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張郃篇(上)

三國良將系列之張郃(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張郃(?-231年),字儁乂,冀州河間國鄚縣人。東漢末年應徵平定黃巾之亂,最初在冀州牧韓馥軍中做軍司馬。軍司馬位比校尉低一級,部隊設校尉,軍司馬為副官,不設校尉的部隊軍司馬負責指揮。所以張郃起點不低,參照樂進招募一千多人被曹操任命為代理軍司馬,可以推導張郃至少是拉起一支千人以上的隊伍,加入韓馥軍參與平叛。這是五子之中起點最高的,當然,軍司馬也只是中下層軍官而已。

初平二年(191),袁紹逼迫韓馥讓出冀州牧的位置,全面接管冀州軍政大權,由於袁紹的聲望遠遠高於韓馥,所以過程非常順利。張郃於是成為袁紹的部下,被提拔做了校尉。

張郃在袁紹平定河北各州郡尤其是在與勁敵公孫瓚的戰爭中多次立功,很遺憾對這兩家在河北的多年爭奪歷史上介紹很少,兩軍的重要戰役有界橋之戰、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以及最後的易京之戰。從191年至199年,袁紹逐步由弱轉強,最終於徹底消滅了公孫瓚。對於這些戰役史料記載太過簡略,更很少有具體參戰將領的文字記載,我們只知道張郃因屢次立功而升遷為寧國中郎將,在袁紹軍中佔據重要位置。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張郃篇(上)

張郃重大事件之一——官渡之戰

五子良將在官渡都有表現,不過其他四人是在曹操軍,張郃則作為對手出現。

建安四年(199),官渡之戰開打。起初兩軍相持不下,雙方互有勝負,但總體袁紹佔優。據《漢晉春秋》記載,張郃曾對袁紹建議:“主公雖然連連取勝,然而不必與曹操正面決戰,只需秘密派遣輕裝騎兵跑到南邊,包抄他們的後路,曹操軍自然就敗了。”但袁紹沒有聽從。

建安五年(200)十月,袁紹謀士許攸叛逃到曹操處,向曹操獻策偷襲烏巢。曹操親率兵馬奔襲,併火燒烏巢。張郃勸說袁紹:“曹操派去的都是精銳部隊,淳于瓊必定打不過。烏巢如果被攻破,主公您的局面將非常不利,現在應該火速派兵去救。”謀士郭圖站出來反對:“張郃說的不對。現在應該趕快進攻曹操大營,曹軍必然回救,這樣烏巢之圍自然就解除了。”張郃堅持道:“曹操大營非常堅固,之前對峙這麼久也沒拿下,現在去進攻必然也行不通。要是淳于瓊他們被曹操擒獲,我們都要完蛋的!”

結果我們都知道,袁紹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出錯誤的決策,派遣張郃、高覽率領重兵進攻曹操的官渡大營。結果烏巢的軍糧都被燒光,淳于瓊兵敗被殺,而張郃高覽也在陣前向曹洪投降,袁紹大敗,只剩八百餘人逃回河北。

直到這裡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火燒烏巢讀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這段。但是,這裡藏著一個迷題,就是張郃到底什麼時間向曹洪投降的?

在張郃本傳中,陳壽如此描述“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意思是袁紹派少量騎兵救烏巢,卻以主力進攻曹操大營。曹操攻破烏巢,袁紹軍崩潰。郭圖生怕袁紹追究自己責任,於是編造了張郃那邊即將戰敗,並且對袁紹出言不遜的謊話,以將袁紹的怒火轉移至張郃,張郃恐懼之下投降與曹操。

意思很清楚,說的是烏巢先失守,袁紹軍崩潰了,郭圖又誣陷自己,張郃沒有退路只得向曹軍投降。

看過系列文章的朋友都知道,陳壽是經常玩“為尊者諱”這一手的,對於名將、英雄們的本傳,總是儘可能介紹正面事蹟,黑歷史是不會正面提及的,要麼婉轉修飾,要麼乾脆跳過。

幸好火燒烏巢這件事在其他傳記中也有非常詳細的描述,我們且做個對比。

首先看三國志荀攸傳載“太祖自將攻破之,盡斬瓊等。紹將張郃、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這個先後順序不同了,是曹操先攻破烏巢,張郃高覽燒掉攻城器械以示投降,袁紹才逃跑了。也就是說袁紹把最後的寶壓在張郃高覽兩人身上,他倆投降後,徹底沒希望的袁紹才逃走。

