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稱“東西”,由來已久,其詞源有10種說法


物稱“東西”,由來已久,其詞源亦已有10數種說法。然而各說法均無堅實文獻證據。本文指出:常見於五代兩宋的“動使”一詞與“東西”詞義相近,讀音相仿,興替時間相接,很可能是“東西”的一詞的先源。

物稱“東西”,由來已久,其詞源有10種說法


一、“東西”詞源諸說缺乏堅實證據

把“物”稱作“東西”,歷史可以說非常久遠。關於這個意義的“東西”一詞的詞源問題,近十幾年來陳江、任筱萌、馬永康、鄭張尚芳、宋瀟瀟與周昌樂、徐時儀等許多學者發表了研究文章,針對“東西”詞源的各種說法各抒已見。然而,諸學者批駁舊說時大多論據充分,令人信服,而其所持說法,則全都缺乏有力的證據,雖有理致卻難以服眾。

權衡“東西”起源之眾說,目前以起源於唐代長安之“東西市說”相對為言之成理,但“東西市”與“東西”的這種聯繫卻絕無文獻證據。而事實上“東西市”為交易之所,起源遠早於唐代。《漢書•食貨志》載王莽於長安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1],《晉書•武帝紀》言西晉於咸寧二年“起常平倉於東西市”[2],因此“東西市”其實起源於漢,而且漢、晉、唐一脈相承。然而,鄭張尚芳經過仔細查證,指出不僅敦煌文獻、西夏文獻都未有以“東西”稱“物”之例,“禪宗語錄、朱子、象山語錄、《王俊首嶽侯狀》等確切的宋代白話文獻通常還是用‘物、物事’,或者‘物件’而不用‘東西’”,“東西”的“唐人甚至宋人用例也不可信”[3]。“東西市”起源如此之早,為何數百年後“東西”一詞才突然間使用量急增?這使得“東西市”難以令人相信。可見,“東西市說”不僅缺乏文獻證據,情理上也難以服人。

舊說之外,陳江[4]、宋瀟瀟與周昌樂[5]提出兩種新說。陳江認為“東西”源於明朝的“東礦西珍”,但馬永康[6]指出其時間上晚於元曲使用“東西”的大量句例,因而證實其說不確。而宋瀟瀟與周昌樂指“東”、“西”的本義為“糧袋”和“鹽罐”,經過“三重換喻”之後,才“結合在一起泛稱物事”。這種說法證據虛懸,無法取信於人。總而言之,關於“東西”的詞源,目前尚無有理並且有據的說法。

物稱“東西”,由來已久,其詞源有10種說法


二、“東西”指“物”無宋以前用例

明末的方以智首先提出“東西”一詞初見於《南齊書•蕭嶷傳》的“東西一百”句,併為《辭源》及《辭海》所援用。此說實為誤解原文,尚芳[7]、馬永康[8]等學者都已經以切實證據予以批駁。《辭源》又引《唐會要》“暫時東西”句為“東西”之早其用例,任筱萌[9]、尚芳、馬永康諸學者旁徵博引,證明此“東西”一詞意為“逃離故土,去無定處”,《辭源》編者同樣是誤解原文。此外,有些學者認為《朱子語類》中的“東東西西”意為“各種各樣的什物”,尚芳[10]也已論證其非。

近來,徐時儀引唐人《法苑珠林》“又善為人子,不惟養恩。治生制財,不以養親,但以東西,廣求淫路,懷持寶物,招人婦女”[11],作為唐代“東西”指財物的用例,其實不然。據筆者統計[12],《法苑珠林》中“東西”一詞共出現77次,除徐氏所引之外,表示“方位、方向”者53例,表“四處、到處”之意者19例,意為“離開、外出”者共四例。顯然“離開、外出”為“四處、到處”的引伸義,“四處、到處”又是東西“方位、方向”的引伸義,可見這76例中“東西”的詞義是一脈相承的。因此,若徐氏所舉之例意指財物,則是《法苑珠林》中此義的孤例,甚至是南宋之前的孤例,這令人難以置信。筆者細讀原文,發現“但以東西”並非與“廣求淫路”結合而成句,而是獨成一句,“東西”為“外出”之義,而“以”字之後省略賓語,此句之句意其實是“但以財物外出”。可見,徐氏錯誤解讀原文,《法苑珠林》中並沒有“東西”指“財物”之句例。

