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碧城:一個一輩子不結婚的女人,為什麼人們都在羨慕她?

呂碧城:一個一輩子不結婚的女人,為什麼人們都在羨慕她?

1883年的晚清風雨飄搖,在這年的某一天,一個女嬰哇哇墜地,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沒人在乎出生的這個女孩是誰,更不在乎她將長成為什麼樣子。

這個女嬰的父親是省級高官,家中藏書萬卷,因此她也得書香的薰陶中長大,精通詩詞音律。在本應無憂成長的她卻少年失怙,家產被奪,寄人籬下,母妹服毒,9歲時便議婚於同邑汪氏。13歲那年,父光緒進士呂鳳歧去世,族人勾結匪徒把她母親監禁起來,上演了爭奪財產的戲碼。小小年紀的呂碧城四處拜訪政壇商界的名人求援,寫信給著名才子、兩江總督樊增祥求助。樊增祥讀罷求助信後感慨,這小姑娘竟有如此膽識和才情,豈能見她陷於危難而不救?在樊增祥等人的干涉下,母親獲救,事態平息。

然而小小年紀的呂碧城在政界似乎呼風喚雨的事情引起了與呂有婚約的汪家人的不滿,於是提出了退婚要求,最終雙方協議解除了婚約。然而在當時女子被退婚,是奇恥大辱,對其今後對婚姻的心態產生了一定影響。

這件事讓她下定決心,改變女性的社會地位

後來,落魄的呂碧城只能隨母親寄宿舅家

20歲那年,學業有成的呂碧城不願再過寄人籬下的生活,隻身闖蕩天津。

呂碧城:一個一輩子不結婚的女人,為什麼人們都在羨慕她?

在天津時呂碧城的手書無意被《大公報》的社長英斂之看到《大公報》的社長英斂之看到,其對呂碧城頗為讚賞,後邀請她去往其住處,徹夜長談。當晚,呂碧城一首一首《浪淘沙》一蹴而就:

寒意透雲幬,寶篆煙浮,夜聽深雨小紅樓,奼紫嫣紅零落否,人替花愁。

臨遠怕凝眸,草膩波柔,隔蓮咫尺是西洲,來日送秋兼送別,花替人愁。

英斂之對呂碧城的才華和膽識讚賞不已,當即聘她為《大公報》的編輯,她也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

在《大公報》,呂碧城發表了大量詩詞和政論文章,或針砭時弊,或宣揚女性思想覺醒,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熱議。秋瑾讀了呂碧城的文章歎服不已,慕名登門拜訪,成就了一段“雙俠傳奇”。

23歲那年秋瑾東渡日本,籌劃革命;呂碧城則在天津,從事教育,以啟迪民智,濟世救民。

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學”成立,呂碧城出任總教習、監督,成為近代中國最早投身女子教育、職位最高的女性。兩年後,學校改名北洋女子師範學堂。那一年,23歲的呂碧城擔任校長,可謂女子教育第一人,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

1907年,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在革命中從容就義,年僅32歲。無人敢為其收屍,中國報館“皆失聲”,最終呂碧城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又在靈前祭奠,並寫了一篇《革命女俠秋瑾傳》,刊發在美國的各大報刊上,震驚政壇。呂碧城也因此被捕入獄,幸得仰慕她已久的袁克文(袁世凱兒子)相助才得以脫身。

後來晚清政府瓦解,呂碧城出任袁世凱總統府機要秘書,活躍於上流社會交際圈,她不僅貌美,才情同樣出類拔萃,甚至排在張愛玲、蕭紅之前,被稱為“民國第一才女”。25歲還未婚配的她成了“民國第一剩女”遇到提媒她都以:梁啟超才智超群,可早有妻室;汪精衛俊美,可年紀又太小……來開脫。

她不遇傾心之人,便不願將就。

她孤傲的把自己保護起來,不願再被婚姻傷害。

呂碧城33歲時袁世凱蓄謀稱帝,使得她心灰意冷,辭去職務移居上海。在後來的短短几年她利用積累的人脈做起了外貿,成為了上海灘有名的富商,自建洋房別墅,母女二人過上了外人豔羨的優越生活。

在鼎盛時期,她毅然決定前往美國哥倫比亞讀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並將十萬巨金,捐贈給了中國紅十字會。

當一個女人擁有足夠的能力,便不會再被愛情束縛,也會有自己的一片廣闊天地。那時的她,笑看紅塵,也最終未婚。

47歲的呂碧城遊歷西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編制了一本《歐美漫遊錄》供旅遊歐美的國人參考。

1926年,時局混亂,呂碧城出走美國,並因炒股再次成為富豪。

此時,她還會帶著一隻皮箱,在異域到處走走停停,把生活過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呂碧城:一個一輩子不結婚的女人,為什麼人們都在羨慕她?

二戰爆發後,她再次慷慨解囊向國內賑災機構捐出鉅額款項,幫助抗戰中流離失所的難民。

1930年,看淡紅塵的呂碧城皈依佛門,法名“曼智”。13年後,她帶著女性本應該有的端莊,寧靜,淡然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並將自己全部遺產捐出,灰燼和麵粉活成丸子,撒入海中,供魚兒實用,從此也以另一種形態長存於世。

試問,哪個女人不渴望與心靈契合的愛情,哪個女人,又甘願因世俗眼光向婚姻妥協。呂碧城就在這樣的尋覓與期盼中,帶著她那固守的靈魂,漸漸帶出人們的視野。

可人們,並不會忘記這樣一個“有趣”的靈魂,也會帶著諸多愛意去緬懷,去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