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天韻社原名無錫曲局,創立於明天啟、崇禎年間,歷經清代至民國九年(1920),定名“天韻社”。抗戰期間,一度停頓。1948年復社。至五十年代初而告解體。前後歷時三百餘年,造就了眾多崑曲人才。目前的無錫天韻社是無錫曲友于2013年重組復社的。

《天韻社曲譜》由吳曾祺傳譜,楊蔭瀏校錄。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天韻社曲譜》[清]吳曾祺 傳譜,楊蔭瀏 校錄2017年12月,定價498.00元

吳曾祺(1847—1927),字畹卿,曾任天韻社社長。其於音韻、曲學、演奏,無不精絕,為梁溪清曲之集大成者。

楊蔭瀏(1899—1984),字亮卿,著名的中國音樂史學家,吳曾祺晚年弟子,天韻社社員,後歷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

《天韻社曲譜》共分六卷,收集一百二十齣戲曲的曲譜。卷一附吳曾祺撰於光緒七年(1881)的《讀曲例言》。這一百二十齣戲曲分屬五十六種傳奇、雜劇、時劇以及梆子腔等。該曲譜還收錄不少罕見劇目,如《長生殿·疑讖》《千鍾祿·劈車》《洛陽橋·下海》等。

楊蔭瀏在《〈天韻社曲譜〉述評》中對這部曲譜的特色及價值有很客觀的評論:“據俞平伯先生推想,此譜並非根據《納書楹》等任何通行曲譜而成。其採取之始,或許尚在《納書楹》未有之先,其採收成書,蓋在《納書楹》既成之後,殆與《納書楹》同源而異致,故曲中有異於《納書楹》,而上與古譜相近者;有近於《納書楹》,而又與他譜不同者;有異於《納書楹》,而與晚近各譜相近者。惟其獨立成書,與他譜不相為謀。斯崑曲考證家,除《納書楹》之外,可以多一些比較之材料。至其行腔之雅而有致,‘豁落’之精審謹嚴,猶餘事也。”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序言(節選)

田青

崑曲藝術自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首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後,短短几年時間,便從“亟待保護”的狀態一步跨過“瀕臨滅絕”的危險,迅速成為知識階層尤其是中青年知識分子追求的時尚,一時間,群賢畢至、趨之若鶩,“聽崑曲、學古琴、喝普洱、練瑜伽”居然被京城的時尚先鋒們自嘲為“新四大俗”。據北大“百年講堂”的人講,無論國內外任何知名文藝團體、也無論任何藝術形式,在這個地方能賣票滿座的只有一個:崑曲。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張繼青 飾演)


當然,這個“熱”也有個“預熱期”。真實情況是2001年崑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消息在我國各主要報刊上出現時僅僅佔了一個“豆腐塊”大的位置,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包括當代知識分子)大都不知“崑曲”為何物,甚至根本沒聽說過“崑曲”的名字。隨著2003年“古琴藝術”和2005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陸續入選此名錄,尤其是從2006年開始席捲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潮興起之後,“崑曲熱”才漸成規模。這期間,白先勇和“青春版《牡丹亭》”無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近年來從國家層面積極鼓勵、扶植、宣傳傳統文化,更為“崑曲熱”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杜麗娘(沈豐英 飾演)

面對打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旗號的商業大潮,表現得最淡定、最平和、最有尊嚴的是崑曲。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潘金蓮》中的潘金蓮(梁谷音 飾演)


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崑曲的商業化運作投入成本太高,不但培養一個可以登臺演出的專業演員的時間和費用驚人,同時,一些利用現成演員嘗試商業化運營的崑曲演出(比如北京“皇家糧倉版”的《牡丹亭》)也難以為繼,最終入不敷出、無疾而終。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崑曲自古便有不同於“劇曲”的“清曲”一派,這個過去基本限於文人士大夫階層、今天依然限於知識分子階層的“圈子”,使崑曲“清曲”和“曲友”成為中國所有傳統劇種中唯一不依附職業演員隊伍的獨立存在,這和其他許多劇種的“業餘演員”“愛好者”不同,與京劇的“票友”傳統也不同,在某些方面,堅守“清曲”傳統的文人士大夫甚至是“居高臨下”地看待專業演員和商業演出的。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長生殿》中的楊玉環(張靜嫻 飾演)


