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匠比数控机床还精准吗?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于高级工匠比数控机床还精准,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

高级工匠比数控机床还精准吗?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对的角度来说,其实所谓“匠人”的日本工业领域的角色就是如此,不仅在机械打磨、装配方面,甚至还在电子领域,日本的部分军用的芯片电路是人在显微镜下制造出来的。在开发领域过去也有很多这样的匠人,比如说科研和测试开发用的很多电子电路由于只需要几片十几片,无法采用非常先进的设备制造,而普通制造方式故障率又高,所有有不少拿着手提箱的老专家,科研单位打电话请来之后在放大镜下面默默地焊接电子电路,我看过这个质量真心赞。这个工作在十几年前各大科研机构攻关自主开发柴油机/汽油机电控系统时候蛮多的,现在比较少了。我在技术评审一些很老的企业的时候,很多零部件需要考虑动平衡,然后就有完全参考动平衡机的动量偏置后纯靠手感打孔平衡的老师傅。

高级工匠比数控机床还精准吗?一些粗浅的看法


但是反过来说,千分之三毫米,其实也就是3u,在汽车领域虽然算高,但也不算是什么特别高的精度。高速旋转的摩擦副表面如果采用了超精磨+抛光带的话,圆度一般在4-8u左右。而下图是目前我生产控制中最高的形位公差要求:

高级工匠比数控机床还精准吗?一些粗浅的看法

谁来手工挫一个我看看?(而且是PQC值哦,一年你要挫一百多万个哦)

高级工匠比数控机床还精准吗?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照片应该是摆拍的。

  1. 为什么3u的精度很难。在实际制造中,根据我的经验,4-8u的制造精度主要是设备的稳定性,而4u以下的制造还必须加上温度补偿。3u不仅制造困难,测量也困难。所有我的供应商,走进测量室没有温湿度机的我扭头就走,评审会议就是当着总经理的面说你们测量室根本不值一看。4u-8u要求有效温控测量,一般为20+/-2度,4u以下要求恒温室测量,要求20+/-1度。对于4-8u加工主要看设备,而4u以下的尺寸和形位公差要求,必须具备加工时非接触式的温度测量以及自动式的加工余量补偿。那么从制造困难角度来说,除了稳定性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难度是定位和其他的加工补偿。
  2. 但是如图中,使用的是最简易的台虎钳,锉刀也是最粗糙的锉刀,师傅的额头还有谜之反光(是热的么?),按照如图挫出来的零部件,应该是不可能纯靠手工加工达到所谓3u的精度的。无论师傅的手感多好,台虎钳所装夹的装夹面很差,波动抖动都很厉害,而且现场根本就没有温控手段,表面质量也会很差,这种战斗机你造出来就是害人。
  3. 所以我大胆的假设一下,这个所谓的3u是否是机械加工到一定程度,然后师傅用锉刀和精抛带做一些后续加工修正。比如说加工到30+0.01,然后手工顺着这个平整面一点点往下抛,抛到30+0.003以下。其他的形位尺寸要求可能会宽一点之类的,然后通过测量手段来筛选合格品。所以所谓手工能达到这个精度,我觉得本身也有一些宣传的噱头在里面。我在国内走的机械制造类的工厂,从兵工相关国企、跨国企业、各地首富投的私企也不下五六十家了,目前还没看到那家和我说他们的高级技师能够手工加工到这个精度的。而是不停的在我的建议下采购几千万到上亿投资额的生产线和样品线。
  4. 其实大众们也应该要了解,兵工行业和常规的制造行业还是有区别的,飞豹造的再多也不可能一年七八百万的规模来制造,一年就小几百,购买我说的那种机床国家没有这个信心和投资能力,因为这可能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零部件而已。能手工的就手工了,而且可以造几百个根据尺寸测量结果最后筛选出一个就好了。不用考虑我们普通制造业所关心的内费、外费等等,所以就好比我一开始说的那样,可能你是被迫必须要选择手工制造,而不是说因为手工制造好所以不用数控机床。
  5. 最后就是抛弃用途谈精度是错误的,如果你确实用不到这个精度,那么也就没有必要上这么高的手段了。
  6. 自动化制造是大方向,这个谁也改变不了。我觉得可以考虑的是将军工制造的民间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国家资助国内的制造业企业提升高端制造,在民用提升的同时借用提升军用制造能力。起到一分钱当2分甚至1毛钱花的效果。


高级工匠比数控机床还精准吗?一些粗浅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当你想学UG编程,找不到学习的方法?

想是问题做才是答案,提供免费的视频资料 UG软件等各种一切免费资料

私信回复: UG

可以领取学习资料,祝大家学有所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