然後看袁紹傳載“破瓊等,悉斬之。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紹眾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還是張郃先投降,然後袁紹眾大潰。

最後是曹操的武帝紀“合等聞瓊破,遂來降。紹眾大潰,紹及譚棄軍走,渡河。”還是張郃先投降,然後袁紹眾大潰。

三比一,答案出來了,這又是一次陳壽經典的“為尊者諱”,在本傳中將袁紹軍崩潰與張郃撇清干係,但在其他三篇傳記中統一定調。其實仔細想想,張郃本傳邏輯上也有問題。烏巢被燒,軍糧受損,但軍隊尚未傷筋動骨,在僅存的糧草支撐下仍可與曹操軍拼死一搏,如果攻下大營,仍有翻盤希望,光是糧草被燒,聞訊的袁軍將士就崩潰,是不是太脆弱了?

但如果加上張郃、高覽兩員大將率領的“重兵”在曹操大營前陣前倒戈,此時既無軍糧又少兵的雙重打擊下,袁紹軍崩潰就是合情合理的了。也就是說張郃、高覽的投降是壓垮袁紹軍這匹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這種黑歷史陳壽要為張郃避諱,所以次序進行了調整,裴松之在張郃傳注中也提及此事。

當然,筆者要提醒大家不要矯枉過正,張郃的這次投降事實證明是正確的,在自己幾次建議都不被老闆採納的情況下,還要揹負戰敗的巨大風險,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袁紹的用人與策略都出了問題,主責不在張郃。正是在曹操麾下他才成長為頂級名將,威名傳於後世,所為良禽擇木而棲,筆者的分析只為釐清歷史真相,並不判斷對錯。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張郃篇(上)

曹操得到張郃也特別高興,三國志張郃傳載:“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意思是吳國大臣伍子胥沒有及早覺悟,一心勸諫吳王夫差聯齊功越,向吳王建議滅掉勾踐,卻被夫差懷疑有反心,被夫差刺死的事。微子,名啟,是商紂王長兄,商朝滅亡後微子啟被周成王封於商之舊都商丘,建立宋國。而韓信歸漢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曹操引用典故向來很講究,以伍子胥與微子啟、韓信作對比,是對張郃的讚揚,對張郃棄暗投明的高度肯定。於是拜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爵位。

張郃重大事件之二——反戈袁氏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佔鄴城,張郃也隨軍參戰。拿下鄴城後,又隨軍進攻被袁譚佔據的渤海郡,之後帶領部隊追擊袁尚至漁陽郡,拿下雍奴縣,袁尚袁熙逃往遼東。

建安十一年(206),在樂進、李典征討青州管承賊軍時,張郃也率部參戰。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遠征烏桓,張郃與張遼一同作為先鋒出徵。在白狼山與袁尚殘餘、烏桓部落的聯軍不期而遇,在這場以少勝多的騎兵大戰中張郃表現突出,因立戰功升遷為平狄將軍,徐晃升遷為橫野將軍。此時五子良將都為雜號將軍,這一時期的雜號將軍數量並不多,在曹軍中已屬高級將領。

張郃作為袁紹舊將,在征討袁氏集團時可謂不遺餘力。當然此一時彼一時,在袁紹帳下才能得不到施展,計策得不到採納,所謂良臣擇明主而侍,也無可指責。想來他也必須奮力進攻,只有面對袁氏兄弟時毫不留情,才能證明自己的忠心。雖然陳壽在寫這段史料時並未摻雜個人情感,但還是在五人排名上有所體現。作為白波賊軍出身的徐晃排在末尾,而臨陣投降又攻殺舊主的張郃排在第四,戰敗投降的于禁排在第三,如果說陳壽的排名沒有受這些黑歷史的影響,那也不會這麼巧合。

張郃也有他的無奈,忠心耿耿追隨袁紹多年,與公孫瓚爭奪河北的戰鬥中成長為名將,但官渡之戰最後危急時刻袁紹不聽自己意見,攻打曹軍大營如果失敗以袁紹性格斷然不會放過他,郭圖又陷害他,不投降張郃也沒有辦法。不過對於此,從袁紹軍中有一位早於張郃投到曹操軍的名將,朱靈,他極有可能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在未來將為大家介紹這位被演義作為路人甲對待的名將,他身上有很多謎團也很精彩。

