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日本為何發展這麼快?

靈魂披薩


日本崛起的第五點原因,就是抓住時機、快速起飛。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發動朝鮮戰爭,給日本經濟恢復發展提供了絕佳機會,美國當時給日本的“特需訂貨”使日本獲益36億美元。後來的越南戰爭,實際上也給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機。第六,貿易立國,品質優先。由於日本國內市場狹小,日本經濟要獲得發展必須開拓海外市場,而要贏得海外市場消費者對日本產品的認可,日本必須在產品品質上狠下功夫。使用過日本工業產品的消費者可能一般不會否認日本產品過硬的質量。日本產品即使在美國市場上競爭力也非常強悍。第七,抱團出擊、協作共贏。日本企業集團在海外參與競爭時一般都是抱團行動,通過相互協作來取得競爭優勢並爭取最大獲利,而不是互相惡性競爭使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損害。而且日本企業集團和民間機構在蒐集競爭對手國情報和進行市場分析方面合作緊密,保證日本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經常處於有利地位。

另外,日本還非常注意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動漫產業相當發達),通過積極文化輸出獲取鉅額收益。


疾風猛士


二戰時期作為邪惡軸心國的日本,給亞洲、太平洋美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堅決打擊下,日本經過二戰的洗禮,國民經濟崩潰,社會秩序混亂,國土被美軍佔領,整個國家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但是日本戰後用很短暫的時間,有恢復了國民經濟,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技實力也在亞洲第一,軍事力量成為美國倚重的對象,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為什麼日本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全世界各個理性的民族都是思考這類不多的現象,從中找到振興自己國家的措施,為實現本民族本國家的發現提供借鑑。

我試圖談一點不成熟的意見,希望大家參與討論。


一,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的袒護,讓日本國內戰時體制沒有傷到元氣。

1945年二戰結束以後,美國佔領了日本的全境。在麥克阿瑟將軍是日本的太上皇。為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幽靈徘徊,為日本量身製作了《日本和平憲法》。但是美國為了防止蘇聯的崛起,儘管也進行了東京審判,判處了幾個甲級戰犯。但是在美國庇護下,使得日本天皇戰爭責任被免,臭名肇著的黑太陽731細菌部隊被免責,甚至日本的戰爭體制的國家結構都沒有得到徹底的轉變。美國把佔領日本當做z進一步把日本當做跳板控制東亞地區的大後方。

二,美蘇關係的惡化,使得日本成為遏制蘇聯的戰略後方。美國發展日本的軍工技術,發展日本經濟也是對抗蘇聯的需要。

二戰後,民族獨立風起雲湧,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成為美國遏制打擊的對象。朝鮮戰爭的爆發,讓美國把日本改造成為支援朝鮮的後方基地。加緊恢復生產,加緊進行軍工生產,提高日本人工業能力也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

美國沒有正義,只有利益。當利益需要的時候,一切道義和正義都見鬼去吧!因此派日本人到美國留學,發展日本經濟,支援朝鮮戰場的美軍和聯合國軍。

三,日本國民的素質,重視教育孩子的品質,讓日本重新崛起的根源。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完全脫亞入歐。日本的國民素質空前得到提高。本來重視教育的日本,國民素質也得到提升。所以日本能夠崛起,根源於日本重視國民素質。

四,日本國民的繼續學習、敬畏強者的心態,讓日本走在現代化的路上。

本來美軍佔領日本,日本也不允許發展本國的軍隊,只保留了自衛隊。所以日本在國防上不用投資,也不用操心,因而藉助美國武裝自己的空擋,發展本國民用經濟,提高本國國民素質,發展本國科學技術,使得日本的現代化腳步越邁越紮實!


錦繡中華一捧土


日本是一個侵略成性的國家,二戰期間放出一群群災星,給亞太人民造成重大傷害。自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人為自已的貪妄付出慘重代價,東京被夷為平地,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炸成地獄。整個戰爭期間,日本損失了80%的工業和數百萬精壯勞動力。然而日本人經過戰後幾十年發展迅速醫治了戰爭,創造了經濟高度發展神話,值得後人深思。

日本人能夠在戰後滿目瘡痍的廢墟中再次崛起,和當時國際大環境分不開的。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的威斯敏斯特學院上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號召全世界英語國家聯合起來,圍賭蘇聯阻止共產主義勢力擴張,標制著戰後兩個敵對陳營正式形成。1947年美國總統實行"杜魯門"主義,對資本主義陣營給以大量資金和技術援助。

日本列島,朝鮮半島,臺灣和菲律賓正好成為美國扼制共產主義的前沿鏈條上。朝鮮戰爭的爆發為日本經濟復興提供一個機會,美國在日本投入資金和技術援助,加上日本人的嚴密組織紀律性,在1956年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已恢復到戰前水平。越南戰爭也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內部原因,日本政府也採取經濟振興計劃制定了一糸列政治經濟政策。

