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百万大军:苏联解体时,苏联庞大的武装力量为何无动于衷?

苏联红军具有优秀的革命传统,在经历了十月革命及二战后,苏联红军的力量空前强大。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达到了1100多万人,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苏联红军经过二战洗礼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唯一一支能够与美军抗衡的军事力量。

淡定的百万大军:苏联解体时,苏联庞大的武装力量为何无动于衷?

1946年,二战结束,苏联军队改制。苏联工农红军及红海军被统一称为苏联武装力量,成为了一支拥有陆军、海军、军空、国土防空军、战略火箭军、内务部队、边防部队、民防部队的战后国家正规武装力量。

这支部队迸发了十月革命的火种,经历了二战的高光时刻,最终,在见证了苏联衰落解体之后和帝国一起黯然落幕。

那么,问题来了,苏联军队作为一支极其优秀的国家武装力量,为何在祖国崩溃的时候,未能伸出援助之手呢?我总结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

淡定的百万大军:苏联解体时,苏联庞大的武装力量为何无动于衷?

1.旗帜不倒,传统犹在

苏联军队的前身是十月革命时期的起义力量。他们在战斗中经历了白俄的反扑、旧军官旧贵族的阻挠、国外势力的干涉,内部斗争的淬炼,最终成为了一支全民参与战斗的国家力量,这些革命传统的形成,完全是全体国民共同参与铸成的,因此代表了各阶层不同民众的利益,成为真正为民为国的国民军队,他们真正做到了代表民众。

2.军官的影响

苏联在解体的时候,很多军官都已经在事实上倒向不同的政治力量,如苏联伞兵司令倒向叶利钦,国防部长亚佐夫对叶利钦也暗送秋波(虽然此人参与后来的819政变,这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乌克兰苏军高层也倒向乌克兰议会,而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等国苏军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在军官的影响下,军队一般都保持沉默,甚至形成对抗的两方。事实上,苏联末期,苏军已经从内部分裂了。

淡定的百万大军:苏联解体时,苏联庞大的武装力量为何无动于衷?

3.族裔不同,民族力量

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军队的中坚力量一直都是俄罗斯族人,其他族裔的苏军士兵虽然也不少,但是由于属于众多族裔,所以心力不齐,力量分散,很难与俄罗斯族裔的士兵形成对抗。而在叶利钦夺权时,俄罗斯族裔的很多士兵首先是将自己看成是一个俄罗斯人,然后才是苏联人。因此,在苏军面临抉择是否镇压俄罗斯民众的时候,他们往往内心很矛盾,不能对自己的同胞下狠手。

在此观念影响下,其他族裔的苏军士兵也都做鸟兽散,各自寻找自己可以依靠的政治力量,于是,指导苏军行动的不再是来自高层的命令,而是族裔身份的划分。

淡定的百万大军:苏联解体时,苏联庞大的武装力量为何无动于衷?

4.独立性的传统

苏军很有意思的一方面就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苏军也同样承担着保卫国家的重担。但是,苏军在对待政府时并不是一味的附和,它具备很强的独立性。斯大林上台时,托洛斯基就曾经以自己是苏联红军的大佬而与斯大林相抗衡。二战后,苏军经历了大洗牌,以朱可夫为首的军队高层得到了很多中下级年轻军官拥护。新生代的很多军官在战争期间去过国外,具有革命和一定的自由思想,因此在面对政治时,他们保持了很强的独立性,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苏军游离于苏联的政治斗争之外的感觉。

淡定的百万大军:苏联解体时,苏联庞大的武装力量为何无动于衷?

5.厌战情绪

苏联解体前不久,苏军才从阿富汗撤军,此时距离阿富汗战争爆发已经过去了9年多将近10年的时间了。在阿富汗度过漫长的战争岁月,苏军投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资金、庞大的武器,苏军损失的还有巨大的士兵伤亡。加上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越来越强烈, 导致整个社会及军队都笼罩在一片失落的氛围中。而正是这场战争的影响,导致后来苏军对高层命令已经出现了抵制状况,并对战争、镇压甚至是军事行动都态度消极。

淡定的百万大军:苏联解体时,苏联庞大的武装力量为何无动于衷?

从各方面来讲,苏军在苏联解体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其内部已经彻底瓦解,上层权威完全崩塌,内部离心离德,随着国家的分裂,民族独立诉求的高涨,士兵们厌战、寻找归属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苏联已经看不到希望,而士兵们还要回家,哪里还有人愿意盲目战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