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來一場有深度又肉麻的對話,你敢嗎?

01 給父親的告白

去年,湖南衛視推出了一檔教育類校園綜藝節目叫《少年說》,該節目借鑑了日本綜藝《未年成的主張》,讓青春期的孩子們走向學校天台,對著想要傾訴的人,勇敢地說出他們想說又不敢說的心裡話。

雖然是一檔正能量的情感表達節目,但國版《少年說》沒有日版節目那麼開放和真實,孩子們的告白看著都像是精心篩選的演講和作秀,而家長和節目組的反應也多少讓人覺得有點尷尬有點假。儘管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但節目通過“喊話”、“告白”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表達、溝通的力量和價值。

在最新一期節目中,廣大附中一位15歲的高一女孩上臺講述了自己和爸爸的故事,把我感動壞了。為了不削減或扭曲原意,我直接將女孩的發言附上:

“我自認為我是一個特別幸運的女孩,因為我有一個很特別的爸爸。不僅是因為我爸爸特別的愛我,更是因為他今年已經72歲了。

我的爸爸在別人當爺爺的年齡,卻要當我的爸爸,在別人安享晚年的時候,卻要為我這個15歲的女兒來回奔波,操碎了心。

我的爸爸對他自己特別的小氣,一年四季也沒買過什麼好衣服,總是穿那件衣服,只是為了把最好的給我和我媽媽。爸爸對自己也很敷衍,有些時候甚至會忘記吃飯。哪怕是生病了,也會找藉口說不相信其他醫生而不願意去醫院看病。

但是,爸爸對我的愛卻毫不吝嗇。我的生日是6月22日,每個月的22號,爸爸都會為我寫一封長長的信,現在已經寫了足足15年6個月了。他很理解我,他怕我會因為有一個年級比較大的爸爸而感到自卑,所以每個月,他都會定期去染頭髮。

和父母來一場有深度又肉麻的對話,你敢嗎?

但現在我站在這個地方,回想起小時候有人嘲笑過我,說我爸爸的年紀怎麼這麼大。現在,我站在勇氣臺上,我想跟老爸你說:老爸,你是我比起同齡人來說,擁有的最大的驕傲!我從來沒有因為你的年齡,而感到自卑過,相反,擁有你這樣子的爸爸,是我最大的福氣!

爸爸已經72歲了,我不知道爸爸還能陪我多久,所以我也想請求你,好好照顧自己,我會努力學習,完成你對我最大的期望。但是,我也希望你可以給我一點時間,讓我來陪你慢慢地變老。

老爸,你不是最想參加我的婚禮嗎?我們倆在這裡約定好了,那個時候你一定要來。

老爸,請你好好照顧自己,不要總是忘記吃飯,總是不願意給自己買新衣服,總是把最好的給我和媽媽。

我長大了,我要有足夠的時間來愛你,好嗎?你是我這輩子最愛的人。”

節目中爸爸聽完女兒的告白後,含淚回應道:“謝謝寶寶這麼理解爸爸,你給我了爸爸這個最高的榮譽,爸爸就要爭取做世上最好的爸爸!請你放心,爸爸一定陪你完成好高中的學業,爸爸一定陪你上大學、走進工作崗位,爸爸一定努力,牽你的手,把你送進婚姻的殿堂。你也是爸爸最愛的人。”

和父母來一場有深度又肉麻的對話,你敢嗎?

說實話,聽女孩告白的時候,我就已經淚如雨下。或許是因為我自己也有一對年邁的父母,比較感同身受。

小時候父母參加我的家長會,會被同學們誤認為是爺爺奶奶。雖然我從未跟父母說過自己的感受,但他們似乎是察覺到了幼小的我的尷尬和介意,所以初中以後的家長會,他們都讓大我十幾歲的姐姐代為參加。懂事以後,想起小時候那些事情,我會為自己當時那些情緒而對父母感到歉意,但始終也沒敢跟他們說一聲抱歉。對我來說,自己剛長大成熟,還未有所成就,父母就已經老了,讓我有點難過。而對節目中的女孩來說,她還未長大,父親卻已經老了,這確實算一種非常大的人生遺憾了。