日本政府花了數十億美元向西方國家購買了半個世紀先進技術的專利權,這叫母雞生蛋計劃,為日本人的經濟振興提供技術支持,加上日本有大量技術熟練的產業工

儘管日本經濟後來受到房地產泡沫影響,經濟發展低迷不前,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的GDP長期居世界老二地位,至今降到世界第三位,仍然有可圈可點的地方。拋開民族仇恨,日本人的創造性和創新精神,仍然是值得許多國家借鑑學習的。


關東俠客


戰後日本能快速振興經濟,首先源於明治維新奠定的物質與精神基礎。

明治時代從1868年至1912年,政府確立對內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對外開放的改革基調,政治上確定天皇主導的現代權力體系,廢除等級制度和武士階層,地方建制廢藩置縣(都道府縣制);經濟上建立現代財稅金融制度,推動私企和財閥發展,引進技術人才;軍事上實行以徵兵制為核心的現代化機制;普及國民教育,思想領域以“脫亞入歐”為主流觀。經濟現代化起步於1886至1905年,日本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並由生絲、紡織為主的輕工業邁向重工業,教育普及和工業化奠定起堅實的人才與物質基礎。一戰後,日本作為戰勝國進入世界大國行列。

戰後日本經濟的最顯著特點,是政府參與工業化和令人矚目的增長。

1955年,日本政壇形成自民—社會兩黨代表保守和革新勢力,迄今自民黨除1993—1996年和2009—2012年在野外一直大權在握。戰後的“吉田路線”重經濟、輕軍事,為經濟起飛奠基,此後“國民收入倍增”和“日本列島改造”等均秉承經濟優先的思路,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模式,它有兩大特點:具威權主義特徵的政府主導,日本固有文化構成其深層要素——以人為中心的“人力資本思想”,“和”高於一切的人際關係,“高產乃為善”的產業倫理。而日本國民普遍信奉“勞動崇高論”,“為公司幹活,為日本幹活”是許多職工的口頭禪。

從微觀上看,日本企業管理的“三大利器”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工會曾屢試不爽,與公司休慼與共的思想深入僱員人心。日本式經營突出三方面:小組負責質量管理,輪換工作和企業內部教育培訓。團隊精神和忘我工作構成金字塔堅實的底部,“塔尖”是經營四聖: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稻盛和夫。

從時間進度看,20世紀50年代“朝鮮特需”為起爆劑引發復甦,經歷60年代的高速增長,1964東京奧運之年日本GDP超過法國,1968年趕上西德,1975年參加G7,真正實現明治維新以來孜孜以求的“脫亞入歐”夢想。1987年,日本超越蘇聯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1993至2002年經濟陷入停滯,年均增長0.8%,2008—2009年金融危機下經濟萎縮,隨後在政策刺激下保持低速增長,2016年實現GDP4.93萬億美元,預期壽命83.4歲。

日本經濟奇蹟的亮點在於它由一個代工的無名加工商蛻變為可靠的品牌製造商。“日本製造”代表著可信賴、微型、精緻的高科技產品的形象,它在技術、設計、信譽和附加值等方面均屬上乘。日本人評出的20世紀10大日本製造耐人尋味:方便麵、卡拉OK、隨身聽、家用遊戲機、光盤、傻瓜相機、黑澤明作品、寵物小精靈、汽車新技術、壽司。


ruixuezhaofeng


日本在二戰之後為什麼會發展得那麼快呢,因為二戰後日本為了生存舉國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而美國為了更好地管制日本也基本全力保留下天皇制,等於人們放羊一樣,只要你管好了頭羊,其它羊會一隻只跟著頭羊的。在同期的菲律賓國內四分五裂,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做頭羊,各管各的,甚至不斷內鬥,所以就得不到發展了。在二戰後雖然軍人大部死了,但大部分工業人才和製造業工人得以保留下來,由於朝鮮戰爭的關係,美國需要大量的戰爭物資,而美國本土太遠,遠距離運輸成本太高,所以在日本採購,日本因此得到了很多資金重建了他的工業體系。這又是菲律賓不可比較的,因為他是全農業國家,美國不可能幫你訓練工人,陪養工業人才的。另日本是一個奴性民族,一旦選擇了跟你,他的一生只會服從,不會反抗的,所以可以統一對外在內矛盾則很少,可以一心一意發展經濟。


何義575


有三個原因,一是美國佔日本,強制性地將其納入對抗當時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橋頭堡,對其從技朮金錢大力支助,並武裝日的自衛隊。二是日夲民族的值之死地而後生的狼性,加苦中耐勞的精神,加之他們的天皇尚在,也轉向經濟發展的鼓動政策。三是雖國家城市及工廠炸燬,但技朮人才大都還在,這也是迅速恢復發展的基礎,同時投入教育資金很多,大力培養人才,美國也助其培訓人員。而且朝鮮戰爭中以日夲為後勤基地,發了戰爭之財。以上說明日本戰後發展很快的因素所在。


黃親國旗


這算是個老問題了,相關的文章和觀點非常之多,分析的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紛繁複雜,而我認為,以下三個方面比較重點:

一、19世紀末,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改良制度和甲午戰爭從中國獲得大量賠款和其他資源等等舉措,實行並發展完善了工業化。二戰後期,日本的工業設施雖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但工業化的知識技能、思維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早已深入人心,因此,戰後一旦重新建設發展,就顯得水到渠成,非常順利。

