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要聞 江蘇耕地汙染防治示範工程完成

頭條

要聞

江蘇耕地汙染防治示範工程完成

經過3年的多學科協同攻關,形成了一系列基礎研究和應用示範成果的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江蘇耕地汙染防治科技示範工程》,日前通過評審。

該項目由江蘇地調院牽頭,聯合南京大學共同組織開展。項目成功建立示範工程2處,成功修復鎘等中—重度汙染耕地50餘畝 ,為江蘇鎘汙染農田修復治理提供了樣板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共發表論文33篇(SCI收錄27篇),申請“一種施加凹凸材料修復耕地鎘汙染的方法”等耕地修復及汙染防治類發明專利10項(授權4項),獲取軟件著作權1項;相關成果榮獲自然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头条要闻 江苏耕地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完成

研製了快速監測耕地鎘等汙染的新技術。項目針對江蘇省在耕地重金屬鎘汙染防治工作中面臨的突出問題,選擇典型土壤鎘汙染耕地為重點研究和工程示範區,首次運用水—土—氣—生全鏈路監測手段與排放清單等大數據分析方法,建立了快速監測耕地鎘等汙染物的新方法。率先運用便攜式XRF分析方法開展農田土壤重金屬實地檢測,確定了當前現場監測農田土壤重金屬的有效方法,並篩選出現場測定土壤低 濃度鎘含量的成熟技術。

新建了區域性耕地鎘汙染的風險管控值。對大量的土壤重金 屬等地球化學調查數據進行多元迴歸與模型分析後,項目組確定了項目研究區耕地鎘汙染的風險管控值,給出了不同範圍pH下的耕地鎘汙染防治差異化管控措施;運用新的環境風 險評判標準預測了區域土壤鎘等汙 染健康風險,收集到重金屬汙染危及人群健康的新證據,提高了耕地鎘汙 染溯源與風險診斷的準確性。

研發了高性價比的環境修復材料與大生物物量植物修復技術。基於江蘇盱眙盛產的凹凸棒石資源 、以低品位凹凸棒石粘土為主料,開展施加凹凸棒石、有機菌肥、生物炭等多種鈍化劑的系列大田修復試驗,項目組研發了高性價比的環境修復材料與實用鈍化技術。通過開展連續多年的植物修復試驗,比較了栽種柳樹、籽粒莧、景天、巨菌草、油菜、黑麥草、地產野菜等多種植物的吸收併除去土壤鎘等重金屬的效果,完善了多類植物移栽與生長期間的管護措施及栽培工藝,優選出蘇柳795、金絲垂柳1011 等適宜的柳樹品種,研發了有效清除耕地殘留的鎘等重金屬的大生物量植物修復技術。

豐富了有關耕地鎘等汙染治理的技術儲備。通過對多年的修復試驗數據及江蘇耕地鎘等汙染特點的綜合考量,對比了不同修復技術的實際修復效果,儲備了能滿足江蘇當前 耕地鎘汙染防治的配套技術。 項目組認為,針對輕度以下的鎘等汙染耕地採用播種低積累水稻等就能確保相關耕地的安全利用;針對中—重度鎘汙染耕地、採用合適的鈍化修復技術 也能確保耕地安全利用,其中施用高性價比的改性凹凸棒石是首選;針對重度以上鎘汙染 耕地,要先進行植物修復、降低土壤鎘濃度至中度汙染以下才可確保其生產糧食的生態安全,採用柳樹修復或籽粒莧-油菜輪種是值得優先選取的植物修復技術。

出版專著《耕地汙染監測與防治關鍵技術研究》。本書作為江蘇地調院生態地球化學團隊10 餘年來進行耕地汙染修復治理研究所獲取相關成果資料的專門總結與凝練,主 要濃縮了其在開展耕地汙染監測、修復治理及其相關技術研發上的主要認識與最新研究進展。(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頭條

要聞

自然資源部將開展礦產資源國情調查

為全面掌握全國礦產資源國情現狀,履行自然資源管理“兩統一”職責,建立統一規範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制度,自然資源部將開展礦產資源國情調查,並於日前印發《礦產資源國情調查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選擇遼寧、黑龍江等9個省份,就煤炭、鐵礦等12個礦種開展試點工作。

