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曾國藩傳》: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命運

回顧:

昨天我們讀到曾國藩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後,蟄伏在家兩年,反思自我,脫胎換骨後,準備二次出山。

出山後,他會面臨怎樣的挑戰?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

二次出山

曾國藩再度出山之後,一開始仍處於困難當中。因為皇帝仍然不想給他督撫之權,只是拿他救急。

但不久後,就發生了三河慘敗,安徽全省陷入危局。

天京內訌,石達開出走之後,洪秀全放手起用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輕將領。李秀成、陳玉成為了解天京之圍,施圍魏救趙之計,攻下了廬州,破了江北大營。

咸豐皇帝再次瞎指揮,命令進攻其他城市的湘軍名將李續賓奪回廬州。

連續作戰的李續賓部孤軍深入,在三河被圍攻全殲,湘軍元氣大傷。

在胡林翼的多次努力運作下,皇帝同意曾國藩留下來與胡林翼合軍一處,修復湘軍戰鬥力,共謀恢復安徽。

曾胡二人收復安徽的重點是安慶。

安慶是長江邊上的重鎮,決定著長江上的航運安全。南京之所以能一直保障安全和糧餉供給,就是因為太平軍掌握了安慶。

所以湘軍第一步便拿下太湖,掃清了進軍安慶的門戶。

湘軍攻城,最主要的辦法就是挖溝。用一道一道的壕溝把一座城市活活困住,等著裡邊的人被活活困死餓死。

因此湘軍一到安慶城下,馬上著手,圍著安慶城挖了兩道足足七十里長的長壕,又沿壕修起兩道長牆,把安慶牢牢圍了起來。

為什麼採取這種笨拙的方式攻城呢?這也是基於曾國藩“以靜制動、反客為主”的戰略思想。

結硬寨、打呆仗

湘軍的作戰原則也非常能體現曾國藩的性格特點,那就是“以靜制動”、“自固為本”

太平軍在與清軍的作戰中,善於運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總是能夠避實擊虛,審勢度力,靈變應敵,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太平軍在作戰時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裹脅大量民眾為兵源,造成漫山遍野、聲勢浩大的樣子,使敵人震眩失措。

打仗的時候,太平軍經常把大量流民驅上前線以壯聲勢,剛剛和他們交手的人,很容易被他們的陣勢嚇倒。

曾國藩以什麼戰法對付太平軍呢?笨人曾國藩的戰術方法就是六個字,叫作“結硬寨、打呆仗”,或者叫“打死仗”。

這種打仗風格,用一個字總結,就是“笨”。

湘軍行軍打仗,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最重視紮營,在紮營上花的時間和精力特別多。湘軍行軍,是半天行軍,半天紮營。

每天紮下營盤之後,不管軍隊多麼勞累,都必須首先環繞營地挖出兩道深溝,沿著溝再築起兩道高牆,把自己保護起來。這叫“結硬寨”。

修好之後,晚上再把軍隊分為三班,兩班睡覺,一班輪流站崗。這叫“站牆子”。

曾國藩一生做事,都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紮實,做得牢靠。這種作戰方式,也是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和思維方式的體現。

因此曾國藩打仗的第一秘訣是“穩”,先立於不敗之地。

因為軍事不比別的事情,不容許你犯錯誤,一犯錯誤,可能生命就沒了,沒有改正的機會。所以他才要扎硬寨,保證軍隊先生存下來。

曾國藩一生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

每次打仗,他都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鬥的部署、後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直到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

在具體作戰原則上,曾國藩的戰略思想是“以靜制動、反客為主”。不主動出擊,總是誘使敵人先來攻他,後發制人。

曾國藩反覆強調,湘軍打仗,不能浪戰,先不要急於進攻,而是先站穩腳步,等著敵人露出破綻,再出手。

正是因為這種“主客”的思維,湘軍採取了“挖溝法”圍城。而圍城的艱鉅任務,則交給了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

命運之戰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天下形勢突變。江南大營中了太平軍的計,被太平軍攻破,主帥何春逃跑。

從表面上看,江南大營的失敗是偶然中了圍魏救趙之計的原因,實際上,則是咸豐皇帝的錯誤戰略原則導致的。

在咸豐“先拔本根”的原則指導下,何春等人輕敵貪功,戰略目光短淺,專注南京一隅,輕視上游。

江南大營的失敗,標誌著咸豐皇帝戰略思想的徹底失敗,也標誌著清代舊軍事體制的徹底失敗瓦解。

事實證明,要消滅太平天國,只能按曾國藩說的“先剪枝葉,再拔本根”,從上到下一步步來。

江南大營的徹底崩潰,讓反曾國藩集團土崩瓦解。在地方上,清軍將帥何春自殺,兩江總督何桂清從常州棄城逃走。

在肅順的推薦下,咸豐皇帝雖然不情願,還是下令賞曾國藩加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但咸豐皇帝的附加條件是曾國藩撤安慶之圍,全力救援江南。

曾國藩接過了兩江總督的官帽,卻堅決反對咸豐皇帝的附加條件,拒絕撤圍安慶。

曾國藩始終具有強烈的全局觀念,湘軍雖然在局部的戰鬥中會吃敗仗,但在戰略態勢上卻總是處於有利位置。

而太平天國儘管在局部的戰役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整個戰略態勢卻越來越不利。這是湘軍最終能夠將太平天國鎮壓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決策,還要有排除各種干擾,將這種戰略決策執行到底的決心和定力。

他專門給咸豐上奏,再次陳說自古平江南之賊,必須佔據上游建瓴而下的道理。

除了頂住咸豐皇帝要求撤安慶圍之外,曾國藩還頂住了胡林翼要求分兵增援湖北的壓力。曾國藩排除了一切干擾,鐵下心來一定要拿下安慶。

咸豐十一年八月初一日,湘軍挖成了一道通到安慶城下的地道,終於攻破安慶。

收復安慶是湘軍與太平天國戰爭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從此之後,天京西線屏障遂失,太平軍對清軍轉入防禦階段,平定太平天國就已經沒有太大懸念了。

出任兩江總督,又手握湘軍軍權,曾國藩毫無疑問地成了當時大清帝國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他終於可以從容展布了。

安慶收復後不久,咸豐皇帝去世,慈禧太后和奕訢發動政變,清除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曾國藩的權位在政變後不但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反而還進一步提升。

曾國藩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掌管浙江全省軍務。一個總督管轄四省,在清朝都是前所未見之事。

在奕和慈禧的聯合主政下,曾國藩得到了堅定的支持,進入了一生中難得的順境。

何桂清集團被徹底拔除,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巡撫全部成了曾國藩的嫡系。而朝廷為了讓湘軍儘快建功,對曾國藩幾乎是言聽計從。

有了這樣好的政治大環境,曾國藩在拿下安慶後製訂了三路大進軍的計劃,大舉開始了對太平天國的全面反攻。

【結語】

今天,我們瞭解到曾國藩二次出山後,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實權,依靠“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攻克了太平天國的重鎮安慶,並清除了自己的政治敵人何桂清集團。

接下來,曾國藩的湘軍將與太平天國決戰天京。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