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欠孔子一個公道!

人類有一個強烈的實用主義傾向,不僅物質,精神也一樣,所有的理論、學說都會按照自己的需要理解、傳播。這本身是一個自然法則,沒什麼特別的。習慣性的傾向,往往看不到“無用”,歪曲事實,扭曲別人的思想,變得自然。孔子作為2000多年來最受推崇的學者,言論和學說是被歪曲最多的,誰讓他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孔子呢?那些捍衛統治階級利益的道德家、衛道士們,經常曲解孔子的思想和言論,“以德報怨”,就是一例。

“以德報怨”可以說是心胸豁達、包容的最高上限,幾千年來,世人都認為“以德報怨”源於《論語》,是孔子的思想,這實際是實用主義學者和文人對《論語》赤裸裸的曲解。“以德報怨”這句話是來自《論語》,但不是孔子的思想。

千百年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欠孔子一個公道!

論語

《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人向孔子求教,被人害了,不計較,反而用恩德回報害自己的人,這樣作對嗎?對於這種說法,孔子反問,如果報答仇怨,要用恩德,那麼又將如何報答所受的恩德?用正直報答惡行,用善行報答善行。善惡分明,才是孔子的本意。

千百年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欠孔子一個公道!

以直報怨不是以德報怨

對傷害自己的人,一般我們會作如下反應:

一,置之不理

二,以直報怨,善惡分明,正當維護自己的權益。

三,以德報怨。

四,以怨報怨,也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第一種反應,多是面對不值得的人或事,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回擊,得不償失,所以選擇置之不理的態度。但當面對較大的傷害或侵犯時,一定要有自己的界限和原則,要對侵犯自己的人予以有力回擊,這就是孔子提倡的以直報怨。第三種,以德報怨,是最不可取的。如果對任何人或事都不加以區分,扮作好好先生,這樣的人不是寬容,而是糊塗。馬太福音中有一段話: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失控的惡棍,該還擊時不還擊,只會讓自己死於非命。第四種,以怨報怨,容易讓人進入一個復仇的心理怪圈,成為受仇恨支配的“惡人”,更加不可取。

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離不開 “仁、義、禮、智、信”,孔子思想的主旨是“仁”,孔子提出“仁”,希望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處理社會人際關係,緩和階級矛盾,才是“仁”的本意。以德報怨,根本不在孔子對“仁”的論述的任一層面裡,是對孔子思想的嚴重誤解。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仁者多是指上層的君王、貴族、政府官員。而孔子對巧言令色的“小人”是毫不客氣的。“惡不仁者,其為仁矣”,憎惡不仁者,也是有仁德的表現。

千百年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欠孔子一個公道!

程朱禮學的創始人之一,朱熹曾說過:“以德報怨,於怨者厚矣,而無物可以報德,則於德者不亦薄乎!”,可見,朱子對孔子的以直報怨是非常認可的,認為這才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

春秋戰國時期,一介書生,就可以在君王面前闡述自己的想法,可以導致法律的廢立,可以阻止一場戰爭,如果沒有紮實的治理國家的學說作基礎,又如何能做到?

可是,五四以來,孔子要麼被徹底否定,要麼被後人根據自己需要,加以曲解利用,孔子的仁愛思想或成為某些學者的靶子,或成為某些道德家利用的工具,被大肆扭曲,而孔子原本的言論卻蒙塵納垢,無人注意。今天,不知道人們在明白孔孟之道的原意後,該作何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