此外,“東西”在閩南方言中稱為“物件”,在吳方言中稱為“物事”,在借用我國中古語言的日語中則稱為“物”,這些都是宋以前不以“東西”稱“物”的旁證。而南宋有吳曾、洪邁、程大昌、袁文等一大群興趣於“雜考”的學者,卻無一人考證“東西”的語源,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南宋“東西”還不曾用以稱“物”。總而言之,鄭張尚芳在《東西探源三題》中的結論是可信的,“東西”稱“物”是宋以後的事情。

物稱“東西”,由來已久,其詞源有10種說法


三、五代至兩宋“動使”一詞的使用

“動使”一詞最早出現於五代。《五代會要》記載後唐長興年間的兩道敕令,一道敕令准許百姓自行鑄造“農器、燒器,動使諸物”,另一道敕令各地妥善管理逃戶所遺物產,不許隨便“毀拆房舍,斬伐樹木及散失動使什物等”[13]。這兩處“動使”都是動詞,與“諸物”或“什物”連用。“動使”的這種用法南宋依然保持著,朱熹說“今人於飲食、動使之物,日極其精巧”[14],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然而“動使”值得我們注意之處,在於它經常作為“動使之物”的略稱,在兩宋被用作名詞,成為與“物事”意思相近的詞彙。

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短短三萬言中“動使”一詞共出現十一次之多。“東角樓街巷”條說“頭面、冠梳、領襪、珍玩、動使之類”, “相國寺萬姓交易”條說“飲食茶果、動使器皿”,“諸色雜賣”條提到“釘鉸、篐桶、修整動使、掌鞋、刷腰帶”,“冠梳、領抹、頭面、衣著、動使銅鐵器皿、衣箱、磁器之類”,此外書中還有“椅卓、陳設器皿、合盤酒擔、動使之類”,“廳館、動使”,“盤合器皿、車擔動使”,“借措動使,獻遺湯茶,指引買賣”,“食物、動使、果實、柴炭之類”,“關撲錢物、衣服、動使”,“珍玉奇玩、匹帛動使、茶酒器物”[15]等詞句。這些例子中,“動使器皿”與“動使銅鐵器皿”中的“動使”似乎是動詞[16],但其他九例中的“動使”則意指“家用器物”,詞意與“什物”相同。

“動使”並非只是孟元老一人所用,兩宋文人著作中不乏使用“動使”的句例,而且這些用例絕大多數是名詞,詞意與“什物、器物”相同。例如歐陽修說到“烽火臺、防城動使、家事、衣甲器械”[17],蘇軾說“拆賣船板,動使淨盡”[18],而真德秀有“般運家屬,置辦動使”[19]之語。此外,在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章如愚《群書考索》,以及《歷代名臣奏議》中,也可以多次看到兩宋人以“動使”指“器物”、“什物”的句例[20]。

總而言之,雖然兩宋通常以“物事”稱“物”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以上諸多例子證明,五代始見的“動使”一詞,在兩宋已經頗為常用,並且通常意義為“器物”、“什物”,與後代的“東西”意思相近。

物稱“東西”,由來已久,其詞源有10種說法


四、“東西”與“動使”意思相近、讀音相仿、興替時間相接

如上所論,“動使”與元朝以來的“東西”一詞詞義相近。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動使”和“東西”在宋元間的讀音非常相近。據王力先生的意見,“西”字古音屬“心母”,“使”字屬“山母”,而二聲母均為“齒音”。但古音系統中“肖”、“消”被列為“心母”字,而“梢”“稍”則被歸入“山母”,可見“心母”與 “山母”原本差別並不大。在現代北方方言中,屬於古“心母”的“鰓”、“撕”等字有相當於漢語拼音的“xi”、“si”二音,而屬於古“山母”的“省”字也有二讀,其聲母則分別相當於漢語拼音的“x”及“sh”。這類字例很多,它們都證明:在“心母”分化為“x”、“s”、“sh”之前,“西”與“使”的讀音相差不大。而在宋元白話文中,“廝撲”與“相撲”並用,“相見”寫成“廝見”,而“廝殺”即是“相殺”,可見在宋元間“心母”尚未完成分化,“使”與“西”讀音仍然相近[21]。此外,“東”字古音屬“端母”,而“動”字屬“定母”,聲母的區別是“清”“濁”不同,而“濁音清化”正是發生於唐宋之間[22]。因此,可以說除了聲調以外,“動使”與“東西” 在宋代讀音是相當接近的。

前文我們查考了現存文獻,否定了所有宋朝及以前以“東西”稱“物”的可能句例,從而肯定了“確切的宋代白話文獻通常還是用‘物、物事’,或者‘物件’而不用‘東西’”的結論。因此,“物曰東西”或者開始於元朝,或者開始於與南宋對峙的金國。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現:在“東西”一詞流行的同時,“動使”一詞卻在宋朝之後的文獻中消聲匿跡[23]。這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東西”一詞之興起與“動使”一詞之消亡是在同一時期!

