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十四夜……這個元宵怎麼“鬧”?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逛燈會、猜燈迷、吃糟羹……

這個元宵怎麼“鬧”?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台州的元宵節是正月十四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可是在我們台州,元宵節是正月十四,也就是今天晚上!

“鬧”字意味幾何?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文|雁子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天官節、春燈節或元夕等,是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大約始於西漢,盛於唐、宋。最近的熱播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就有傾城出動去鰲山觀燈的場景。“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正是對元宵觀燈盛況的描述。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家家戶戶掛紅燈,湯圓餃子煮起來。這是一個普天同樂的傳統節日。

正月十五鬧元宵,這一個“鬧”字意味幾何?細細品來,倒是撩起了我一個北雁南飛者的不少翩翩情思!

首先,這一“鬧”字鬧出了熱鬧歡慶的喜氣

北方農村老家的這一天真真是熱鬧非凡:有舞獅子的,有踩高蹺的,尤其是穿著花花綠綠、手拿花摺扇的扭秧歌表演,更是元宵夜的重頭戲。人還未到,鑼鼓喧天,每家每戶都壘好了旺火,等待著秧歌隊的到來。最好看的是花轎旁邊男扮女裝的媒婆,塗上兩個像餃子皮大小的紅臉蛋,一口大黑牙,頭上插著一朵綠絹花,手裡拿一竿大煙槍,紅襖綠褲,那腰扭得花枝亂顫,屁股一擰又一歪,笑翻了一院子的人。捂著肚子直叫:好!扭完之後各家量力而行,都有賞賜。只聽帶隊的高喊:“東家客氣,有賞!大前門二條,二鍋頭一瓶,餅乾一盒,謝謝啦!”鑼鼓咚咚噹噹響著走向了另一家……我們村莊從東到西有100多戶人家,從月上柳梢頭一直扭到月西斜才能結束。小孩子也跟在秧歌隊後面亂扭幾下,餓了渴了就進到人家家裡吃上幾口,喝上幾口,實在困了,就幾個人擠在一條熱炕上睡了。

有一年,父親用麥秸和絹紙紮成了一隻大白鵝,放在花轎頂上,花轎顛起來的時候,大白鵝彷彿就“曲項向天歌”了。一傳十,十傳百,十里八鄉的人爭相來看,嘖嘖稱讚。平素只在自家庭院裡瞧瞧的小腳婆婆也顫巍著“三寸金蓮”走了好幾家呢。腿腳靈便的都跟著秧歌隊,笑了一遍又一遍,笑聲中抖落了一年的疲勞,笑聲中迎來了新一年的希望。這隻大白鵝在我的記憶中晃啊晃啊,叫我甚是難忘。父老鄉親這份淳樸簡單的快樂也種在了我的心中,一直伴我走天涯。

當這份熱鬧歡樂從記憶中的雪域草原綿延到東海之濱,溫嶺市石塘鎮一帶聞名遐邇的“扛臺閣”傳統習俗,也讓我甚為震撼。“抬閣”隊伍浩浩蕩蕩,鑼鼓震天響,火把半天明,走街串巷,遍遊各村。那“抬閣”裡化妝成各種戲劇造型的俊俏小孩,不知吸住了多少男女老少的目光,捨不得眨眼呢。好一場鋪張的喜悅啊!

其次,這一“鬧”字鬧出了生機與活力。

不信,你來看看東海之濱曙光碑下的“大奏鼓”表演,你也會忍不住跟著“癲”幾下 。“大奏鼓”起源於福建,流傳於溫嶺市石塘,石塘人陳其勝經過近二十年的挖掘整理改編,才有了名聲大噪的“大奏鼓”,也成了元宵節的重頭戲。舞者男扮女裝,濃墨重彩,上穿藍色斜襟衣,下套黃色燈籠褲,戴上手鐲、腳鐲,樂器五花八門,吹起嗩吶,敲起大鼓、銅鐘、木魚等,動作粗獷、詼諧而誇張,極具地方特色。2006年,登上了央視歡樂中國行舞臺,2008年與元宵節一起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

親愛的朋友,你若遠道而來,定要迎著第一縷曙光,和著聲聲海浪,舞一曲激情洋溢、生機活潑的“大奏鼓”,好客的漁民等你來!

