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之死局:本想北上統一中原,卻被清軍拖死在東南

曾經一度將大清王朝打得半死的太平天國為何會失敗,這是一個見仁見智之謎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縱觀太平天國14年鬥爭史,我們不難發現,太平天國在戰略佈局上並沒錯,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北上中原,推翻清朝,統一全國。例如,楊秀清的計劃是:“間道疾驅燕京,毋庸貪圖攻城略地”;羅大綱則是:“先定東南九省,而後北上中原”。有意思的是,太平軍本想北上統一中原,卻處處被清廷牽著鼻子走,被清軍拖死在東南一隅。換句話說,太平天國14年之戰略佈局,卻是死局。

太平天國之死局:本想北上統一中原,卻被清軍拖死在東南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洪楊大軍橫掃八旗、綠營這兩支正規軍,於1853年3月殺到南京,並改名天京。從盤踞金田一隅到攻克南京,太平軍只用2年零2個月,由此可看出清朝已經腐朽透頂,不堪一擊。1853年4月,洪秀全、楊秀清嘗試著進行北伐,“間道疾驅燕京,毋庸貪圖攻城略地”,試圖一舉拿下大清帝國首都,實現“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之夙願。不過,林風祥、李開芳這兩位主帥勇猛有餘而謀略不足,不但未能實現既定目標,還搞得全軍覆沒,自己也慘遭凌遲處死。此次北伐失敗後,太平天國在1856年、1860年均有機會北伐,但因各種原因而錯過。

太平天國之死局:本想北上統一中原,卻被清軍拖死在東南

1855年3月,北伐軍在連鎮、高塘兩處慘敗,2萬老兵除渡河時留在南岸的1000餘人轉入西征軍外,全軍覆沒,主帥受凌遲。此時,湘軍在東南崛起,太平天國若想再次北伐,只能是“先定東南九省,而後北上中原”了。事實上,太平天國已經這樣做了,即是西征,這是與北伐同時進行的一項軍事行動,而且還是當時太平軍最重要的一次戰略佈局。西征目的兩個,一是拿下產糧區,保證天京正常的物資補給,二是積蓄力量,先平定東南九省,最後再次北伐,傾盡全力與清朝決一死戰,實現一統中原之宏偉大業。

太平天國之死局:本想北上統一中原,卻被清軍拖死在東南

1853年5月,胡以晃、賴漢英、韋俊統帥4萬精銳西征,連下池州、安慶、九江、湖口、漢口、漢陽,而後攻入湖南,席捲兩湖。不過,正當西征進展順利之時,位於天京附近的“江北大營”、“江南大營”開始採取行動,向榮、張國樑等派遣剛從廣東調來的紅單船襲擾蕪湖、揚州等地,時刻威脅著天京糧道之安全。為此,楊秀清只好調韋俊、石祥禎等猛將回師救援天京,西征軍事行動大受影響,這也是曾國藩自湘潭獲勝後,連連擊敗太平軍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說,此時太平軍已經被清廷牽著鼻子走了,開始兩面作戰,來回奔波,這情況一直持續到太平天國滅亡。

太平天國之死局:本想北上統一中原,卻被清軍拖死在東南

1856年4月,翼王石達開在樟樹鎮擊敗周鳳山陸師主力,控制江西八府四十七縣,將曾國藩圍困在南昌孤城。與此同時,韋俊在武昌擊斃湘軍靈魂性人物羅澤南,死死拖住胡林翼、李續賓大軍。此時,沒有實際職務的曾國藩已經調不動任何一支可機動之戰鬥力量,只要石達開再次發起猛攻,南昌必定可以拿下,曾國藩怕是難逃一死。如果曾國藩被俘虜,湘軍在沒有首領之情況下,究竟還能支撐多久是個疑問,很可能就此解散。要知道,朝廷本就對湘軍這支不屬於國家編制的“私人”武裝心懷芥蒂,八旗、綠營將官們更是時時刻刻在找湘軍麻煩,曾國藩一旦被俘虜,他們就十足理由解散湘軍了。一旦湘軍解散,八旗、綠營豈不是被太平軍吊打,怎能阻止太平軍再次北伐呢?

太平天國之死局:本想北上統一中原,卻被清軍拖死在東南

不過,歷史之所以有趣,就在於它時刻會帶來驚喜,給人在絕境中帶來一絲希望。這次,幸運之神降臨到曾國藩身上,給他一次絕處逢生之機會。就在石達開準備一鼓作氣拿下南昌之時,楊秀清一紙命令下來,翼王乖乖回京了。為何楊秀清偏偏在這關鍵時刻調翼王回京呢?很簡單,楊秀清相當無奈,因為燕王秦日綱在華東戰場進展艱難,差點被向榮、張國樑逆襲。此外,“江南大營”紅單船已經基本控制長江航道,天京物資補給線嚴重受威脅。此時,楊秀清除了將石達開調回東線參與摧毀“江南大營”之戰,已別無他法。要知道,“江南大營”中八旗與綠營有七八萬,而且距離天京僅3公里,這威脅實在太大了。

太平天國之死局:本想北上統一中原,卻被清軍拖死在東南

石達開調回東線參戰後,江西攻勢放緩,曾國藩逃過了一劫,這對太平天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不過,曾國藩繼續受困孤城,“江南大營”已被摧毀,若是太平天國能在攻破“江南大營”後回師攻擊南昌,拿下曾國藩,而後再次揮師北伐,這也不失為補救局勢之好棋。可惜,偏偏這時候太平天國內訌了,“天京事變”爆發,2萬精銳死於內鬥,隨後石達開帶隊外出單幹,不再聽從調遣。如此一來,不但自身元氣大傷,預期北伐之計劃無法進行,湘軍還絕處逢生,最終成為太平天國的掘墓人。可以說,太平天國錯過了1856年北伐之良機,此後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太平天國之死局:本想北上統一中原,卻被清軍拖死在東南

石達開外出單幹後,洪秀全重新組建“五軍主將”制,提拔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李世賢等一批青年將領,試圖中興太平天國。這些年輕小將確實厲害,帶著一幫新招募(絕大多數)而來的新兵蛋子,硬是能取得“三河大捷”,二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之巨大軍事勝利,一度中興了太平天國。尤其是1860年6月,二破“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和春自縊而亡,提督張國樑落水而死,清廷在江南再也無可用之正規軍,八旗、綠營靠不住了。

不過,此時曾國藩、胡林翼率湘軍進犯安慶,西線受威脅,陳玉成、李秀成只好中斷正在進行的東征江浙之戰,回師救援安慶。不過,李秀成私心太重,對救援安慶(陳玉成地盤)不上心,致使陳玉成孤軍作戰,敗退廬州,後中了苗沛霖之計,受凌遲而死。

太平天國之死局:本想北上統一中原,卻被清軍拖死在東南

1862年10月,李秀成雨花臺作戰失利,後“進北攻南”之戰再敗,太平軍精銳力量損失殆盡。1864年7月,九帥曾國荃吉字營攻破天京,太平天國滅亡。

縱觀太平天國運動14年,本想著北上統一中原,卻被清軍拖死在東南。究其原因,不是清軍多厲害,而是自己不團結,關鍵時刻掉鏈子,內鬥不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