在中國式家庭中,大家都不善於也不習慣表達愛意,特別是父親。大多數中國父親的形象,都是沉默、不苟言笑、嚴厲又權威的,讓孩子想愛又不敢靠近。但其實,父親的內心也是極其柔軟的,他們愛得笨拙,卻很深情。

02 表達缺失帶來傷害

2017年,全國婦聯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發布了一份《中國式家庭情感表達方式》調查報告,報告反映了中國家庭普遍存在的“情感表達尷尬症”現狀:受訪者中,三成人贊同“家人之間不好意思說愛”、近四成稱“想表達,但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只有四分之一認為“愛需要表達,即使是家人之間”。

心理學博士黃菡指出:“這些源於中國人傳統文化的含蓄基因,很多人在情感表達方面患上了‘愛的尷尬症’,所謂愛在心中口難開,他們不是‘愛無能’,而是‘愛尷尬’。也正是由於不善表達愛的內心束縛,很多夫妻、親子間出現了誤會和矛盾未能及時化解,並越積越深,最終導致了不可挽救的後果。”

是的,不善表達的父母和不會溝通的家庭給孩子帶來的除了愛,還有傷害。在家庭關係中,孩子是弱小而不獨立的個體,很容易因為父母的不當養育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在豆瓣上,有一個擁有10萬多成員的“父母皆禍害”小組,那裡聚集了一群在原生家庭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他們在此傾訴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體上的傷害。他們多數在原生家庭生活中受到過不公正待遇,比如直接肉體傷害,間接人格傷害,父母間的矛盾、爭吵、家庭暴力,或對孩子不關注、冷漠造成的傷害,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性別歧視等精神傷害。

這兩天,有一個微博熱搜話題叫“父母可以偏心到什麼程度”,很多網友說了自己的經歷,都提到自己父母不但偏心不知自,還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並沒有錯,讓自己很受傷。不少人覺得韓國電視劇“請回答1988”裡善德的遭遇就像自己的經歷。

和父母來一場有深度又肉麻的對話,你敢嗎?


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年輕人意識到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了多麼重大的影響。他們在“討伐”父母或感恩父母的同時,也經歷著自我意識的成長,這幫助他們在心理上變得更加成熟和獨立。當這些新一代的年輕人養育孩子為人父母后,通常會更加註重孩子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培養,希望能終止那些代際創傷的傳遞。

當然,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每一個文化環境也都有自己的集體性創傷,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

父母大都是從物質匱乏的年代裡走過來的,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人重視過他們的感受,能吃飽穿暖就已經是很幸福的事情。於是,當他們成為父母后,也容易忽視孩子的情緒,忽略對孩子的精神教育和心理教育,覺得滿足孩子儘可能多的物質需求就是對孩子好了。

父母大多還有兄弟姐妹,在他們小時候,不但無法獨享他們父母的愛,還要懂事地幫助大人來照顧家庭或家族裡小一些的弟弟妹妹,於是大部分都養成了付出型、助人型性格。這就導致,在小家庭中,他們總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可能會過度控制和保護孩子;而在大家族中,他們看重家族整體關係和個人“面子”,可能為了幫襯家族親戚或照顧大家想法而犧牲小家利益,讓小家庭關係出現裂痕。

父母在成長過程中不被允許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包括愛,也包括痛苦、憤怒和悲傷,特別是對男性而言。慢慢地,他們不但喪失了表達的能力,長期壓抑的情緒也會使他們遭受失眠、抑鬱、焦慮的折磨。而他們的子女,也會被傳遞承擔很多壓力,可能會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關係,甚至還要承擔保護父母情感的職責。

父母是他們時代環境和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反過來又可能成為我們時代環境和原生家庭的施害者。

和父母來一場有深度又肉麻的對話,你敢嗎?