物稱“東西”,由來已久,其詞源有10種說法


五、結語:“動使”很可能是“東西”的詞源

在本文的第一節,我們知道了“東西”詞源目前尚缺乏有理有據的說法。在以上三節中,我們證明了這樣兩個事實:一、“動使”一詞始見於五代,在兩宋成為指稱“器物”、“什物”的常見詞。二、“東西”與“動使”意思相近,讀音相仿,而且興替時間相接。由於“意思相近”、“讀音相仿”、“興替時間相接”的同時發生極不可能只是巧合,更由於關於“東西”的詞源尚無有理有據的著落,我們有理由認為:“動使”是“東西”的先源。我們的結論是:“動使”產生於五代,傳承於北宋,由金人或者元人繼承,因為北方外族學習漢語產生的語音偏差,使得“動使”變讀而成為“東西”。

註釋:

[1]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80頁。

[2] [唐]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6頁。

[3] 鄭張尚芳:《東西探源三題》,《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0期。

[4] 陳江:《“買東西”考》,《歷史研究》,1996年第6期。

[5] 宋瀟瀟,周昌樂:《“東西”本義辯及換喻思維》,《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

[6] 馬永康:《“東西”語源:一個模糊而有趣的問題》,《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7] 尚芳:《關於新舊辭書“東西”的語源舉例》,《漢字文化》,1999年第4期。

[8] 馬永康:《“東西”語源:一個模糊而有趣的問題》,《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9] 任筱萌:《“東西”指稱萬物的由來及演變》,《漢字文化》,1999年第1期。

[10] 尚芳:《關於新舊辭書“東西”的語源舉例》,《漢字文化》,1999年第4期。

[11] 徐時儀:《“東西”成詞及詞義演變考》,《漢語學報》,2010年第2期。

[12] 按:筆者所據《法苑珠林》為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13] 參見北宋王溥《五代會要》卷25及卷26。

[14]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7頁。

[15]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66,88,119,119,126,127,131,131,154,181,198頁。

[16] 按:若“動使”之後點斷,則“動使”為名詞。原文句意難以確定,故暫不點斷而視“動使”為動詞。

[17] [宋]歐陽修:《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版,卷117。

[18] [宋]蘇軾:《東坡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版,卷62。

[19]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版,卷8。按:“般運”即“搬運”。

[20]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可見多處“動使”,如卷376說“凡官員初到,置買動使器用或修葺倉庫、廨舍、

館驛、亭堠、渡船等……已後凡買置動使及修造官屋、橋堰、渡船之類,,並逐一約度入緊檢計,方始支錢。”卷385說“自點磨以來,明見欺隱情弊及誤支失陷者,錢約一萬七千餘貫,動使等物約三百餘件。其未見歸著,己行取會者錢約四萬四千貫,蘇木等物約四十六萬餘斤。”其卷507,章如愚《群書考索》卷60,《歷代名臣奏議》卷185等處亦可見“動使”詞例。

[21] 按:關於中古語音的具體情況,各專家說法有同有異,為免枝節,本文采取以上的簡捷論證方式。據郭錫良先生對中古音的擬音,“西”讀為[siei],“使”為[∫iə],讀音相差不大。對中古音有進一步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王力《漢語史稿》、沈兼士《廣韻聲系》、葛信益《廣韻叢考》、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等專著。

[22] 關於“全濁聲母的清化”問題,語言學界也有許多討論,基本意見是“濁音清化”發生於唐至宋之間。可參見黃笑山:《試論唐五代全濁聲母的清化》,《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3期。陸華:《〈資治通鑑釋文〉音切反映的濁音清化現象》,《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 03期。

[23] 筆者對《四庫全書》中所收元、明文人文集、《三言》、《二拍》及現存“宋話本”都做了仔細的檢索,僅發現《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大宋宣和遺事》及《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使用了“動使”一詞。明話本《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中的“動使家火”一詞是宋朝之後的孤例,應視為明話本作者模仿宋人語言的結果。而《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及《大宋宣和遺事》中出現指“器物”的“動使”一詞,則應是宋話本原有的詞句。筆者揣測,宋話本中“動使”一詞原來應該較常出現,但大部分已被元朝以來的傳抄者改去,只剩下未改淨的少數幾個。

物稱“東西”,由來已久,其詞源有10種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