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金融市場是我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的一個窗口

索羅斯:金融市場是我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的一個窗口

索羅斯天賦異稟,他的父親曾帶他冒死穿越納粹封鎖線,童年的經歷造就了性格中的不安全感,表現在投資風格的選擇就是靈活,敢想敢做。索羅斯的投資哲學就是加劇極端行情,這和巴菲特形成明顯的對比。

1.我把金融市場當成我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的一個窗口。

2.可以說,這本著作是我生命歷程的寫真。它不僅論及了許多我本人最持久的興趣,同時還融匯了我的思想發展的兩條主線:抽象與務實

抽象的線索發端於先。我對抽象問題的強烈興趣萌生於自我存在的意識開始覺醒的時候,當時我將理解行為本身看成是所要理解的中心問題,然而理解自我——只是一種奢望,這是因為,要獲得某種類似於知識的東西,至少要能夠在主觀和客觀之間做一界定,但就理解自我這一問題而論,兩者卻是一體的。

思維活動本身就是思維對象的一部分,從而思維活動缺乏獨立的賴以裁定的參照點——即缺乏客觀性。

在大學裡我攻讀經濟學,但經濟學理論帶給我的惟有失望。它非但未能解決前述問題,反而百般掩飾,避之尤恐不及,其原因在於經濟學渴望成為科學,而科學是被設定為客觀的。

如果承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經濟過程的參與者——缺乏客觀性,則經濟學的科學性將是難以成立的。

3.關於我所管理的投資基金,有必要作幾點解釋。量子基金(quantum fund)是一種獨特的投資工具:

它應用了槓桿原理,在諸多市場中運作。

最重要的是,我管理它在很大在程度上——那就是我自己的錢。

在槓桿基金的運作中,通常對本金與貸款資本不做區分。量子基金卻不然。

我們涉足各類市場,本金一般投資於股票,而財務槓桿則用於商品投機。商品的概念在這裡還要包括股票指數期貨以及債券和外匯。

在基金管理中,我區分了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投資觀念。前者決定我在各種商品市場包括股票市場中的敞口,後者支配個股的選擇原則。

4.新的貸款淨額有助於加強債務人的償債能力,但隨著待償還債務的精加,新貸款中用於償債的比例日益升高,要想保持刺激的效果,貸款規模將不得不以指數形式增長,最終,貸款增長的步伐將被迫放慢,這對抵押品的價值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如果抵押品已經完全用盡了,那麼其價值的下跌將突然加劇貸款的清算要求,從而呈現出典型的繁榮/蕭條的序列節律。

在繁榮/蕭條模型中,各種事件的發生在大多數情況下傾向於加強普遍的預期,只有到了轉折點時才會站到對立的立場上去,而轉折點的難以把握是眾所周知的。

5.至於真實世界中事件的預測,其表現令人極其沮喪。最為尷尬的就是我不斷地做出從未實現過的預言。在歷時實驗中,我經常預報蕭條即將來臨,然而實際上卻從未發生過。

投資上的成功與預測中的失敗,這兩者怎麼可能協調起來呢? 我的決策程序深受個人因素的影響,另一重考慮則涉及外部過程。

反身性的過程不可能用科學的方法來加以預言。歷時實驗只不過是尋求替代方案審慎的嘗試。

為了更清楚地表明這一點,我甚至特意將後者命名為鍊金術。

科學的方法試圖按其本來形態來理解事物,鍊金術則指望能夠獲得所期望的目標狀態,換一種說法,科學的基本目標是真理一一而鍊金術,則是操作上的成功。

如果你精心地構造自己的假說,你將能夠始終不斷地取得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成就——假使你的獨到見地並非過分地偏離市場。將市場看成檢驗假說的機制,這似乎是一個有效的假說,它所給出的結果比之隨機操作還是要好-些。

6.社會科學中的理論及應用與自然科學一個本質上的不同:觀察者與觀察對象的雙向影響。

思維發揮了雙重功能,一方面,參與者試圖理解他們所參與的情境;另一方面,他們的見解又作為決策的基礎影響著事件的進程。這兩個功能互相干擾,其中任何一個都無法獲得單獨作用時的效果,假如事件的過程獨立於參與者的決策,參與者的見解就能夠相當於自然科學家的見解,假如參與者的決策能夠擁有哪怕是權宜之計的知識基礎,則行為的結果也可能會更加符合他們的意圖,然而事實上無法改變的,參與者所依據的是不完備的理解,而事件過程則刻上了這種不完備性的印記。

7.自然科學中也可能出現研究對象與思維活動缺乏分隔的問題,但在形式上要和緩得多。

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量子物理學中,觀察行為干擾了觀察對象,由此引出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這一原理在實際上設置了科學家獲得知識的能力的限度。但在自然科學中這類問題只在極限的情況下發生,而對參與者來說這種情形卻處在他的思維中心。

首先,科學家謹慎地力圖不擾動他的研究對象,而參與者的首要目的卻是按照能夠令自己滿意的方式來塑造所參與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在量子物理學中干預研究對象的僅僅是觀察行為,而不是有關測不準原理的理論意識。可是就參與者的思維而言,他們自己的思想形成了與之相關的對象的一部分。自然科學的積極成就侷限於那些能夠將思維與事件進行有效分離的領域中,當事件中包含思維參與者時,這個領域就急劇收縮甚至化為烏有。