父母認為他們把一切都給了孩子,為孩子起早貪黑,全心全意只希望他們健康成長、生活幸福,卻換來了埋怨與冷漠。而孩子覺得,當他們在遇到挫折時,在脆弱時,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常常陷入孤單無助的境地,他們常說:“儘管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我的生活起居,但卻從未關心過我有什麼感受”。

所以這兩年流行這麼一句話,說:孩子都在等父母的道歉,而父母都在等孩子的感恩。中國式父母和子女之間很少主動交流,又互相聽不懂對方愛的語言,自然無法取得彼此的信任和理解,這是中國家庭中最容易出現的悲哀。

03 嘗試著改變吧

如果能有像上面《少年說》那樣儀式感很強的舞臺,半強制地逼迫人們把心裡真實的愛和想法告白出來,相信對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有不小的促進作用。然而,生活中我們並沒有這樣的舞臺,所以我們很難把那些在心裡重複了很多遍的話說出口,很難打破那“愛尷尬”的奇怪局面。

那這種狀況就無法改善了嗎?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就不能變得更親近更和諧嗎?當然不是。如果雙方能夠多一些交流與溝通,就能增進彼此的理解,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如果我們能夠敞開心扉、把各自真正的想法說出來,能在需要的時候給予對方一個擁抱,就能讓雙方關係得到升溫,形成和諧的良性循環。

是的,這並不容易,特別是對那些經歷過原生家庭傷痛的人來說。但是,你真的甘心你與父母的關係就這樣止步不前、原來越遠了嗎?你真的不想要得到他們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了嗎?你真的不願意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想像他們曾經對你一樣忽略他們的感受嗎?你真的不願意再稍稍努力一下,給雙方的關係一個改善或升溫的機會嗎?

如果你的否定不是那麼堅決,那就嘗試著去做些改變吧。小時候在與父母的關係中,我們是弱小而膽怯的,節奏掌控在父母的手中,但現在我們長大了,該輪到我們去邁出那主動的一步了。

和父母來一場有深度又肉麻的對話,你敢嗎?

如果你願意為了這份關係做一些努力,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你需要放棄對父母不現實的期待,接受他們有侷限性這件事情。

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他們也是在生活中不斷嘗試、摸索和學習著才勝任的。雖然他們難免會受到生活年代、社會環境、自身經歷,以及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和影響,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完美,但他們都在盡其所能地用他們的方式關愛著子女。原諒和理解他們的侷限性,不要試圖把他們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然後,你可以嘗試從生活中的小事起多肯定和感恩他們為你做的事,比如誇獎一下他們的廚藝,對他們的關心表示感謝等。

接下來,你需要做的是傾聽。多聽一聽他們的經歷和想法,彆著急反駁或者回避,儘量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並且把你的感受告訴他們。

再來,你需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在表達負面情緒的時候,避免用指責和控訴的方式去抗爭,只需要如實描述自己的感受就好。比如避免說“你那句話傷害了我”,可以用“聽了你那句話,我感覺到很受傷”來代替。

等到時機成熟,你就可以試著與父母來一些有深度又肉麻的對話了。可以與他們一起來討論你們的關係,可以坦誠地說出對對方的愛和失望,可以共同去面對雙方關係中那些誤會和遺憾,可以為了更融洽的關係而一起努力等等。

當然,上面那些事情不必然按照某個順序去做,自己覺得你們的關係進行哪一項不尷尬了就可以去嘗試。

和父母來一場有深度又肉麻的對話,你敢嗎?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我們和父母的關係真的能達到可以進行有深度又肉麻對話的程度嗎?改善與父母的關係真的有必要嗎?

首先,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是真的可以達到那種狀態的,雖然我沒有試過,但我看到過也聽到過。有些人與父母的關係或許本身就接近那種狀態,有些人則需要多花費一些時間去培養和修復。但不管最終能不能走到那一步,但只要嘗試去做了,就能有一點點改善。

我們真的有必要再去試著與父母改善關係嗎?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能問你自己。我覺得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答案,無非對錯。但是,我想告訴你,如果你真的做到了,那種改善不論是對你,對你父母,還是對你孩子來說,都是更有益的事情。

04 深度對話可不可以?

最後,來說一說我近期聽到的別人與他們父親進行的深度對話吧。

春節前,我訂閱的一個心理學主播Steve受朋友的啟發,向聽眾發起了一個“老爸10問”的挑戰。他建議大家在春節回家時和自己的老爸進行一場關於兩人關係的單獨對話,在對話中兩人互相問答以下10個問題:

1. 你對我們現在的關係滿意嗎?