头条要闻 江苏耕地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完成

《方案》指出,各試點省份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足夠數量的代表性礦區,開展調查試點,包括未利用、佔用(生產礦山)、殘留(政策性關閉、閉坑)、壓覆等不同情況,並對共伴生礦產一併開展調查。同時,鼓勵試點省份結合實際擴大調查範圍。

《方案》要求,試點省份要以礦區為調查單元,獲取準確翔實的各類資源儲量數量、質量、結構、空間分佈和佔用情況等基礎數據;要查明礦產資源可利用性,綜合考慮地質、技術及經濟因素,開展礦產資源技術經濟評價;要跟蹤近年來的找礦勘查進展,開展礦產資源潛力的動態更新和評價。

《方案》明確了試點工作方法與要求。一是儲量數據庫清理和分析。充分利用儲量評審、備案和登記資料,釐清礦區與礦山的歸屬關係,去掉重複礦區和礦山,完善缺失數據,糾正錯誤數據。二是生產礦山調查與核查。根據已佔用資源情況和歷年礦山儲量年報反映的資源儲量變化,由礦山企業據實填報相關調查信息。重點釐清礦山佔用、保有、消耗等資源儲量信息。三是質量檢查與複核。結合儲量數據庫清理、企業填報數據信息以及評審備案、登記統計、礦山儲量年報、勘查開採公示信息等,進行數據項查疑,確保調查成果的統一性、真實性和準確性。

《方案》強調,各試點省份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從組織、技術、資金、政策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試點工作經費由地質礦產資源及環境調查專項給予一定支持,各試點省份應積極籌措資金,統籌配套。要嚴格按照《礦產資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礦產資源相關技術標準規範,設置嚴密的質量控制程序,對各項調查數據進行自動檢查、交互檢查、批量檢查,保障數據的準確性和自洽性;成果驗收等關鍵節點要通過專家審查。

據悉,開展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將全面獲取當前我國各類礦產資源數量、質量、結構和空間分佈等基礎數據,查明礦產資源與各類主體功能區的空間關係,全面掌握國內礦產資源供應能力和開發利用潛力,科學分析境外可供性,推動建立礦產資源定期調查評價制度,為準確判斷經濟形勢、科學制定規劃政策、守住礦產資源安全底線提供基礎支撐。此次試點選擇綜合考慮了礦種類型、代表性、地區分佈和工作需要。今年1月至5月,各試點省份將全面推進完成試點工作,並形成試點礦種的調查報告。(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頭條

要聞

集體建設用地建租賃住房試點擴容 新增福州等5城

中國自然資源部16日發佈的消息稱,原則同意福州、南昌、青島、海口、貴陽等5個城市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實施方案。

此前,北京、上海、瀋陽、南京、杭州、合肥、廈門、鄭州、武漢、廣州、佛山、肇慶、成都13個城市第一批被納入試點範圍。

據官方介紹,允許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其核心的目標是,增加住房緊張的城市,特別是特大和超大城市的住房供給,緩解住房的供需矛盾。同時,拓展農村集體土地的用途,增加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头条要闻 江苏耕地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完成

此次,兩部門指出,要嚴格落實試點城市人民政府主體責任,要將項目選址、開工建設、運營管理等各環節監管落到實處。健全合同履約監管機制,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建立租金監測監管機制,租賃項目要合理確定租金,建立公開透明的租金變動約束機制,支持長期租賃。

中國自然資源部以及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儘量將項目安排在區位條件好、基礎設施完備以及人口集中度高、市場需求旺盛的區域。同時,要明確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的項目申報主體,完善項目審批程序,戶型以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戶型為主,住房建築質量、裝飾裝修符合相關標準。

此外,鼓勵金融機構參與試點建設,依法依規提供金融產品服務,嚴禁違規提供“租金貸”。

另外,在試點過程中研究加強公共服務配套,建立承租人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機制,支持其依法享受教育、醫療衛生以及養老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權利,推進集體租賃住房納入政府主導的住房信息租賃服務與監管平臺管理,落實住房租賃企業備案管理,加強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監管,促進節約集約用地。(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