由參與者的思維活動所引發的問題在自然科學研究中沒有對應者,最相近的類比是在量子物理學中,科學觀測受到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的約束,但在社會事件中,構成不確定的要素的,是參與者的思維本身而不是外部觀察者的干擾。

8.我相信,全面改革的悖論只是一個假象,不過還是應該認真對待。除非我們能夠獲得永久和完善的解決方案,否則就很難證明它的有效性。

問題在於,認識的不完備性否定了永久的和完美的解決方案的現實性。

生命是短暫的,唯有死亡是永恆的。

生活方式的選擇將給人們的生活面貌帶來根本性的差異,暫時的解決方案總比一無所有要好得多。

9.市場也好,選舉也好,都不是客觀的標準,它們只能反映流行的偏見。但是,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裡,這已經要算是最好的選擇了。

10.第二次石油危機:

(1)石油危機前,銀行向新興國家和歐佩克國家的信貸過度擴張。通貨膨脹,實際的負利率等進一步加強信貸擴張的作用。

(2)1979年伊朗石油生產破壞後,隨著油價的快速上漲,危機爆發。

反身性過程的分析:

(1)在整個趨勢與參與者的認知之間應當存在著一種反身性的關聯:銀行和債務國之間存在一系列的反身性聯繫。

(2)這種認知藉助反身性的關聯能夠影響整體趨勢,但是它必定存有某種內在的缺陷。整體的趨勢進而又強化了認知的偏向性,直至雙方都落到難以為繼的地步。期貨開戶諮詢842268121

(3)最後,大家終於明白過來了,這種趨勢既不合理且無法維持。

當一種趨勢發展起來的時候,參與者們的處境往往不允許他們採取抵制的行為,即令他們知道這樣下去將會釀成災難。這是所有繁榮/蕭條序列過程的共同點。

市場參與者的最高境界在於適可而止。

從中應該吸取的教訓就是必須對金融市場進行有力的監督。只有某種形式的干預、具有法律效力的條令或者來自中央銀行的和緩的暗示,才有可能阻止繁榮/蕭條序列過程的失控。

11.經濟學上的均衡點現實中很難觀察到。

均衡點是經濟學研究中過分簡化的公理的產物。

參與者的不完備性: 參與者將決策建立在對所參與情景的不完備理解上。

參與者同時會影響他所參與的情境。

反身性:情境和參與者互為函數和自變量。

情境和參與者的觀點兩者均為因變量,以致一個初始變化會突然同時引起情境和參與者觀點的進一步變化,我稱這種相互作用為“反身性”。

這就是我的方法的理論基礎。兩個遞歸函數不會產生均衡的結果,只有一個永無止期的變化過程。

12.基本面分析是均衡理論的產物,以價格分析為基礎。忽略了市場因素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我不相信股票價格是潛在價值的被動反映,更不相信這種反映傾向於符合潛在的價值。我堅決主張市場的估價總是失真的。

我的兩個主張:

(1)市場總是在現出某種偏向。

(2)市場能夠影響它預期的事件。

13.建立參與者的觀點和其所參與情境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兩個簡化:

(1)主流偏向:正的偏向導致價格上漲,負的反之。

(2)基本趨勢:無論投資者是否意識到,都將引起價格變化。

反身性的關係:股票價格取決於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一一兩者反過來受股票價格的影響。三者的相互作用,導致了繁榮和蕭條的交替。對基本趨勢認識的滯後;基本趨勢被認可後,得到市場主流偏向的加強,股價快速上漲;預期過度膨脹,市場無法維持趨勢;相反的偏向被認識到,暴跌開始;基本趨勢反轉,加強下跌的力量;過度的悲觀被矯正,市場穩定。

14.反身性理論和基本面分析的互補性:在任何情況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僅限於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則上這兩種方法可以調和。基本分析試圖確立潛在價值如何反映在股票價格中,而反身性理論則表明了股票價格如何影響潛在價值。

15.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同我的觀念完全相反。我認為,歷史的進程是開放的。

歷史的主要驅動力是參與者的偏向,的確,它不是起作用的惟一力量,但它是歷史進程中所獨有的力量,並因此而使歷史進程同自然科學研究的自然過程區分開來。

我堅信,歷史的進程則是由參與者的錯覺塑造的。

我甚至走得更遠,塑造了歷史面貌的思想無非是一些內涵豐富的謬論。

一套富於衍生性的謬論往往最初被人們視為真知灼見,只有在它被解譯為現實之後,它的缺陷才開始暴露出來,然後將會出現另一套同樣內涵豐富的但與之正相反的新謬論,並且這一過程仍將不斷地進行下去。

16.每一套謬論都提供了一種新的經驗,如果人們能夠從經驗中多少學到一點東西,則這種更替就被稱為是進步。謬論當然是一個有些過分的稱謂,但它無疑有助於把注意力引向正確的方向:參與者的偏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