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雜談 規劃“講故事” 城市顯特色

觀點

雜談

規劃“講故事” 城市顯特色

日前召開的南京2035城市發展國際會議上,市領導向與會專家拋出一個問題:南京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在國際上的文化標識度還不夠高、影響力還不夠大,如何能使南京更具影響力,怎樣才能進一步提升這座城市的品質與品位?

一座城市的影響力,歸根到底取決於文化的影響力。未來城市競爭中,有的要素可以通過制度調整和改革來彌補,唯有城市文化特色是不可複製的籌碼。作為六朝古都,南京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和歷史遺存。因此,問題的答案並不複雜,那就是在傳承歷史記憶和城市文脈的基礎上,在城市的有機更新中,讓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交融並進,讓那些原本不顯的南京元素、南京故事彰顯出來,讓新老朋友看一眼便知道:這就是獨一無二的南京!

观点杂谈 规划“讲故事” 城市显特色

城市文化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最直觀、最具可識別性,也最具活力的,就是城市風貌、城市景觀和建築色彩的打造。近年來,“城市傢俱”的概念開始流行起來,所謂“城市傢俱”,泛指地鐵站點、公交站牌、路燈路牌、垃圾箱、城市雕塑等各類公共設施。當代設計理念認為,就像市民家裡的傢俱一樣,這些公共設施不只是滿足城市生活所需,更應該體現藝術審美與人文精神,展示出城市獨有的特色與魅力。隨著人們對公共空間的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城市傢俱”已成為反映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水準的重要名片。

不久前,市規劃局和地鐵集團選取崗子村、鹽倉橋、夫子廟3處地鐵口為載體,面向全國徵集地鐵站設計方案,獲得一等獎的3個作品分別是“司南”“展翼長亭”和“老城新說”。一等獎獲得者、東大建築系學子程可昕表示,其設計方案通過傳統意象體現南京的文化底蘊,讓地鐵出入口成為城市空間的點睛之筆。程可昕的話也代表了絕大多數參賽者的想法,或許普通市民對“城市傢俱”概念還很陌生,但該理念已經在南京的規劃建設中逐步體現。古色古香的街頭店招、充滿老城南市井趣味的小品雕塑,與周邊環境相融相洽的新穎公廁……越來越多的案例和細節,於無聲處涵養城市氣質,刷新著古都的顏值,讓南京文化更具感染力、影響力和傳播力。(來源:南京日報)

公平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中危和機同生並存,這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重大機遇。要善於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經濟工作的重要主題,也是做好2019年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观点杂谈 规划“讲故事” 城市显特色

這表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有賴於全方位公平保障體系和公平法治體系的構建。

黨的十八大提出,“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

可以說,公平的缺失,是制約效率提升的最大瓶頸。改革開放40年經濟質量的突飛猛進,根本動力在於公平程度的不斷提升。

40年前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巨大風險摁下的紅手印,本質上是通過“分田到戶”構建“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的過程。

此前的農村土地使用制度,之所以效率低下,根本原因在於公平缺乏。公平的缺乏,直接導致經濟發展質量缺乏、效率缺乏、動力缺乏。

保障個體自我實現的公平制度體系,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從“人民公社”到“分田到戶”的變革表明,公平不是追求絕對均等的平均分配,而是通過構建“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制度體系,激發個體和組織追求自我實現的活力。

基於此,從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入手,梳理影響公平、制約公平、破壞公平的導向,構建促進公平、保障公平、實現公平的機制,方能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