二、二戰之後,作為西方對抗中國和蘇聯的橋頭堡,日本得到了美國等西方勢力的大力扶持,包括:提供“核保護傘”消減日本安全擔憂和國防投入;免除絕大部分戰爭賠償;給予大量資金和技術助其建設發展...特別還有美國主導的朝鮮和越南兩場戰爭,都一直是把日本作為最主要的後勤生產補給基地,而日本經濟騰飛基本也就在這一時期。

三、戰後日本政局非常穩定有序,五十年代起,就一直是自民黨執政,而且,日本政府並沒有照搬西方自由經濟模式,而是實行了積極有效的經濟干預政策,最大程度優化了發展路徑,強化了宏觀調控,加速了經濟發展。


住進風景


日本戰後所處的政治環境是雅爾塔體系東西方分家下的“美軍單獨佔領”。

美軍在1945年8.15日本正式投降後,確立了佔領方針“讓日本成為亞洲的三流國家”,當時麥克阿瑟對日本進行改革,把日本的人均生活水平定在和東南亞島國居民生活水平相齊平。

日本迎來春天的第一個機會,625韓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首先,杜魯門是冷戰的發動者,但是杜魯門政府在1946-49年對待冷戰的態度僅僅只是侷限於歐洲和地中海沿岸的亞洲部分,杜魯門對中國內戰採取中立態度。但是49年新中國成立並且毛提出“一邊倒”,讓美國在東亞格局的判斷上過於消極,認為蘇聯已經對第三世界發動紅色革命,所以美國需要對其遏制,臺灣和日本成了理想的前哨。

其次,韓戰的爆發,讓美國直接投身東北亞的熱戰爭,在韓戰期間,美國確定三個思想——半島必定長期分裂併成為冷戰前哨,中國是充滿敵意的,日本是很不錯的戰略補給基地

就是在韓戰期間,日本發揮了讓美軍滿意的戰爭補給作用,首先,日本國內的工業轉型半軍工,日本國內戰後勞動力得到充分發揮,其次,日本的忠誠態度也得到美國的認可。可以說,日本在韓戰後勤中的表現,是它確立基本戰後地位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機會“韓戰補給官”到“小夥伴”

50年代,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作為軍官出身的艾,戰略包圍封鎖和解放政策情有獨鍾,意圖建立一系列類似於北大西洋公約的軍事組織。在其任期間,建立中東/東北亞/東南亞/泛美等一些列軍事同盟用於遏制共產主義擴散,其中,美國開始對中國這個眼中釘進行戰略封鎖,簽訂共同防禦條約駐軍臺灣的同時,也對日本進行軍事+經濟的支援。美方借錢給日本,然後讓日本採購材料和生產器械,大量美國軍事代表駐日指導共產生產和軍事訓練。這一時期,美國對日本的改造是偏向軍事化,但是已經徹底改變當初打壓成三流國家的計劃。

第三次機會,美國越南戰爭時期日本對美經濟輸出

60年代,由於黷武的艾森豪威爾政府提出“多米諾骨牌理論”,執意發動對越南的戰略計劃。60年代開始,美軍陷入越戰,國內經濟轉向軍工,大把大把黃金投入戰爭中。日本和歐洲在這一時期對美的經濟輸出直線上升,電器,汽車,生活用品的出口賺的日本盆滿缽滿,再加上美國未來振興日本經濟對日關稅的一些放寬,日本和歐洲在這一時期從美國這個世界級土豪的兜裡掏了不少黃金(這其實也間接導致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60-70年代,是日本飛速發展的年代,經濟,製造業,科技開始崛起,日本人慢慢抬起了頭

第四次機會,尼克松時期,美國戰略收縮

70年代尼克松上臺整頓越戰後頹廢的美國,尼克松的方針就是美國全球戰略收縮,關島講話後,美國對日,從駐防,到幫防,美國希望日本自己承擔更多的國防,這看似是對日不利,其實日本藉此機會開始復活海上自衛隊,再此期間,日本的造船業發展迅速,同時日本在70-80年代興起了經濟革命,製造業開始向金融業和科技產權轉型,通過60年代出口貿易順差的資本,日本很快在相關領域取得進步,成為亞洲第一發達國家(這一階段可以視為美國放任不管的高速發展階段)


巴格達條約組織


關於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的問題。

不得不說說日本人的戰爭邏輯是什麼。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非常缺乏的國家。為了達到日本掠奪其它國家資源的目的,日本選擇了戰爭的手段,雖然最後以日本失敗而告終,但是日本從整個亞洲確實掠奪了很多資源,這些掠奪來的資源,為戰後的日本重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就是個由於日本是戰敗國,所以國際社會不允許日本存在軍隊。所以日本就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可以說,戰後的日本只有存在發展經濟為主,沒有其它更大的災難。這就是日本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











aircraftone


日本自古以來都是自尊心很強的民族,他們總是尋求捷徑使國家獲得快速發展。他們的國民也很有自信心。十分勤奮好學。這些也奠定了日本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