再則,這一“鬧”字鬧出了打破常規,打破尊卑的自由。

在北方的這一天,婆媳上陣扭秧歌,甚至公公媳婦同臺雜耍,不但不被人笑話,反而會贏得人們的讚許,這樣和諧快樂的一家人,還讓人眼饞呢。我們小孩子這一天更是無法無天,我們把節日的時間從月升提前到了日出,穿上新衣服,裝上一串小鞭炮,提著小馬燈,走到哪裡,響到哪裡,走到哪裡,吃到哪裡,誰家有好吃的都可以進去吃吃喝喝玩玩,而不會被大人們責罵。在那樣一個缺吃少穿的日子裡,這樣快樂的節日我們把它扯得老長老長。

元宵節不僅擁有民俗文化,也備受文人雅士的青睞,極具文化底蘊。

元宵節作為中國情人節的稱謂古來已久。平時大門不出、 二門不邁的閨閣女子都可以出門觀燈,看各種雜耍,天賜良機,哪個女子不是盛妝出行,顧盼生姿?有寶馬香車的侯門女,亦有輕移蓮步的小戶女。於是就有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浪漫,有了“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尋覓,有了“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的銷魂。馬上兒郎,月下美人,演繹了多少款款柔情。難怪蘇軾感嘆賦詞:“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風味應無價。”

佳節當日,目之所及,更是彩燈造型精巧別緻,剪紙栩栩如生……往年溫嶺石橋頭高達數丈的彩燈,流光溢彩,贏得萬人矚目。不知今年花燈會是丈高几許呢?而寫燈謎,猜燈謎,漢字拆分組合,奧妙無窮,更是彰顯了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

今日又是一年元宵日,你必定也是躍躍欲試了。來猜個燈謎吧!謎面:化裝完人顯俏(打一節日名稱)。

聰明的你,一定知道謎底了吧?

雁子:原名張文雁,溫嶺市箬橫中學語文老師,箬橫作協副主席,溫嶺教育協會會員。來自於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豪爽大氣。喜歡旅行,用腳丈量世界。閒暇時讀讀書寫寫文字,用文字記錄生活,尋求詩和遠方。

元宵·心之所往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文|子秋

一日夜間,路過九峰

瞧見一孩童手提兔子燈

一臉無邪

這才恍然

元宵節快到了

想起三十多年前,在鄉下村子裡,我們早早吃了山粉糊,乘村子裡一位大哥的大卡車,大卡車的車廂很大,可以站很多人,只是敞篷式的風吹那個爽哦。元宵節那會兒,夜晚還是寒氣逼人的,但因了群眾們熱情彭拜的心,抵過寒風,從小城西部一路哼歌到城裡。然後直奔九峰公園,買了門票(那會兒記得九峰公園還賣門票的,雖然便宜,但對八十年代的鄉下人來說,看一場燈會買票,也算是有些奢侈了。但,一切似乎都抵不過趕潮兒的心。)進園後直奔龍珠湖,湖中早已各色燈籠高掛,有鯉魚燈、蓮花燈、兔子燈、龍燈等,要是今年是哪一種生肖年,準會將這一生肖燈做得特大,掛得特高。動物燈或人物燈,皆栩栩如生,動作、神韻一概具之;若是植物燈,也在一旁旖旎得好看。加上繽紛色彩,紅的紅,綠的綠,黃的黃,紫的紫……湖水倒映,綠樹婆娑,遊人穿織,甚是好看。大人可能還會買上一串糖葫蘆給我們吃吃,我們小孩子的心,別提有多高興了。

後來,結婚,生娃,適逢元宵節,我們一家三口也會跑到永寧公園或大老遠地跑寧溪看二月二燈會,一樣的熱情似火,一樣的激動萬分,看著孩子天真爛漫的心,你的心似乎也柔軟得如孩童一般,忘了自己身為人母,同孩子一起在各色彩燈中盡情歡歌舞蹈,流連穿梭。有時候,我和女兒也會加入長長的舞龍隊伍,權當龍的尾巴,和一群群眾自發的龍燈左搖右擺,舞出風采,舞出妖嬈。一邊念著關於鬧元宵的兒歌:老奶奶,手兒巧;做花燈,鬧元宵;西瓜燈,兔子燈;金魚燈兒尾巴搖;飛機燈,送寶寶;火箭燈,送浩浩;寶寶樂,浩浩笑;一同鞠躬謝姥姥。

多少年過去了,這些美好的元宵燈會似乎一去不回,更多時候我們只是蜷縮在一百多平米的房間裡,蝸居著,靜默著,各自做各自的事。小城的龍珠湖燈會也消失了,通常,我們只在朋友圈裡看燈會,在電視上隔著屏幕看燈會。而近年來,小城及周邊城市的燈會又似乎開始漸漸熱鬧起來,尤其是燈謎不斷,先是塔院有獎燈謎基本每年有,接著是九峰公園古民宅裡燈謎。元宵節燈謎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觀燈猜謎的習俗。此習俗自南宋開始流行,首先是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加上現在的教科書中都有燈謎知識滲透,一些學校和一些班級也將燈謎引進了課堂,家長們也願意拎著孩子邊觀燈邊猜謎感受燈謎之樂。今年聽說七十二巷、潮濟等地,除卻政府組織的燈會,還有民間組織的各種好玩的燈,小孩、老人,戴著頭飾,提著燈穿過一條又一條巷弄,點亮了巷弄,點亮了小城,點亮了各自的心,直饞得只想馬不停蹄地前往。

