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戊戌變法的倡導者,康梁二人為何受到歷史的不同評價?

近代史中,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使中國從一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發展到任人宰割的屈辱歷程,這不得不說,清朝統治者的目光短淺,其實這筆賬並不能完全算在清朝晚期統治者的頭上,清朝中期甚至是早期就已經為這段歷史埋下了伏筆,康乾盛世讓統治者醉心於當前的繁榮,再也看不到世界的發展,而後來的統治者紛紛效仿,閉關鎖國,成為了“井底之蛙”。

同樣是戊戌變法的倡導者,康梁二人為何受到歷史的不同評價?

清朝的碼頭

一、戊戌變法

不過,清朝晚期,清朝政府在內憂外患的境況下,還是採取了一系列的補救措施,像“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創辦了大量的武器製造廠,然而,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那麼解放思想又成為重中之重,“戊戌變法”便開始了。

同樣是戊戌變法的倡導者,康梁二人為何受到歷史的不同評價?

“戊戌變法”的倡導者

戊戌變法在歷史上又被稱為“百日維新”,因為它僅僅維持了百天左右的時間,當時的光緒皇帝也試圖效法古人商鞅變法,通過變法來增強國力,然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內,便宣告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戊戌變法證明了清朝政府的腐朽思想已經根深蒂固,無藥可救了。

同樣是戊戌變法的倡導者,康梁二人為何受到歷史的不同評價?

“戊戌六君子”

在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和梁啟超兩個變法倡導者從此過上了流亡的生活,論起來,兩人都是當時的進步青年,能夠把清朝的腐朽統治與世界的發展聯繫起來,然而在後來,康有為和梁啟超兩人的所作所為,在歷史的評價中,卻截然相反。

二、康有為的作為

康有為在變法失敗後便流亡日本,但是其思想還是比較保守的,或者他還打著自己為官的小算盤,沒有從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入手,在日本期間,孫中山曾在梁啟超的引薦下,勸說康有為參加革命,被康有為斷然拒絕。

同樣是戊戌變法的倡導者,康梁二人為何受到歷史的不同評價?

康有為

後來,清政府與日本交涉,不準康有為留日,日本當時也覺得康有為已經失去了價值,於是放棄了對他的庇護,迫不得已康有為遠渡重洋,先後在美國與加拿大等國家駐留,期間他宣稱手持光緒皇帝的“衣帶詔”,在美國和加拿大遊說華僑捐款,而他自己並沒有用這筆捐款應用到革命事業當中,而是自顧自的享受起來,成為戊戌變法的倡導者最為不齒的一位。

三、梁啟超的作為

相比於康有為,梁啟超顯得更為光明正大,他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也和康有為一樣逃亡日本,其間他結識了孫中山,對於推翻清政府,梁啟超的思想比康有為更為先進。

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梁啟超為了博得袁世凱的好感,大肆宣揚吹捧袁世凱,流亡十四年後,他回到中國並有一份不錯的美差,但是袁世凱試圖復辟帝制的行為,引起了梁啟超的強烈不滿,發表討袁檄文,走上了反袁的道路。

同樣是戊戌變法的倡導者,康梁二人為何受到歷史的不同評價?

梁啟超

在軍閥混戰的年代,梁啟超作為中國思想改革的先驅,在各路軍閥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所以他並沒有因為社會的動盪而顛沛流離。

四、歷史的評價

當初戊戌變法、力圖救民族於水火,先武裝人民的思想,這個方向並沒有錯,然而他們忽略了真正當權者的保守思想,而後來,兩人截然不同的道路交叉口無非就是在是否推翻腐朽的清政府,這也是考量眼光長短的問題,很顯然,康有為遠沒有梁啟超的思想更為先進。

同樣是戊戌變法的倡導者,康梁二人為何受到歷史的不同評價?

康有為與梁啟超

兩人的結局截然不同,1929年,梁啟超在北京病逝,縱觀梁啟超的一生,史學家給與了高度的評價,說他是中國改良思想的先驅,而康有為則被定義為“保皇餘孽”,不免讓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