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子女為何易夭折?因少了一件東西

紫禁城,就是如今所稱的故宮。在明清兩代,紫禁城是皇族居住的地方。

很多第一次到紫禁城參觀的朋友,往往震驚於紫禁城的富麗堂皇、規模宏大。的確,當年明成祖朱棣第一次修建紫禁城,動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之久。

明清皇家子女為何易夭折?因少了一件東西

我們知道,紫禁城位於中國北方,冬天氣溫較低,比較寒冷。明清兩代又處於中國歷史上第四個寒冷期。一年中約150天屬於冬天,最冷時氣溫可達零下三十攝氏度。因此,冬天一到,紫禁城裡就顯得異常寒冷。

可是,居住在紫禁城裡的皇族成員,卻並不覺得很冷。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詩中,就寫道:“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皓月懸長空,朔風瓢碎霜。垂簾在氍毹,紅燭明塗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詩不覺冷,漏永夜未央。”

顯而易見,常年居住在紫禁城裡的乾隆帝,並不覺得有多寒冷。

這當然不是因為乾隆帝身體倍棒,異於常人。實在是因為紫禁城有獨特的供暖設備。

明清皇家子女為何易夭折?因少了一件東西

那就是被現代人稱為“地暖”的地坑。早在明朝時期,為了禦寒,人們就發明了地坑。紫禁城裡也不例外。

在紫禁城一些重要宮殿下面,鋪設有火道。太監將木炭引燃後倒入地炕口,木炭燃燒產生的熱氣順著火道流動,慢慢將室內的地板磚烤熱,從而使室溫升高。這樣,乾隆帝當然就不會感覺寒冷了。

晚明太監劉若愚在其《酌中志》這樣記載:“先帝創造地炕於此,恆臨御之。”“是時夜已漸長,內臣始燒地炕。”

此外,紫禁城內還準備了有熏籠、手爐、腳爐、火盆之類的小型取暖工具。這些取暖工具都燒炭。炭火點燃後,房內熱氣哄哄,賽過春天。

明清皇家子女為何易夭折?因少了一件東西

可是,雖然紫禁城裡有地坑、熏籠、手爐、腳爐、火盆等燒炭的取暖設施,卻沒有配置煙囪。不管北方還是南方,只要存在燒炭的地方,一般都會在房間裡留有煙囪,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為什麼紫禁城裡沒有煙囪呢?

這是因為,紫禁城裡取暖使用的木炭,是一種是用通州、大興、易州一帶山中硬木燒成的紅籮炭。這種木炭“氣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質量非常好,燃燒時幾乎不冒煙。

既然不冒煙,那麼就沒有必要在房間裡配備煙囪了。

這是古人的想法,當然是錯的。不管多麼優良的木炭,在不充分燃燒時,依然會產生一氧化碳。這些一氧化碳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房間裡累積起來,一樣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明清皇家子女為何易夭折?因少了一件東西

如果是成年人,他們覺得氣悶後,會到室外透透氣。而年幼的皇家子女,就只能長時間呆在屋內,深受一氧化碳的毒害。

根據記載,明清兩代的皇家子女,很容易出現夭折現象。如明朝天啟皇帝朱由校,不但自己只活了22歲,他生下了6個子女,全部夭折,堪稱悲劇。皇家子女夭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與紫禁城沒有煙囪,從而導致一氧化碳中毒有關。

甚至連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都差點中了一氧化碳的道。

明清皇家子女為何易夭折?因少了一件東西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儀宣佈退位。按照革命政府與清廷達成的《清室優待條件》,溥儀雖然不當皇帝了,還是居住在紫禁城裡。一年冬天,溥儀在睡覺時,就中了一氧化碳的毒。

後來,溥儀在日記中寫了這件事:“二十九日,晴。夜一時許,即被呼醒,覺甚不適。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暈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