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峰會:OpenStack的“上坡路”

2018年11月11日,當整個中國的互聯網都沉浸在狂歡與剁手的氣氛當中時。我卻踏上了海南航空HU489飛機,經歷了10個半小時的長途跋涉,從中國首都北京到達德國首都柏林。

這是我第二次到達柏林,因而一切並不顯得那麼陌生。不過相對於之前的遊玩來說,這次柏林行的更主要目的是要來進行一場為期3天的峰會報道——OpenStack Summit。

柏林峰会:OpenStack的“上坡路”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OpenStackSummit。往年的11月中旬,我都是去美國參加SC(SuperComputing)超算大會的——記得去年我也曾接到了悉尼OpenStack Summit的參會邀請,但是由於時間衝突而作罷。之前,我也曾與許多業界大咖暢談過OpenStack Summit的參會感受,但這次親身參與,還是有很多的不同。

首先就是氛圍的差異化。剛剛我故意提到了SC大會,事實上作為超算領域規模最大的全球性省會,SC大會的參與者包括了產學研用各個層面,會場的內容也分為主題演講、展區活動、大學生競賽等多個層級。總體來說,SC大會更像是一種成熟的、商業化的會議,你可以看到許多科學家、許多公司參與其中,會場熱熱鬧鬧,一片歡騰。

柏林峰会:OpenStack的“上坡路”

OpenStackSummit則不同。在為期3天的大會上,除了頭2天上午是主會場演講之外,其餘時間都是分論壇內容,而且這些內容主要面向開發者展開,演講人可能是各層級的用戶,也可能是來自於某個企業或者某個組織的代表,大家更深層次的討論技術而不是其他的內容,這一點與SC這樣的行業大會區別很大。

其次就是主題演講。剛剛,我們提到有2天的大會都有主題演講,而在第一天的大會上,除了OpenStack基金會負責人Jonathon Bryce進行開場演講之外,接下來就是包括德國電信、華為等許多公司發言人的演講。這些演講時間都不長,而且發言人總會在演講的最後加上一句——我們會在XXX個時間段在XXX分論壇有報告,歡迎大家到時候去聽。

柏林峰会:OpenStack的“上坡路”

“OpenStackSummit就是這樣,一開場就有不同的用戶來分享應用體驗,不過因為時間原因,他們只能概述一下”。

“我以為總會有一些統計數據的、有說服性的案例,來表明OpenStack的優勢所在”?

“嗯,你說的是前幾年的內容了,如今OpenStack的發展已經過了這個階段,用戶更看重的是如何在技術層面獲得突破”,回答我這個問題的,是OpenStack基金會中國區大使葉璐女士。

其實回頭看看OpenStack在中國地區的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OpenStack應用已經付諸於各行各業當中,而伴隨著開源應用和開源理念的擴展,越來越多的基礎設施也成為了開源應用的一部分。為此,同樣在本次大會上,OpenStack Summit宣佈在未來更名為OpenStackInfrastructure,以突出開源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可以說,多年來OpenStack一直在推動開源應用的發展,而在本次OpenInfra概念提出後,更多的則需要基金會來協調軟硬件一體化與協同合作的關係。在這一點上,中國包括BAT在內的許多企業都有定製化的硬件平臺,“我希望未來基金會能夠加強與硬件企業的溝通,定製出適合OpenStack應用的硬件產品,進一步優化開源應用”,葉璐說。

同樣看好OpenStackInfrastructure變化的還有九州雲的創始人李開,他從定位的角度來描述了OpenStack需要進行的調整——OpenStack如今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軟件平臺,其中融入了許多內容,因此只談OpenStack已經不足以描述整個開源行業。在更名為Infrastructure之後,OpenStack從原來的‘領頭者’變成了‘合作者’,更能夠體現出開放的姿態。

柏林峰会:OpenStack的“上坡路”

大會同樣宣佈了社區貢獻者獎,在領獎者中我們看到了兩個中國面孔,其中一個就是業界著名的大牛——孔令賢(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百度一下他的事蹟)。其實對於這個獎項,孔令賢一直謙虛的表示自己“並沒有做什麼”,或者“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但業內人士都知道,孔令賢一直堅持的就是“技術改變世界”的理念,為此他才能夠放棄在華為的優厚待遇漂洋過海去了新西蘭一家名為CatalystIT的公司。

柏林峰会:OpenStack的“上坡路”

“對於這次改名,我覺得非常好,未來雲計算一定是多種技術融合的平臺,也一定是基於開源應用的平臺”,孔令賢說。其實,孔令賢所在的公司一直不斷的貢獻社區,也從社區獲取回報,形成良性的循環。正如他在博客中曾經寫過的那樣,“無論趨勢怎麼發展,KVM、Ceph、OVS、容器等等基礎技術始終會是構築起高級服務的基石,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柏林峰会:OpenStack的“上坡路”

很顯然,大家都對於OpenStack基金會充滿了期待,也有許多人期待看到基金會對於中國市場的態度。在此之前的主題演講中,Jonathon Bryce明確表示下次的峰會將在中國舉行(地點未知),在隨後的媒體見面會上,他更是援引了計世資訊CCW Research的調查數據,證明OpenStack在中國私有云市場佔據決定性的地位。

柏林峰会:OpenStack的“上坡路”柏林峰会:OpenStack的“上坡路”

JonathonBryce同時表示,OpenStack在中國已經成為私有云的事實標準,按照調查報告,5大私有云的4家都基於OpenStack搭建,20大私有云供應商中有13家也建設在OpenStack上,其中更有70%的公司都基於開源技術實現。另外,在企業級用戶中也有82.4%在採用開源解決方案。

不過,正如我們都知道的,中國市場在具備強大增長潛力的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市場,之前包括Google、IBM、AWS等一系列科技巨頭都在中國折戟沉沙,鎩羽而歸。那麼對於OpenStack,將如何在中國市場持續發力,又將如何迎合中國客戶多樣化、動態化的需求呢?對此,Jonathon Bryce強調了最重要的一個字——合作伙伴。

柏林峰会:OpenStack的“上坡路”

新上任的中國區社區經理李昊陽也談到了“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他認為,對於OpenStack來說,它提供的是開源的服務,也包容了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差異。二而在談到OpenStack在中國市場未來發展的時候,李昊陽認為——首先,OpenStack本身也有許多來自於中國團隊的貢獻,能夠切合中國客戶的需求;其次,OpenStack在中國已經有多年的積累,也有包括騰訊雲、華為、九州雲等諸多白金、金牌會員的鼎力支持,這些企業都來自於中國,也熟悉並瞭解中國市場,他們可以在第一時間滿足客戶需求,從而避免“水土不服”的情況。最後,OpenStack基金會也將持續關注中國市場,傾聽中國客戶的聲音,與本土合作伙伴一起,讓OpenStack、讓開源應用在中國市場遍地開花。

大嘴說:在沒有進入這個行業之前,我對於OpenStack也有不少的誤解,這些誤解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行業內的傳言。在這次柏林峰會上,我也看到了OpenStack基金會對於成員和參與者的態度,採訪了諸多參會的嘉賓,也與基金會高層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在這時候,我更相信OpenStack在中國會有進一步的發展,從開源的“天時”、中國市場的“地利”和基金會與諸多廠商的支持來看,OpenStack伴隨著私有云的拓展還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在現場,我曾問JonathonBryce——如果將OpenStack進程比喻成爬山的話,你覺得我們現在是在峰頂、山腰還是地面?他笑了笑說:當然,我們還在山腰,還在不斷的探索之中。

我想起了周潤發那個廣告——成功?我才剛上路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