曲社的興起及其在近當代的發展,是保證“清曲”文人傳統的主要原因。“天韻社”恐怕是我國現存最早、最著名的曲社之一,其發軔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初稱 “曲局”,至清代道鹹之際為最盛,清光緒元年(1857)起,公推曲家吳畹卿主持社務,民國九年(1920)定名“天韻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首任所長、著名的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曾是該社的中堅。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楊蔭瀏

由於戰亂、政治運動和時代的巨大變遷,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的半個多世紀裡,無論是“清曲”的傳統還是曲社的傳統,都瀕臨滅絕。1979年到1980年,曹安和先生(1905—2004)曾經給當時音樂研究所的研究生上了最後一期崑曲課,傳授天韻社清曲,考試時楊蔭瀏先生親自坐鎮。他們按拍輕吟的神態,永遠地留在了有幸聽過此課的學生們的記憶裡。這獨一無二的傳承,應該是那個時代“命如遊絲”的“清曲”最後一根未斷的“遊絲”吧?

有幸當過楊蔭瀏先生研究助手、旁聽曹安和先生的崑曲課,並持續跟隨曹安和先生拍曲八年,獲得楊先生和曹先生“耳提面命”的還有一個人,就是當時的音樂研究所青年學者孫玄齡先生。此次出版的《天韻社曲譜》,就是曹安和先生生前一直使用、孫先生在曹先生去世後妥為保管的曲譜。天韻社復社之初,我建議無錫的朋友去找孫玄齡先生請教,旅居日本多年的孫先生得悉天韻社恢復活動的消息後,遂將楊先生生前使用的曲笛與這本珍貴的曲譜贈與新天韻社保管。古人鑄鼎等重器時,常常會在器物上鑄有“子孫永保”的字樣,希望新天韻社的朋友們,能像對待“國之重器”和“傳家之寶”一樣對待珍貴的曲笛和曲譜、對待“天韻社”的傳統、對待楊蔭瀏以及曹安和先生的文脈,對待音樂研究所金經言、孫玄齡等一批學者之後的努力,這樣,才能使已經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崑曲子孫永保,萬年永享!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曹安和


曹安和先生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她自幼天資聰穎,有著極佳的音樂天賦和深厚的文化修養,猶善琵琶、崑曲,1929年畢業於國立北平女子文理學院並留校任教,兼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講師,歷任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後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研究室主任、顧問,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獲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獎。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1961年初曹安和與楊蔭瀏合奏


大家都知道,曹安和先生是楊蔭瀏先生的表妹,一生跟隨楊蔭瀏先生學習、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她終身未婚,將生命全部交給了她摯愛的音樂和學術。最令人敬佩的是她一生以楊先生的“助手”自居和定位,她是楊先生的崇拜者,更是楊先生幾乎所有著作的第一讀者、謄寫者、抄錄者和“隱形”的合作者,是她,跟隨楊先生在1950年趕赴無錫為“瞎子阿炳”錄下了今天聞名於世的《二泉映月》;是她,在楊蔭瀏先生所有豐碑般的著作裡都默默留下了一個忠貞女性的學術智慧和奉獻精神。她一生滿足於將自己隱身在楊先生的著作裡,無怨無悔。

今天,楊先生、曹先生都已仙逝了,但,兩位先生留下的曲笛、曲譜還在,留在曲譜上的墨跡還在,最重要的是,天韻社還在、崑曲還在。我相信,當天韻社和中國廣大新一輩崑曲愛好者也像楊先生、曹先生生前一樣按譜清唱的時候,我們一定會聽到楊先生清幽的曲笛聲、會看到曹先生在楊先生身後的安靜祥和的笑容。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單雯

精彩內頁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以上選自《天韻社曲譜》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好書推薦


崑曲曲友有福了,無錫天韻社三百年崑曲曲譜都在這套書裡

《天韻社曲譜》[清]吳曾祺 傳譜,楊蔭瀏 校錄2017年12月,定價498.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