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百萬大軍:蘇聯解體時,蘇聯龐大的武裝力量為何無動於衷?

蘇聯紅軍具有優秀的革命傳統,在經歷了十月革命及二戰後,蘇聯紅軍的力量空前強大。二戰結束時,蘇聯紅軍總兵力達到了1100多萬人,這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蘇聯紅軍經過二戰洗禮後,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唯一一支能夠與美軍抗衡的軍事力量。

淡定的百萬大軍:蘇聯解體時,蘇聯龐大的武裝力量為何無動於衷?

1946年,二戰結束,蘇聯軍隊改制。蘇聯工農紅軍及紅海軍被統一稱為蘇聯武裝力量,成為了一支擁有陸軍、海軍、軍空、國土防空軍、戰略火箭軍、內務部隊、邊防部隊、民防部隊的戰後國家正規武裝力量。

這支部隊迸發了十月革命的火種,經歷了二戰的高光時刻,最終,在見證了蘇聯衰落解體之後和帝國一起黯然落幕。

那麼,問題來了,蘇聯軍隊作為一支極其優秀的國家武裝力量,為何在祖國崩潰的時候,未能伸出援助之手呢?我總結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淡定的百萬大軍:蘇聯解體時,蘇聯龐大的武裝力量為何無動於衷?

1.旗幟不倒,傳統猶在

蘇聯軍隊的前身是十月革命時期的起義力量。他們在戰鬥中經歷了白俄的反撲、舊軍官舊貴族的阻撓、國外勢力的干涉,內部鬥爭的淬鍊,最終成為了一支全民參與戰鬥的國家力量,這些革命傳統的形成,完全是全體國民共同參與鑄成的,因此代表了各階層不同民眾的利益,成為真正為民為國的國民軍隊,他們真正做到了代表民眾。

2.軍官的影響

蘇聯在解體的時候,很多軍官都已經在事實上倒向不同的政治力量,如蘇聯傘兵司令倒向葉利欽,國防部長亞佐夫對葉利欽也暗送秋波(雖然此人參與後來的819政變,這是一個矛盾結合體),烏克蘭蘇軍高層也倒向烏克蘭議會,而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等國蘇軍就更不用說了。因此在軍官的影響下,軍隊一般都保持沉默,甚至形成對抗的兩方。事實上,蘇聯末期,蘇軍已經從內部分裂了。

淡定的百萬大軍:蘇聯解體時,蘇聯龐大的武裝力量為何無動於衷?

3.族裔不同,民族力量

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軍隊的中堅力量一直都是俄羅斯族人,其他族裔的蘇軍士兵雖然也不少,但是由於屬於眾多族裔,所以心力不齊,力量分散,很難與俄羅斯族裔的士兵形成對抗。而在葉利欽奪權時,俄羅斯族裔的很多士兵首先是將自己看成是一個俄羅斯人,然後才是蘇聯人。因此,在蘇軍面臨抉擇是否鎮壓俄羅斯民眾的時候,他們往往內心很矛盾,不能對自己的同胞下狠手。

在此觀念影響下,其他族裔的蘇軍士兵也都做鳥獸散,各自尋找自己可以依靠的政治力量,於是,指導蘇軍行動的不再是來自高層的命令,而是族裔身份的劃分。

淡定的百萬大軍:蘇聯解體時,蘇聯龐大的武裝力量為何無動於衷?

4.獨立性的傳統

蘇軍很有意思的一方面就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支持,作為回報,蘇軍也同樣承擔著保衛國家的重擔。但是,蘇軍在對待政府時並不是一味的附和,它具備很強的獨立性。斯大林上臺時,托洛斯基就曾經以自己是蘇聯紅軍的大佬而與斯大林相抗衡。二戰後,蘇軍經歷了大洗牌,以朱可夫為首的軍隊高層得到了很多中下級年輕軍官擁護。新生代的很多軍官在戰爭期間去過國外,具有革命和一定的自由思想,因此在面對政治時,他們保持了很強的獨立性,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蘇聯解體,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蘇軍遊離於蘇聯的政治鬥爭之外的感覺。

淡定的百萬大軍:蘇聯解體時,蘇聯龐大的武裝力量為何無動於衷?

5.厭戰情緒

蘇聯解體前不久,蘇軍才從阿富汗撤軍,此時距離阿富汗戰爭爆發已經過去了9年多將近10年的時間了。在阿富汗度過漫長的戰爭歲月,蘇軍投入的不僅僅是鉅額的資金、龐大的武器,蘇軍損失的還有巨大的士兵傷亡。加上國內民眾的反戰情緒越來越強烈, 導致整個社會及軍隊都籠罩在一片失落的氛圍中。而正是這場戰爭的影響,導致後來蘇軍對高層命令已經出現了抵制狀況,並對戰爭、鎮壓甚至是軍事行動都態度消極。

淡定的百萬大軍:蘇聯解體時,蘇聯龐大的武裝力量為何無動於衷?

從各方面來講,蘇軍在蘇聯解體時,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機構,其內部已經徹底瓦解,上層權威完全崩塌,內部離心離德,隨著國家的分裂,民族獨立訴求的高漲,士兵們厭戰、尋找歸屬的感覺越來越強烈。蘇聯已經看不到希望,而士兵們還要回家,哪裡還有人願意盲目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