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文学家冯梦龙传世巨著“三言”中反抗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

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的灵感不外乎来源于社会合作者自身,“三言”也不例外,晚明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冯梦龙的前卫思想诞生了这部呼唤女性权益的著作,下面来为大家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三言”反抗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

明朝大文学家冯梦龙传世巨著“三言”中反抗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

1社会文化因素

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在这个阶段封建的传统社会发展到了高峰,并开始向新的近代社会过度,晚明恰是这个过度的起点。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是固有的旧的自然经济仍处于统治地位。在这个时期充斥着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也使得农民起义持续不断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可是总的来说这个时候的明代依旧是一个封建集权专制的朝代。虽然有李贽等思想家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迫害,也嘲讽抨击传统封建思想。可是古老的儒学思想依旧处于主导地位,虽然理学起始于宋代,可是理学却是在明代被奉为官学,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权力,将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加入封建思想中,使其成为判断和衡量妇女价值和道德的首要标志。

在这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商业繁荣,城市经济繁荣起来,进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市民阶层,在这个新兴的阶层中,一种新生的市民意识正生机盎然地与封建传统观念分庭抗礼。这种作为一个随经济繁荣而出现的新阶层,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使农业文化时常陷入极端,产生违背人性、违背客观实际情况的指导思想与价值观,对应到女性身上,就是王权、族权、父权、夫权的四位一体压迫。一些思想前卫的文人对女性的看法产生了改变,首先针对的是“存天理,灭人欲”,进而将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禁锢,随着这种市民意识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开始对旧的针对女性的传统束缚产生怀疑,接着开始反抗,最后愈演愈烈。

明朝大文学家冯梦龙传世巨著“三言”中反抗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

冯梦龙因此捕捉到时代的新气息,站在人性的高度,刻画出了一大批女性,这些女性展示了各个阶层女性对这个社会的反抗,有贵族妇女、有奴婢、有商女、有风尘女子等等,她们从新的时代气息中感受到自己的压抑,意识到自己地位的卑贱,人格的低下,个性的压抑和才华的埋没,从而她们开始反抗,争取自己的权益。总之,市民意识的兴盛和思想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三言”中反抗女性形象得以产生的且能够被人们接受欣赏的哲学依据。

2创作者的因素

古代女性形象不是客观存在的女性本身,是男性用他的思想和意志创造的,所以女性形象是被男性充分自我化了的。因此,要想知道“三言”中女性形象的来源,首先得先了解冯梦龙这个人。

2.1冯梦龙所处的时代背景

冯梦龙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1574年),卒于1646年。他出生时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不仅是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清兵入关的激烈动荡时期,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平民勃起的重大转折时期,新思想、新观念伴随新人、新生活不断涌现,但由于转折刚刚开始,新旧犬牙交错的复杂现象尤为突出,冯梦龙正像一切杰出的文学家一样,他的作品是时代的镜子,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市民生活和思想的全面丰富性和复杂性。

明朝大文学家冯梦龙传世巨著“三言”中反抗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

2.2冯梦龙的个人思想

冯梦龙的思想受明代哲学家李卓吾很大。李卓吾的思想带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反传统精神,是一位激进的思想家。正因如此,冯梦龙的一直保持着进步思想观念,他对女性的看法梦龙受李卓吾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 这些从三言中表现出的反抗女性形象就可看出。

首先,冯梦龙认为女性应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三言”中的女性,有不少敢于自选配偶,自主婚姻的,她们是坦诚、勇敢、热烈和执着的,她们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无视门弟的高低,只要情之所向,便勇敢向前,甚至以死捍卫自己的爱情。这是作者对女性勇敢、坚决追求婚姻自主的肯定,也是对真正爱情的肯定。 “三言”中的女性享有自主婚姻的权利,正是冯梦龙主张男女平等这一观念的反映。

其次,他认为女性有追求自己爱情的自由。在“三言”中的女性自己追求爱情的基本条件是双方都有情有义。换句话说,从一开始,女性就有选择己悦者或悦己者机会。这种机会不是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敢想象到的,而且在他们的婚姻关系中,首先考虑的也是情投意合,并且女子可以为自己的婚姻做主,这不但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是对晚明社会的映照。“三言”中女性选择配偶,不仅仅为了爱情或图一时之快,而更是强调了对真挚感情的追求,这也反映了冯梦龙的情教思想,他认为万事万物皆由情生。如莺莺对爱情的追求,篇末诗说:“今日张生仗李莺”,指出张李婚姻的成功,是与莺莺个人的主动和努力追求分不开的,也是对女性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决心的肯定。

明朝大文学家冯梦龙传世巨著“三言”中反抗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

再次,冯梦龙对女性贞操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是许可和宽容的,如对王三巧的红杏出墙,并未给予批评谴责。在“三言”中,冯梦龙强调了女性为自己的丈夫守节纯属于自然、因感情所致的因素,如朱多福不嫌弃陈多寿的恶疾,不但不离不弃,而且细致入微的照顾她,这就属于忠于爱情。再比如郑意娘的守节,她的行为打破了传统的贞洁观念,郑意娘爱自己的丈夫忠于自己的爱情,愿意为了丈夫守节而亡,这是纯粹的因为爱之所至而产生出的忠贞。最后,冯梦龙极力宣扬女性才智,否决女子无才便是德,试图用理论来证明男女平等。在“三言”中,他所刻画的女性角色,或才华横溢或机智勇敢,反正是各具风采。如刘方、闻淑女、赵春儿、玉堂春等等。他用浓厚的进步思想气息渲染出一大批才情智能的女子,他让她作品中的女性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情感和才华,这充分的反映了冯梦龙和晚明的特征。

总的来说,冯梦龙尊重女性,肯定女性权益,认为女性应独立自主,不应禁锢在封建传统思想下,不应再处于从属的地位。他对女性的这些观点是进步的。所以他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新时代女性。冯梦龙笔下的一个又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不仅仅体现了他所处时代、社会及所受思想对其作品的影响,同时,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又对以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发展与演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说,“三言”对“二拍”的影响中,女性的反抗性更进一步得到了彰显,等等。当然,我们通过阅读和分析作品,不难发现,作品中的女性虽然有反抗性,但是,她们的反抗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种女性形象的两面性是受作者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和所受思想的矛盾性而形成的,也体现了晚明社会的现状。“三言”中的女性虽然反抗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女性,重新审视爱情和婚姻,也为以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上各阶段的女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