台州新媳婦要會的……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文|程亞軍

台州元宵節的傳統美食非糟羹莫屬。所謂“出得了廳堂、入得了廚房”,2018年是結婚大年,很多80後、90後扎堆在這一年喜結連理。新婦糟羹做得好,不但寓意著今後的日子圓圓滿滿、甜甜蜜蜜,還決定你將來在街坊鄰居里的社會認可度。客氣的人家一下子就是連著做三年,鄉親們才更滿意。因此,新媳婦必須完成的任務是——醒糟羹!且看全國各地媳婦嫁到台州後,第一年正月十四第一餐,親自下廚洗手做調羹的淡定美好(shou mang jiao luan)經歷。

廣東嫁過來的媳婦:我覺得吧,醒糟羹跟煲湯是一個道理。紅棗、蘋果、配料往湯罐裡一放,就等著熬啊熬,湯汁熬出來就OK了,就等著甜湯出鍋。糟羹裡也透著用時間和心意熬出來的一碗鮮甜滋味。

湖南嫁過來的媳婦:在我看來,醒糟羹可不就是我們的糯米甜酒釀嘛。先用糯米制作程甜米酒,再加配料和白糖等煮沸,色澤美觀、柔軟細嫩,汁蜜甜,又有營養。

上海嫁過來的媳婦:好像跟我們的魚羹差不了多少,材料豐富、汁水粘稠,也有海鮮味道。都是可以當主食的。

重慶嫁過來的媳婦:我們重慶是美食之都,除了火鍋就是養生湯。我吃糟羹的時候加點辣椒醬或者老乾媽就更爽了。

山東嫁過來的媳婦:小編身邊就有很多山東大婦,她們學習南方美食的上手速度賊快。她們醒的糟羹裡基本接近台州本地口味,她們包的麥焦裡,類似雜糧煎餅,大蔥成了主角。

東北嫁過來的媳婦:台州的鹹糟羹類似於我們東北的豬肉燉酸菜。都用到了肉和菜,只是我看你們好像還要用到米粉。

嚶嚶嚶,還有其他各個省市的,五花八門的搭邊美食……

哇,大家都很有想法,沒錯,這些都是台州糟羹和各地美食的類似點。那麼,區別又在哪裡呢?下面,不賣關子了,正宗地道冒著熱氣的糟羹出場。

鹹糟羹裡有主要有豬肉、青菜、豆腐乾、冬筍、蠶豆、香菇、芋頭、油泡等配料,海邊人喜歡吃海鮮,還可以加入牡蠣肉、蝦皮、墨魚乾等,這十幾種材料都得到市場上一一挑選來。接著要把這些配料切成丁狀,尤其是青菜,要剁得很細,很花細膩功夫。食料準備好了,接著就是燒炒了。首先把這些配料炒熟,盛在一個大盆裡。然後在大鍋裡把水燒開,放上青菜,這樣的青菜不失營養,又能保持顏色鮮美。接著加入配料,直至鍋裡的水再次燒開,最後加入米粉糊,邊倒米粉糊邊用大勺在鍋裡攪拌,等它形成了糊狀,就可以上桌了。

甜糟羹的做法冷水下大鍋,將事先準備好的紅棗、花生米、桂圓、枸杞、冬瓜糖、桔餅、柿切等放進去,燒開。將山粉用冷水放在碗裡攪拌,等化開後,倒進鍋裡,邊倒要用筷子攪拌均勻,這個濃稠度的把握最難了,一定要適度,太濃吃起來黏口,太薄吃起來水清楊。倒是可以邀請婆婆或者小姑在邊上指導,這樣又可以增進家人間的融洽度和感情。

就這樣,你得準備做好大概不下一百碗的打算。男女老少吃了糟羹再出門,萬象更新,新人糟羹、新的開始,一年年的期盼和思念都浸透在這熟悉的味道里了。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團團圓圓吃湯圓啦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台州婦聯.免費積分兌換

只需66積分即可兌換湯圓一份共20份。兌換成功後,請於工作日上班時間溫嶺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東環路102號),聯繫電話:0576-81688053,憑兌換二維碼確認並領取。

★↓

點擊上圖直接進入“微主頁”

識別二維碼,關注浙江女性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如何賺取積分

◆閱讀並點“好看”最新圖文信息,由此進!◆“分享朋友圈”“發微信群”得分最多!◆每日簽到,輕鬆賺取積分!

台州十四夜……这个元宵怎么“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