州(今吉林省扶余塔虎城附近)漁獵,夏天則到黑山東北的吐兒山附近捺缽,秋天到慶州西北的伏虎林秋狩(人家是貨真價實的狩獵,明英宗被也先抓住史書上記載他北狩),冬天則在慶州東南的廣平澱。

這些位置並不固定,每個皇帝的位置都不盡相同,完全是個人愛好,不過這種捺缽制度對後世的金、元、清三朝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清朝的木蘭圍場和承德避暑山莊就帶有很濃烈的捺缽色彩。

漢化色彩濃烈帶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戰鬥力下降,尤其是宋朝理學興盛之後,文貴武賤差距巨如鴻溝,這種不良風氣也影響到了遼國,曾經驍勇善戰的契丹部落聯軍70餘萬人被完顏阿骨打率領的2萬女真軍隊擊敗,遼國迅速被金國滅亡,金國趁機南下侵宋,並且製造了“靖康之恥”,擄走宋朝宗室、大臣、後宮女子無數。

融入漢族還是民族對立,是每個佔領中原異族統治者最頭疼的問題

靖康之恥

女真幾乎照搬了遼國的形式,並且上層腐化的比遼國更快,第二代領導階層就開始內訌了,完顏宗弼(就是金兀朮)大權獨攬火併了完顏宗翰等人,可惜完顏宗弼權謀強但是打仗一般,比女真戰神完顏宗翰差了許多,女真迅速衰敗下來,要不是南宋的文官政治也是爛的一塌糊塗,北伐成功也未可知。

蒙古統一中原之後,將天下人口劃分為四等,其中蒙古人為一等人,遊牧民族等為主體的色目人(多為白人)是二等人,漢人(原遼國、金國統治下的漢人)為三等人,南人(南宋治下漢人)為四等人,蒙古人殺死南人只需要賠一頭驢就可以,而南人殺害蒙古人就必須償命。

融入漢族還是民族對立,是每個佔領中原異族統治者最頭疼的問題

鐵木真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蒙古對漢人的壓迫終於激起了反抗,“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紅巾起義迅速席捲全國,群雄逐鹿朱元璋笑到了最後。

明朝的有些制度還是繼承了元朝的,比如行省制度等等,

而經過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漢民族的血性又一次被閹割,明朝末年,李自成、崇禎、皇太極、林丹汗,一個比一個爛,尤其是蒙古軍隊,想當年威震歐洲的蒙古鐵騎比大明邊軍好不了多少,上百萬蒙古人聽命於二十萬人的女真,最後與明朝的士大夫地主官僚階級達成合作的皇太極及其繼任者福臨(實權在多爾袞手中)達成一致,入關一統天下。

融入漢族還是民族對立,是每個佔領中原異族統治者最頭疼的問題

皇太極

清朝在中央六部設立滿尚書與漢尚書,內閣首輔一般都是滿人或者蒙古人,再不然就是包衣奴才,而在地方上則在主要城市設立旗營,建立城中之城,旗人都有餉銀可拿,號稱“鐵桿莊稼”,1912年民國建立的時候,許多旗人都改用漢姓如金、趙、艾、那等,除了戶籍上的民族是滿族之外,基本上已經與漢族沒有什麼不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