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刷屏,如何去思考這部宣傳片?

《啥是佩奇》刷屏,如何去思考這部宣傳片?

《啥是佩奇》刷屏,如何去思考這部宣傳片?

《啥是佩奇》這幾天的熱度不減,可見這個短片的影響力還是不錯的。

這部片子,其實是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預告宣傳片。講的是一個留守農村的老人給城裡的孫子準備的禮物:佩奇。沒有接觸過動畫片的爺爺不知道“佩奇”到底是什麼,所以在村裡到處詢問村民,查字典、發廣播、問村民、問小朋友......一番努力之後,才從城裡回來的小保姆口中得知,“佩奇是一頭豬,粉紅色的豬。”過年的時候,爺爺將自己準備的佩奇帶給了孫子,一家子驚奇地看到桌子上的佩奇---一個由鼓風機改造的小豬佩奇栩栩如生。

到微博微信去刷一波,大部分是對親情的感動,對幾代人隔閡的懷念,然後便是各自講述自己與爺爺奶奶相關的故事,可以說,這部影片勾起了很多城裡人對親情的審視:在發展迅速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不是走得太快,遺忘了我們的根?

然而,我發現不同的行業的人,更願意站在理性的角度去解讀這個影片,也使得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加客觀,多樣。不妨看看我整理的幾個觀點,挺新奇的。

1

槽邊往事(和菜頭)

我們對於中國父母的印象是否過於傳統刻板?

這個角度很獨特,我們的影視等藝術作品對於中國父母的描述都是停留在“節日”、“年夜飯”、“鄉村”這些刻板的勞動人民的素材上,為什麼只要是老爸爸就要沉默寡言地翻扣肉,是老媽媽就是喜氣洋洋地包餃子?為什麼只要是親情就只有春節,就只有團圓飯?現在的問題是一切都變得太過模式化,我們的影片沒有太多的新意,是否對於新時代的人們生活狀態瞭解得過於滯後?

這樣跟真實生活不接軌的題材,很容易只會在短時間內讓人覺得家的溫情,過了這個時間段,我們又重新回到真實的生活中,曾經的感動就封鎖在記憶中。那這樣的影片,不與時俱進,教育意義也不算太大。

角度:站在時間點上,通過對比從前的影片,思考人物角色是否隨著時代的變化在改變,還是故步自封,單純地依靠情感打動人心,審視影片的價值性,從社會教育進步和藝術作品發展的角度出發,客觀討論。

2

創意廣告坊

好故事的一條金線是:做好起承轉合。

短片「佩奇」,堪稱範本。簡單來分析下。起:故事開始。爺爺聽說孫子想要佩奇。承:承上啟下,展開矛盾。爺爺不知道佩奇是啥,全村人也不知道,費盡周折打聽的過程中,爺爺鬧出不少烏龍。轉:故事高潮。一心準備禮物,盼著兒孫回來的爺爺,被告知不回來過年了。

合:結尾。原來兒子一家是想帶爺爺去城裡過年,此時,爺爺終於拿出了自己千辛萬苦給孫子準備的禮物—蒸汽朋克佩奇。

做廣告的最重要的就是講故事,講的故事還得給人印象深刻,不然在廣告氾濫的屏幕中是不會有誰願意打開你的。

好的廣告創意還離不開好的執行。

據說《啥是佩奇》在上線幾個小時內,並沒有很快地傳播開來,最開始火起來,還是在朋友圈刷屏的。朋友圈作為熟人社交,用戶打開視頻的幾率要高過微博等關係不強社交平臺,尤其是無處不在廣告的無縫接入,用戶更不會輕易打開任何一個系統推薦的視頻。

這就是熟人社交帶來的結果:傳播門檻低,容易形成聚眾跟風。

角度:從故事本身的具體情節出發,結合用戶體驗去討論打動用戶的細節,善於觀察生活,利用這些小美好打動人心,產品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傳播的渠道和時間點也很重要,找到合適的傳播途徑可以事倍功半,值得傳媒界的小夥伴學習。

3

交互設計(來自朋友圈)

整個故事情節梳理之後,就會發現很符合交互設計的理念。

《啥是佩奇》刷屏,如何去思考這部宣傳片?

提出需求-挖掘真實需求-分析是否匹配需求-不斷完善需求-交付成果

整個過程合理有序,也讓我們明白交互中溝通的重要性,用戶想要什麼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我們去深層地挖掘真實的需求,有時候就能給用戶帶來驚喜。

對於產品設計來說,用戶一開始連自己想要什麼其實都很模糊,比如淘寶、共享單車、滴滴打車、微信的出現,沒有誰一開始就能把需求具體提出來,而是通過不斷地探索用戶的真實目的,去一步步實現滿足。

角度:用戶的真實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產品的打磨需要建立在初心上,作為產品的原動力,才能打造出令用戶滿意的產品。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三個比較新奇的角度,在過程中也發現自己對於一些事物的瞭解比較大眾,不夠深刻,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力真的是很有魅力啊,所以,學習他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在每次刷屏時,要懂得從多個角度出發,不去盲目從眾,單純的評價作品的好壞,而是站在不同的利益訴求點上進行分析,懂得多角度思考,才能讓多樣的人生收穫多倍的快樂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