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朱元璋最服誰?從祭祀的排位上就看出來了

文 |李崇寒

歷代帝王,朱元璋最服誰?從祭祀的排位上就看出來了

北京歷代帝王廟景德崇聖殿及碑亭

朱元璋當年起意建歷代帝王廟時,壓根就沒有想過帝王廟的大門會對平民敞開。對他來說,祭祀三皇五帝等先代帝王的重要性,與祭祀宗族祖先無異,是對其帝王身份和政權合法性、正統性的肯定,只有皇帝或是其特派人選才能擔此重任。

雖然祭祀帝王的傳統由來已久,從秦始皇公元前210年望祀虞舜於九嶷山,祭大禹於會稽,到漢章帝元和年間遣使祀帝堯於濟陰,再到唐玄宗天寶七年在京城長安為三皇五帝、周武王、漢高祖分別建廟行祭祀之禮,千年來皇帝們對前代帝王的崇祀沒有間斷,祭祀地點或是在其陵廟前,或是在其“肇跡之處”,沒有人像朱元璋那樣把先代帝王們集中在一個地方(首都南京),放置在“歷代帝王廟”中行集中祭祀之禮,這算得上是朱元璋的一大開創之舉。

既然是首創,前任那麼多皇帝,該祭祀誰,不該祭祀誰,怎麼為他們排列座位,應當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舉行,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朱元璋的原則是,歷代帝王開基創業,有功生民者,應當一併祭祀,既重“一統”,又重“功德”,比如三皇五帝、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唐太宗、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應當被列入祭祀名單,而功德有虧的秦始皇嬴政和晉武帝司馬炎不在考慮範圍。後來,朱元璋又認為周文王、唐高祖與創業之君定位不符,“以周文王終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為由,將二者撤出,另增祀隋文帝,洪武二十一年(1388)又“去隋文帝”,如此反覆,明初歷代帝王廟祀十六帝的局面才最終定型。

歷代帝王,朱元璋最服誰?從祭祀的排位上就看出來了

歷代帝王廟東燎爐,綠色琉璃制

帝王人選確定後,接下來就是排座位,誰佔C位?禮部最初所擬方案是,應與供奉的祖先靈位排位類似,“為正殿五間,以為五室,中一室以居三皇,東一室以居五帝,西一室以居夏禹、商湯、周文王,又東一室以居周武王、漢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以居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朱元璋表示贊同。三皇佔C位是無疑的,東西兩側大致按時間順序依次排列五帝、夏禹、商湯等,個別位置因人選更改有少數變動。

洪武七年(1374),位於南京城中部,雞鳴山南側的歷代帝王廟正式落成。八月,朱元璋親臨致祭,正殿入祀的帝王們均被塑成袞冕(著禮服禮冠)坐像,伏羲、神農時代太過久遠,不必加冕服。相傳,朱元璋在元世祖塑像前行禮時,元世祖面帶淚痕,朱與之說道,“你失掉的天下,是你漠北草原本來就沒有的,我取得的天下,是中原自古以來就有的,你有什麼遺憾呢?”塑像上的眼淚即刻消失。這段出自明《帝京景物略》的戲說,從側面證實了朱元璋建立歷代帝王廟,以示承繼元朝以來大統意義之所在———通過一場政治作秀宣示政權的正統性。此後15年間,朱元璋傾其所力大殺功臣,歷代帝王廟裡只有帝王,沒有名臣。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五月,不幸被火災焚燬的歷代帝王廟重建竣工,朱元璋才選取37名歷代名臣,如伊尹、張良、蕭何、曹參、陳平、諸葛亮、房玄齡、韓世忠、岳飛等人的神位,從祀東西配殿。至此,歷代帝王廟祭祀格局和每年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的制度,確定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