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您,如何远离骨质疏松症

守护骨健康,远离骨质疏松症 ——专访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

◎文/刘尚昕 王淑君

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显示,我国5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此外,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我国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度不高,其对人体的危害性不被重视,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就诊率和规范治疗率较低,许多患者直至发生骨折后才被确诊。由此,本刊专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请他为大众详细解读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以加强大众对该疾病的早期筛查与防治意识。

专家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您,如何远离骨质疏松症

夏维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17 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8 年获得“国家名医优秀风范”称号。曾于2000 ~ 2001 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您,如何远离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寂静的杀手”

夏维波教授介绍,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密切相关的疾病,常见于绝经后的女性和老年男性。由于人体内分泌激素的变化,随着时间推移,易患人群发生骨量的丢失,逐渐出现骨组织微结构的破坏,引起骨骼强度的下降,容易导致骨折的发生。由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悄无声息,多数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也被称为“寂静的杀手”或是“静悄悄的流行病”。

早期的骨质疏松症无声无息,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甚至活动受限;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多发性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骨折也会给患者(尤其是卧床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常常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会给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外力,即人体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或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即发生的骨折,又称为脆性骨折,它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足踝、肋骨和骨盆等,研究显示大概有一半以上患者的脆性骨折发生在椎体,即椎体压缩性骨折。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发生髋部骨折后1 年以内,约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另外,即使手术很顺利、康复不错,约50%患者致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您,如何远离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偏爱”这5 类人群

夏教授提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以下5 类人群应加强对骨质疏松症的筛查与防治。

1. 有髋骨骨折或脆性骨折家族史者;

2. 绝经后女性;

3. 老年人群,特别是身材偏瘦者;

4.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体力活动少、缺乏日照、吸烟、过量饮酒和喝咖啡、营养失衡等;

5. 某些疾病人群,如接受大量激素治疗的风湿性疾病或哮喘患者、接受雌激素抑制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接受雄激素剥脱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等。

此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存在种族差异性,白种人患病风险最高,其次是黄种人,黑种人的患病风险最低。

夏教授谈到,目前我国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高发,除了增龄这一重要因素外,运动减少、营养不良、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 缺乏等也是其重要原因。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您,如何远离骨质疏松症

40 岁以上人群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夏教授指出,由于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因此一定要注意骨质疏松症的定期筛查。其实,在这里推荐40 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中最好有一次骨密度的检查,若是骨密度正常,可5 年以后再测;若是出现降低,就需要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若是稍低,1 年以后再复查,可判断骨量丢失的速度。绝经后女性,一定要做一次骨密度的检查,之后每年连续测一测,监测骨量丢失的速度,以加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意识。

临床上评估骨质疏松风险的方法较多,夏教授在此提到了3 种筛查工具:

1. 亚洲骨质疏松症自我筛查工具(OSTA):该工具主要是根据年龄和体重筛查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即年龄越大,体重越轻,越易患骨质疏松症。由于其选用的指标过少,故属于一个很粗略的筛查工具。

2.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 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该工具包括19 道测试题,由患者判断是与否,从而初步筛选出可能具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

3.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FRAX):该工具根据临床骨折危险因素及股骨颈骨密度建立模型,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 年髋部骨折及其他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前臂或肩部) 的概率,如果预测得到未来10年其他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超过10%,代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高;若超过20% 或者髋部骨折概率超过3%,则代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很高,必须给予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您,如何远离骨质疏松症

夏教授讲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有2 个标准:

1. 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双能X 射线骨密度仪(DXA) 测量的骨密度是目前通用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指标。对于绝经后女性、50 岁及以上男性,建议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 测量结果,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1 个标准差及以内属正常(T-值≥ -1.0);降低1 ~ 2.5 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或低骨量(-2.5 < T- 值

2. 基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绝经后的女性及50 岁及以上男性出现髋部骨折或椎体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如果是其他位置的脆性骨折,如前臂尺桡骨、肱骨近端、骨盆等,T- 值处于-1 ~ -2.5 之间,也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至于哪些人群需要给予药物治疗,除了那些达到诊断标准以上的人群,如果髋部或椎体发生脆性骨折,或者FRAX 评分高风险,或者虽然是在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等位置发生的脆性骨折,但是骨密度测定显示低骨量(-2.5 < T- 值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您,如何远离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

夏教授强调说,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等高危人群要注意早期筛查,即使是已经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经过规范治疗,也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但是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率,特别是规范治疗率比较低,即便是发生了髋部骨折或者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后,真正接受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不到10%,因而在此呼吁大家一定要重视这种疾病,加强早期筛查的意识。此外,建议医疗卫生工作者们重视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防治教育,注意识别高危人群,并给予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

临床上有多种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形成促进剂、骨吸收抑制剂、兼有骨形成促进和骨吸收抑制的药物、中药等。凡是经过国家正式批准上市的药物都具有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至少是椎体骨折风险的作用,有些药物还能降低髋部及其他位置骨折的发生风险。多个研究显示,这些正式批准上市的药物疗效都很好,至少能降低一半以上脆性骨折的发生率,但需要强调的是患者不可擅自用药,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您,如何远离骨质疏松症

健康骨骼,从我做起

谈到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夏教授推荐大众可以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三减三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健康骨骼”的倡导内容。

1. 重视营养:日常膳食中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钙,有利于强健骨骼。居民健康调查显示我国日常膳食中的钙含量只有400 毫克左右,远低于膳食指南中推荐的中老年人群每日钙摄入量1000 毫克,建议他们多喝牛奶,实在不行,补充钙剂也可。此外,还需注意低盐饮食,因为盐摄入过多会加速骨骼钙质的流失。

2. 充足日照:建议大家在上午11:00 到下午3:00 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 ~ 30 分钟,每周两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体内钙的吸收。此外,充足的维生素D 对于强健肌肉、调节心情以及预防某些其他疾病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议大家在户外阳光下活动,既能增强肌力,又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一举两得。

3. 规律运动:运动对于维持正常肌力和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常常久坐不动的老年人而言。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此外,运动还可改善机体敏捷性、力量、姿势及平衡等,减少跌倒风险。在此推荐老年人在平地上快走、户外健步走、打太极拳或跳跳广场舞等,没必要非得做过强的负重运动,带着自身体重的走路,就可以称得上“负重”锻炼了。如果身体条件不好,也可以做一些强度低的阻抗运动,如腿部带有阻力的屈伸、踢踢腿、上举胳膊、腰部肌肉的锻炼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加运动量,改变太安静的生活方式。

4. 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等。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您,如何远离骨质疏松症

最后,夏教授再次强调,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大众不要被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保健品广告所误导,高危人群应加强早期筛查意识,若身体出现了问题要去正规医院就诊、规范治疗,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做到守护骨健康,远离骨质疏松症。

欢迎订阅,电话订阅有好礼!订阅热线:010-65242081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您,如何远离骨质疏松症

我们竭诚欢迎广大医护人员(撰写医学科普)和社会人士(撰写人生感悟、名人养生)踊跃投稿,来稿一律不退, 请自备底稿。文稿不拘文体、格式,力求通俗易懂,具备科学性、普及性、实用性、新颖性,字数以2000 字内为宜,请勿一稿多投,否则本刊拒付稿费。文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