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專欄|關於身高的種種誤區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是《科學管理孩子身高》專欄的第二節課:《關於身高的種種誤區》。將從最常見的五個誤區給大家一一進行講解。

第一種誤區:父母高,小孩一定就高

上節課我們就講到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有五大方面,其中遺傳對身高的影響佔到了60%-70%,剩下的30%-40%受後天因素的影響。後天因素包括營養,運動、睡眠和情緒四個方面。

而後天環境對小孩的身高影響,可以達到5到10公分。我國著名水稻科學家袁隆平曾經說過,超級雜交水稻高產的原因第一個是優良的基因,第二個就是精耕細作的管理

舉個例子,一個男孩子,他的遺傳身高能達到170cm,如果家長後天的管理不科學,少長10cm,那麼他的身高就只能長到160cm,如果後天管理的很好,很科學,那麼他的身高,就會多長10cm,有可能長到180cm,這個差距還是很大的。

所以說我們孩子的身高是需要科學管理的,管和不管差別是很大的。並不是父母高,孩子一定就高。

身高專欄|關於身高的種種誤區

第二個誤區:爸媽矮,孩子肯定矮

這個誤區與第一個誤區正好是相反的,我們在第一節課裡和剛才第一個誤區裡強調了遺傳對身高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孩子能不能長高取決於生長激素的分泌,而營養、運動、睡眠和情緒都會影響生長髮育的分泌。如果我們能夠在營養、運動、睡眠和情緒上科學給予指導,孩子的身高完全有可能突破遺傳身高。

舉個例子,NBA明星林書豪身高191釐米,爸爸媽媽身高都只有168釐米,但是通過後天的身高管理,林書豪長了一個非常理想的身高。

因此,爸爸媽媽矮,孩子不一定矮,她有可能突破遺傳身高。這是第二個誤區,接下來我們講第三個誤區。

身高專欄|關於身高的種種誤區

第三個誤區:小孩現在不長是晚長,二十三還要躥一躥

老觀念認為23還能竄一竄,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過去由於生活環境差,人們由於營養不良導致生長停止,到了青春期後期出現補償性生長,一般這樣的孩子父母也有過晚長的經歷,同時孩子骨齡明顯落後,關鍵是生長激素水平是正常的。

那如果孩子明顯地低於同齡孩子,家長千萬不要等23竄一竄,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骨齡。

如果孩子骨齡落後或提前,或者生長激素激發試驗水平異常,都提示孩子不屬於晚長,因此是否屬於晚長,應該由醫生做出判斷。在美國和一些發達的歐洲國家,一般在小孩6歲的時候,學校就會進行一次免費的骨齡體檢。目的就是為了及早發現身高發育偏離了遺傳軌跡的小孩,以便及早進行身高管理,為後期干預爭取更多的時間。

因為生長髮育是不可逆轉的,他貫穿小孩生長的每一天,要想小孩長得好,就必須有一個長期科學的管理計劃,做到心中有數。以免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身高專欄|關於身高的種種誤區


第四種誤區:小孩現在長得高,不擔心以後長不高

我們小區有一個6歲的小女孩,身高已經達到了128cm,遠遠超過同齡人的身高。像她這個年齡,一般人正常身高也就在115cm到120cm左右。而且她的爸爸媽媽身高也在中等水平,我看她長得實在太快了,感覺不對勁兒,就建議他們家長趕快對小孩進行骨齡測試。

結果出來後令家長大吃一驚,這個小孩屬於早熟,骨齡提前了3、4年,馬上就要進入青春期,家長又趕緊帶小孩到兒童醫院去進行的生長激素測試,血液當中已經能夠檢測出性激素了,預測成年身高也只能長到150cm。

所以家長們,小孩長得過高過快,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現在長得快,長得高今後不一定就長得高。有可能這是發育提前,或早熟造成的假象。

身高專欄|關於身高的種種誤區


第五種誤區:濫用增高藥

有很多家長看到孩子長得慢,就到處打聽怎麼能快速長高,一聽說某某東西可以讓孩子長個子,就會有很多家長盲目相信,所以市面上才會出現各種增高藥、補品、就連一些所謂的「長高秘方」也被部分家長奉為育兒寶典。

孩子被家長這樣折騰了幾年,個子沒長高不說,反而喂出了性早熟、營養攝入失衡等問題,這時候再去正規醫院就診,常常被告知因為濫服藥物已經錯過最佳治療的時間了,非常地遺憾。

這些增高產品,就是抓住了家長們急切希望孩子長高的心理,往往隱含著商業陷阱。

實際上,在衛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功能中,並無「增高」這一項,那些打著增高旗號的保健品,都是在吹牛,其欺騙手法雖已經被媒體一遍遍地揭露過,但仍有人不斷上當。

至於那些長高的「民間秘方」,有些可能是混入了性激素,短期內可以顯著促進身高增長,但是同時也加速了骨骺的閉合。一旦骨骺閉合,就難有長高機會,因此最終反而限制了孩子的長高。

有一句話是無知的愛,就是害。 所以,我們不能盲目相信這些增高藥和保健品。健康均衡的飲食,配合積極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良好的情緒才是長高的法寶。

靳麗霞:U12家庭教育特邀講師,孕嬰童營養講師,專注於母嬰兒童營養健康的教育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