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儒論道——數字經濟與數字貨幣(二)

傅蔚岡:剛才宋總講了一點,區塊鏈是社區的,其實這個英文在中文中有另外一個翻譯是共同體,我覺得翻譯成共同體的話可能會更加貼切,我個人認為聽了您的描述,可能就是一個共同體,當然這只是我的一點想法,下面請潘姿老師。

潘姿:大家好,我是過來學習的,因為自己也在學習以太坊這些東西,學習過程中問題是多過答案的,我首先想講講我的一些感受,我當時為什麼會對比特幣感興趣,確實因為需要海外匯款,買比特幣確實很方便。因為這個我對賬戶不感興趣,因為我其實買比特幣的時候不需要開賬戶的,所以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以後可能錢就沒有Unit of account這個概念了,所以當時我就一直對account這個東西很感興趣,所以今天會過來聽周老師的演講。

第二個感興趣是因為account肯定會跟賬戶是聯繫在一起的,我們現在也知道,為什麼礦工挖礦會得到比特幣,是因為我把握了這個公共賬本,現在這個賬本也在慢慢的演變,待會兒我就想跟熊總請教,我們現在賬本的體系演變說DAG,後來我朋友也出來了另外的賬本的設計,我很想聽聽熊總關於這方面的見解,還有宋總。賬戶是我關心的,以前是單式複式,這個東西也是很有趣的東西。

第三個我過來的原因我想聽周老師多談談他關於交易大爆炸的觀點,非常有趣,特別他談到個人價值,因為我最近在做一個項目,說的有點俗套,就是注意力貨幣,大家發現我們不管提到流量還是什麼,都是在搶奪大家的時間和注意力,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微信或者微博上,我們真的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現在國外國內也有團隊做這樣一些項目,我利用Token,怎麼衡量價值,我把價值回饋給大家。國外我看到他們用了Token的設計,比如說註冊表的形式,它的原理很簡單,我大概通過Token的設計以後有一個博弈,可以保證我上面的廣告商都是比較可靠的,有一種機制設計,能夠保證三方廣告發布商,我的客戶和產品方,大家在這裡有一個利益共同體,不像現在廣告商花了很多錢,也不知道效果怎麼樣,這就是Token比較吸引我的地方,它確實是可以通過一種激勵的重新設置引導機制,能夠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傅蔚岡:我們把潘姿博士請過來有一點問題,因為剛好我不知道怎麼提問題,她就把好的問題提出來了。我再想問一個問題,創始人並沒有特權,創始人從哪個地方受益?我就想問一下這個問題。

熊越:創始人現在最通常的受益模式,比如說EUS有一個基金會,它其實自己是有一部分EUS在手上的,在EUS做起來之前它的價值是零,就是一堆數字。如果說這塊東西被全世界人廣泛認同了,它的價值就會非常高,其實它的激勵,它作為創始人的動力是來自於他手上有一部分這個東西。但比如說像中本聰,雖然說他手也有一百萬個比特幣,但他其實只是想發明一些東西來改變一種現狀。

鴻儒論道——數字經濟與數字貨幣(二)

宋欣:熊總已經基本上回答了,創始人發幣的同時會保留一部分給自己,發的時候這個幣是空氣幣,沒什麼價值的,他只有把這個項目做好才能產生價值。或者說項目能否創造價值可以區別好項目和壞項目。如果這個項目最後落地了,它有實在的價值,像比特幣或者是以太坊,社區人很相信這個項目,持續幫你推廣,這個體系就是價值。因為有實際的價值,所以你每天會在上面產生交易,對幣的需求會增加,所以之前你那些幣就升值了,價值就體現在這個方面裡。創始團隊和社區人員和你鏈上的用戶利益其實是一致的。這個時候好項目跟壞項目的區別就是好項目產品是會做出來的,選擇的方向有人對這個幣有需求,差的空氣項目就是並沒有做任何技術,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進行社區推廣,這樣做到後面就是一個沒有落地的東西,沒有落地的東西只能靠擊鼓傳花,一個傳一個,讓更多社群人來買他的幣,這樣的話創始人也可以掙錢。但這個掙錢到最後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沒有一個正向循環,遊戲總有玩下去的一天。

潘姿:我再補充一下,美國的那位投資人,他提過一個概念,block chain的話,你可以認為它是一個merit based(英),merit中文翻譯我覺得應該是屬於你的德行,你把這個東西如果抽象出來的話,你怎麼去理解你的比特幣,比特幣是因為大量貢獻了算例,我保護了賬本,我做了貢獻。怎麼理解以太坊,因為我也是做了計算的。為什麼現在很多的項目基本上有一個判斷標準,他為什麼創始人,如果佔有太多不太容易成功,因為需要個體參與,需要個人做出貢獻。所以大家會看到很多項目,比如說存儲,如果是去中心化的存儲,像IPMS的話,它是需要大家貢獻我的存儲空間,也有的是需要貢獻的是注意力。所以如果你想象一個東西,如果我的個體參與,我做了貢獻我沒有獲得回報的話,這個網絡基本上不太容易成功。這就是為什麼創始人基本上你的份額是應該很少的。我記得以前分佈式的沈波跟我講過,他說你判斷其實就是要看創始人有沒有足夠的無私,足夠的利他,這個網絡才能夠成功。

