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非要“天馬”,甚至不惜發動兩次戰爭

在歷史的記載中對漢武帝劉徹始終有一個評價,就是此人好大喜功,只為喜歡好馬,甚至不惜派出數十萬軍隊去萬里之遙的國度作戰,歷經數年才贏回幾千匹馬,實在是勞民傷財。

漢武帝為什麼非要“天馬”,甚至不惜發動兩次戰爭

漢武帝劉徹

其實這都是記載歷史的人帶著有色眼鏡來看人,沒有達到漢武帝的那個戰略高度。

劉徹是漢朝的第四代皇帝,算起來是劉邦的曾孫,劉邦開國的時候,長安城想找四匹白色的馬匹給皇帝拉車都找不齊,國家非常貧困,所以漢朝的前幾任皇帝(包括呂后和漢惠帝)都是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

漢武帝為什麼非要“天馬”,甚至不惜發動兩次戰爭

漢武帝時疆域

再經過漢文帝與漢景帝的勵精圖治,漢朝進入了中國封建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據說公私倉庫裡的糧食都堆滿了,而國庫裡的銅錢甚至因為堆放的時間太長而連繩子都爛了。

而劉徹接手皇位的時候就是這麼好的條件,如果劉徹才能稍微平庸一點,可能也就是做個守成之主算了,可是劉徹是有雄才大略在身的人,高祖沒平定了匈奴,甚至造成了“白登山之圍”的恥辱,後世子孫他要將這個恥辱洗刷。

漢武帝為什麼非要“天馬”,甚至不惜發動兩次戰爭

漢武帝

匈奴是典型的遊牧民族,來去如風,要擊敗他們,光靠步兵是不現實的,需要快速機動的騎兵才行。

而對於騎兵的機動力來說,馬匹是最重要的,但是漢人養馬有個很不好的習慣,遇上性子烈的公馬,為了讓它馴服,總是將公馬閹割掉,這樣馬就好馴服多了,只是長此以往,馬的性格越來越溫馴,能力也越來越差,可謂有得必有失。

漢武帝為什麼非要“天馬”,甚至不惜發動兩次戰爭

西域都護府

改良馬種,迫在眉睫,劉徹是自己如果有能力解決問題就絕不會留給子孫的人,在聽張騫報告說西域有好馬時,劉徹非常高興,他派出中郎將韓不害帶領使團攜帶財物前往大宛國求取天馬。

漢武帝為什麼非要“天馬”,甚至不惜發動兩次戰爭

張騫

大宛在今天的中亞一帶,與長安城相隔萬里,當地人聽說過漢朝,但是具體漢朝有多大?大宛人與夜郎人的心理差不多,沒有什麼概念,天馬在當地也不是說唾手可得的,而漢朝使節帶來的財物他們又想要,於是他們驅逐了漢朝使節並且在他們的回程途中襲擊了他們。

漢武帝為什麼非要“天馬”,甚至不惜發動兩次戰爭

絲綢之路

漢武帝聞訊大怒,就是派人出使匈奴也不會得到如此的待遇,於是他派出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為大將,於公元前109年遠征大宛,由於準備的倉促,沿途的國家又不肯提供補給,還沒到達大宛李廣利就返回了,等他到達敦煌時只剩下幾百人了。

劉徹大怒,嚴令邊關將士不得放李廣利入玉門關,若敢進關定斬不饒!

然後皇帝又給李廣利派了援軍,這次準備充足,沿途小國不戰而降,紛紛為漢軍提供補給,二十萬大軍直逼大宛城下,大宛國主被臣子獻俘,漢朝另立親漢大臣為大宛國主,攜三千餘大宛良駒回程。

漢武帝為什麼非要“天馬”,甚至不惜發動兩次戰爭

北擊匈奴

至此,漢朝騎兵的機動能力突飛猛進,也為後世擊敗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