2. 你覺得你瞭解我嗎?

3. 有沒有曾經後悔對我做過某件事?

4. 你討厭過我嗎?

5. 在你印象中,我們最親近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6. 我做過最讓你驕傲的事情是什麼?

7. 我做過最讓你失望的事情是什麼?

8. 我是一個合格的父母/子女嗎?

9. 你心目中理想的父子/父女關係是什麼樣的?

10. 你愛我嗎?

Steve推薦大家在獲得老爸允許的情況下將對話過程錄音,因為這樣的錄音值得珍藏一生。他還鼓勵大家選擇10問中1個問答剪輯發給他,他將整理後作成特別節目分享給更多聽眾。

和父母來一場有深度又肉麻的對話,你敢嗎?

有聽友說“問這些問題比蹦極還難”,有的說“光是看到這些問題就開始掉眼淚了”,有的表示“可能要做三年的心理建設才能問出口”......

大年初二,Steve以身作則首先發布了他和自己老爸的10問節目。接受挑戰的聽眾們也陸陸續續進行了挑戰,有的還在微博上發表了自己的感想,不久後聽眾的挑戰特別節目也發佈了。有興趣聽節目的朋友可以去喜馬拉雅、網易或荔枝FM搜索“Steve說”第122和123期。

Steve與他父親的對話讓人很羨慕,兩人都非常優秀非常能說,也非常坦誠,讓人感嘆不單單有“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別人家的父母”。但其實他們的關係並不是一直就這麼好的,Steve曾多次在他的節目中說過他曾經因原生家庭而受過傷,而現在他與父親能有這樣的關係,是許多年艱難破冰和掙扎的結果。

聽眾對話大多是父女對話,父子很少。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男生,他說小時候曾被寄養在親戚家,後來回爸媽身邊後也沒有得到過父親的關注。借這次對話他把壓在心裡的埋怨和疑惑說了出來,父親的回答讓他們的隔閡消融了很多。但最後“你愛我嗎?”那個問題他還是沒好意思問出口,改成了“你愛媽媽嗎?”後來他妹妹突然闖入,才間接幫他問出了那個問題。聽到父親“都愛”的回答後,他明顯很高興很感恩。

聽了那些對話,我發現幾乎所有父親都很開心能與孩子這樣平等、溫和的溝通,並且他們也都一直期待能與孩子聊聊,說說心裡話。參加挑戰的人都有類似表示,這次對話讓他們更瞭解對方,也讓他們彼此都有新的觸動。

“它更像是一場告白,歷時32年終究等到的告白。”

“好比如倒帶人生一般,從小時候的回憶開始......也把以前的不理解,忽視,遺憾托盤而出。”

“充分理解他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諒解後深切感受到的是暖暖的愛。”

“他的斬釘截鐵讓我真的很安心。就像,我的軟肋好像突然有了盔甲。”

“這一次的深度聊天,我覺得是給了我自己一個機會,去了解我爸,去了解父親這個角色。”

“他說,最後悔的是小時候不懂得和兒女溝通,不知道原來溝通這麼重要。”

“今日份彼此最親近的時刻,就是讓我們雙方又互相瞭解著彼此。”

“感恩父親以我為榮和驕傲。人間值得,因為有你。”

“謝謝他保護了我對世界的好奇。”

看到這些參與者的感悟,你會不會更加有勇氣去與你的父母也來一場有深度又肉麻的對話了呢?

05 結語

很多人覺得自己和父母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慢慢相處,不著急去做那些讓人“愛尷尬”的事情。但其實,如果你一年只在春節回家7天,那你這一生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加起來也不過兩百多天,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了。

去年,我有兩位好朋友的父親都突然去世了,當他們告訴我這件事情的時候,平時口齒伶俐很會安慰人的我突然嘴笨了,我根本不知道該說什麼話去安慰他們。雖然他們都是在事情過去幾個月後,收拾好難過的心情,輕描淡寫地跟我提起這件事,但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悲傷,我知道他們肯定有很多遺憾,肯定很後悔有一些話沒有提前跟他們父親說。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千萬別等到失去時,才懂得珍惜。去和你父母來一場有深度又肉麻的對話吧,你敢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