熊越:這其實就是它的激勵機制,這也是我們中午吃飯的時候孔華威說的無幣區塊鏈是耍流氓。因為區塊鏈這個東西是需要很多人參與進來的,它叫Token也好,或者叫幣也好,或者叫什麼也好,沒有這個東西去讓大家的利益變的一致的話,這個東西大家不會去做這件事情。

潘姿:MIT有兩個教授曾經寫過一篇論文,他們是從學理上分析,block chain它的優勢在哪裡,首先第一點節省了驗證成本,如果個人作為驗證方的,比如比特幣。第二個方面就是網絡效益,因為現在平臺那麼多,如果我沒有一個Token,沒有一個數字貨幣的激勵的話,相應的模式很難戰勝現在既有平臺的模式的,所以這也是一個Token激勵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費方域:我來的時候帶了一堆問題,現在聽了以後問題更多了。我先問一下,你剛才說的分兩類,第一是證券類的Token,我想問這一類的Token是不是底層一定要有證券活動存在,比如說債權或者股權。在這個裡面,Token只是它在債權和股權的表達形式,還是怎麼說,關於這種Token,底層是它原來的結構,還是發生了一個股權,發生了一個債權,這兩樣東西用Token的形式怎麼表示。

鴻儒論道——數字經濟與數字貨幣(二)

宋欣:這個可能涉及到一些法律上的定義,我不覺得我是最最準確的回答,僅是我個人的理解。因為這些東西在中國是沒有的,這些定義我們借用美國來說的話,你發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是一個Security ,只要符合Howey test,只要沒通過它的Howey test,你都是Security。但是如果你要發一個債或者發股,是有非常明確的要求,你要去哪裡發,你要填什麼東西,滿足什麼要求。但是很多時候你肯定不滿足這些要求,打個比方你要在中國A股上市利潤至少三千萬以上,才能上創業板。你說我利潤只有一千萬,只能上個三板,沒有交易量就浪費了,上去之後我還公佈了我所有信息給競爭對手,沒有必要但是我發一個Token,只要有人來買,有地方能交易,就等於說我上市了,你發的東西跟你的底層沒有特別大的關係,主要是說你發的東西是否有證券的屬性。很多時候你發的這條鏈,尤其是很多錢包發的Token會有分紅,會有收益,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在美國會被認為是在證券屬性的Token。從證券定義角度來說,並不需要底層,只是說有些區塊鏈的產品,因為有區塊鏈的底層,衍生出了這種Token,這種Token有的時候是符合美國的Howey test的判定,它會判定成這個Security Token。

熊越:Security Token這一塊現在爭議很大,包括行業前一陣特別火的幣改,比如說我就一千萬的盈利,我想把我的股份放到Token上面去,但是你如果放上去,你的Token相當於你的股份了。還有一些本來已經上過市了,還想做幣改,這個時候你之前上市的股權和後來的Token之間兩者到底是什麼關係,這些都存在很大的爭議。包括你說我就是發一個Token來代表我的股份,但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強制的機構存在,我不給你分紅怎麼樣,或者我不給你真實的信息怎麼樣,這些實際操作過程中現在面臨很大的問題,因為它和之前的上市是很不一樣的,以前的上市我就去找到深交所、港交所,我去填一大堆表格,有一大堆律師幫我做這些東西,之後我上市了,我上市之後一舉一動都在大眾監視之下。現在我發一個幣,但是這個東西到底是不是我的股份,包括有個交易所叫Coin Tiger,他們前幾天找到我,說我把我交易所的全部股權注入到我之前發的幣怎麼樣,我覺得挺好的。但是你之前的幣不是代表你的股權嗎?我其實以為他之前發的幣就是代表他的股權,但是其實是沒有的,所以這方面會留下很多混亂的空間的,這也是業界正在探索的,因為現在沒有統一的標準,連定義其實都沒有很統一的定義。

費方域:你剛才提的很有意思,假定他原來的幣不一定代表他的股權,現在他提出來的問題就是說,我把我的資產注入我的幣,這個注入我的幣怎麼理解?是指它持有的那個份額,還是指整個的幣?