建安十四年(209),廬江郡原袁術部將陳蘭、梅成佔據灊縣等地叛亂。曹操於是派遣于禁、臧霸討伐梅成,又命張遼督領張郃、牛蓋討伐陳蘭。這裡可以看出張郃受張遼指揮,還是張遼的地位更高一些。著名的天柱山之戰筆者在張遼篇、于禁篇中已經有過詳細的講述,就不贅述了,張遼此戰表現出色,作為副將的張郃並未有詳細記載。結果自然是順利平定了叛亂,梅成、陳蘭被斬首,其餘賊軍盡皆投降。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張郃篇(上)

張郃重大事件之三——征戰關右

建安十六年(211),渭南之戰爆發。張郃作為夏侯淵副將隨軍征戰。結果大破馬超、韓遂為首的關中聯軍。

同年十月,張郃隨夏侯淵進軍至安定,將安定城團團包圍,關中諸侯之一的楊秋獻城投降。

建安十七年(212),張郃隨夏侯淵向劫掠藍田縣周邊的梁興發動進攻。這個梁興也是關中諸侯之一,李傕就是被他所斬。在蒲阪津之戰中進攻徐晃的就是他,被徐晃擊敗後逃往藍田,是最先被擊敗的關中諸侯。逃到藍田後劫掠郡縣,擄掠五千多戶人家,強迫他們加入自己的搶劫大軍中。左馮翊太守鄭渾組織軍民抵抗梁興,不得民心的梁興退往鄜城,不久被趕來的夏侯淵、張郃大軍剿滅,兵敗身死。

同為關中諸侯,獻城投降的楊秋官復原職,落草為寇的梁興身首異處,自此關中地區基本納入曹操的直接掌控中。馬超退守涼州,再也無力進攻關中。

建安十八年(213)九月,涼州多地先後反抗馬超,夏侯淵趁機率軍進攻,將馬超趕出涼州。

建安十九年(214)春,已投靠張魯的馬超再次起兵,打算反攻涼州。馬超領兵圍攻祁山三十天,因張魯給的兵力不多而未能攻下。夏侯淵派張郃率步騎兵共五千人前往祁山支援,馬超聞訊即撤回了漢中。史料並未記載馬超撤退原因,但結合實際,張魯手下多對馬超心懷戒備,張魯受影響也不放心他,所以派給他的兵力一定不多,但張郃的部隊五千人也不算是大軍,馬超打都沒打就撤退了,也說明張郃在關中、涼州地區頗有威名,以馬超之勇武都如此忌憚,說明在關中這幾年的戰鬥中張郃展現了他作為一名大將的實力。

同年,張郃又隨夏侯淵攻破佔據涼州枹罕縣的軍閥宋建。這個宋建存在感非常低,實力也不強,但起兵時間早。史料記載,中平元年(184)就已經割據一方,自稱河首平漢王,佔據枹罕,改元、置百官,長達三十多年。僅僅佔據一縣之地,就敢自稱“平漢王”,改元置百官,也是有夠奇葩的。他的小樂園能存在這麼久,不是他實力強,而是地處偏遠,涼州大小軍閥林立,沒人管他罷了。連馬超都被趕跑了,宋建當然不是曹軍對手,夏侯淵張郃出兵迅速,將枹罕城包圍,一個多月就攻下城池,將宋建以及擅自任命的丞相等百官盡皆斬首。宋建如果只是普通諸侯,稱個將軍什麼的也就算了,誰讓他竟敢稱王呢,違反了原則問題,就不能怪曹軍下手狠了。

關中、涼州地區與當時其他地方都有不同,其他地區經過幾十年的演變,都已經建立地方強權,中原有曹操,江東有孫權,益州有劉璋,荊州有劉備,而關中、涼州並沒有歸於統一的割據勢力,馬超。韓遂只是十幾個大小軍閥中最大的,只有號召力沒有命令權,所以空有強大的騎兵卻因為軍心不統一,被曹操離間分化各個擊破。

渭南之戰後,儘管馬超、韓遂戰敗,但其他諸侯幾十年來已經習慣當土皇帝的日子,大多仍不聽曹操號令。曹操留夏侯淵鎮守長安,並安排張郃輔佐,經過幾年戰鬥逐步將關中、涼州納入曹操勢力範圍,儘管夏侯淵被曹操稱“虎步關右”,但張郃也立下汗馬功勞,是夏侯淵鎮守關中的最主要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