熊越:整個的幣。

費方域:等於他把他的資產願意跟別人分享,我資產注入進去,哪怕跟別人分享,我佔很小一部分,我總的來說還是升值的。

熊越:對,以前可能是按照使用的Token來打造的幣,你買我的交易所的幣,你可以用這個幣付我交易所的手續費。

費方域:但是如果像你剛才說的,你這個幣裡面有另外一個意思,還有代表著一部分財產,這個Token後面有底層資產做支撐。

熊越:對,所以一開始只是打造了一個Utility Token,後來覺得不夠,又把公司股權注入進去了,變成了Security Token加上Utility Token。

費方域:這樣的話變成Token不僅僅是一個機制的問題,也不光是你挖礦的勞動,包括可以把一般的現在我們意義上的財富這個概念轉化過去,這個轉化有機制嗎?怎麼來轉化?這裡面實際上兩個問題,一個是它們兩個之間怎麼轉。現在比如說我發行了一千個幣,我現在加一塊資產,我注入一塊資產,我這個幣升值,這個升值怎麼來估,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本身我們講的Token意義上的幣,和我們講的法幣之間的轉換,這兩個之間因為面臨兩塊轉換的問題,這兩個轉換怎麼做。

熊越:剛才我說了都在探索中,它現在的注入讓我理解它應該只是一個承諾,我會把我的利潤分紅都去發給這些幣的持有者。

費方域:等於是我持幣的人我憑著我持著的幣,我按照這個比例,加進來的資產我就可以分了,對吧?

熊越:對。

宋欣:實現方式有很多,看你怎麼實現了,但是沒有監管,沒有獨特的實現方式,它可以只是一種承諾,可以發一個公告,我就這麼幹,這是一個承諾,這是最簡單的。

費方域:關鍵是他承諾怎麼做成可信服的?一種是如果他這個承諾能做成可信,那就沒有問題,就和強制執行是一樣的,如果他是不可信的,這個承諾就不能信了,這裡面有這個區別。

鴻儒論道——數字經濟與數字貨幣(二)

宋欣:這裡面有很多種實踐形式,如果做到可信,我打個比方,不一定他會這麼做,他說我現在寫一個合約,每個季度賺了多少錢,就把它轉化成多少BTC,我就把那個BTC的數量按一定的比例分給持有我這個Token的持有人能接收到BTC的賬戶裡,在多長時間把BTC的賬戶信息分級到什麼地方去,這個東西就寫死了,這個東西用區塊鍊形式給寫死了,一旦智能合約寫了就改不了,這是一種方式。但現實它是沒有監管的,沒有人告訴你要這樣子把你的股權注入到你的幣上,你要通過什麼方式來實現,所以其實靈活性是很大的。

費方域:現在我們講區塊鏈,過去有一種講法,比如從幣講到區塊鏈,然後講賬戶體系。現在這是講一個幣,我們這裡講的是Token,Token這個東西本質上是個什麼東西?它在整個區塊鏈體系中,它佔的地位是什麼?它和區塊鏈兩個東西是一定要內在的聯繫在一起的,還是說可以分離的? 就是剛才孔所長講的,有幣和無幣,是存在無幣的嗎,還是說無幣的只是一個假定,實際上是沒有的。我們現在分有幣和無幣,到底真實的是有無幣的嗎?如果真是有無幣的話,它代表的案例是什麼?這個幣在這個體系中,它是種手段還是目的,還是特徵,還是一種不可分離的?

宋欣:如果要抽象到一定層次回答您的問題有點困難,區塊鏈肯定是可以無幣的,也是可以有幣的,無幣區塊鏈很多,我們平常日常報道這個銀行,這個保險公司,這個區塊鏈項目都是無幣的,主要是聯盟鏈和私鏈,裡面是對公的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放在區塊鏈上,技術實現來說應用區塊鏈的技術,所以無幣肯定是存在的。但是無幣區塊鏈我前面說的區塊鏈發展有三個方面,如果你把Token去掉,你的社區也不存在了,因為社區的人做事情沒有激勵了,你就把區塊鏈從三個方面,Token、技術和社區就閹割到只有技術了。只有技術的區塊鏈我個人認為是絕無可能達到現在的市場的認知度,哪怕是技術的提升,因為技術提升大部分情況下還是靠社區的人去做的。某位教授就區塊鏈出了本書,然後說區塊鏈技術就是書中描述的樣子,任何人根據這本書做出來的產品就能實現這個技術,這是不可能的。大家做區塊鏈的時候,在各個層次、各個方面,P2P可能是相對比較成熟的,尤其是在公式算法,還有數字加密方面,每個方面大家都是在摸索著前進的,都一邊在做research,一邊在做development,所以沒有社區的參與,這是不可能達成的高度。社區為什麼會參與?很重要的一點是有Token的激勵機制,所以我個人看法跟孔老師的看法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