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內心寬裕,財務自由只是副產品

現代社會中,人們從每日的忙碌和壓力中抽身出來,總會想去望到忙碌和壓力的盡頭,什麼時候可以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脫”?於是各種或輕鬆,或調侃,或雞血,或勵志的故事和情節,開始不斷撞擊人們的心靈。“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有些鳥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如果內心寬裕,財務自由只是副產品

人們夢想著,每天僅從“葛優躺”中就可以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每天想去哪就去哪,想不去哪就不去哪;想見誰就見誰,想不見誰就不見誰;想放飛自我,就左腳蹬右腳,去享受蔚藍的天空和柔軟的白雲;想暢遊世界,下一秒就收拾行囊,乘興而去;累了,去愛琴海邊曬曬太陽翹翹腳;煩了,就去巴黎的廣場上散散步喂喂鴿子。有時候會感覺這些只是美夢罷了,轉身繼續每天擠地鐵打卡上班的生活;有時候又覺得這些離自己又是那麼的近,因為它們每天都在朋友圈和短視頻不斷上演。於是,每個人暗下決心,一定要實現“財務自由”!

如果內心寬裕,財務自由只是副產品

可如何實現財務自由呢?對於人們朝聖般的願望,各路大神開始顯露神通,各種大仙紛紛指點迷津。於是投資理財,變成顯學;努力奮鬥,開啟條條成功之路。一旦靜下心來,如果有人說,財務自由畢竟只是少數人能企及的境地,你會認為“他是既得利益者”;如果有人說,財務自由只是普通人的痴人夢囈,你會認為他心懷鬼胎,不可理喻。可當我們真正凝視“財務自由”時,會發現可能會墮入一個輪迴的“怪圈”:你得到的越多,“自由”反而越來越遠離你;你追得越緊,“自由“卻總是跟你保持同等的距離。我們當然不會放棄,但如果要選擇,其實可以放手,讓”財務自由“自然地,”不帶一片雲彩“地悄悄靠近你。

如果內心寬裕,財務自由只是副產品

發現一個興趣

從小到大,我們往往跟隨社會潮流,周圍眼光不斷調整自己,把自己不斷切削,伸縮,最終變成一塊方磚,砌在社會的牆上,毫無違和感。當然,由於努力,有時候會搏得幾下掌聲,幾朵鮮花,但在這些背後,總會有一個聲音問自己,我是這樣的人嗎?我會過得開心嗎?你最終會發現,自己的靈魂不能切削,不能伸縮,他一直就在那裡,等待著你的回答。閒暇之餘,不妨跟他對話,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而當你真正開始重視自己的原初趣味,把他充分釋放出來,會體會到自己內心湧動的力量。這種原始的力量,可以為你遮風擋雨,逢山開路,最終,你不再怯懦,不再畏懼,不再動搖,充滿勇氣,無比堅定地走向自由之路。那時候,即使作為一塊方磚,也會散發出奪目的光芒。

如果內心寬裕,財務自由只是副產品

培養一個習慣

孔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也”。有時候,你也會察覺到自己不夠完美,也想變得更加強大。可總是因為種種緣由和藉口,放棄了一個個改變自己的閃念。其實那不叫“放手”,那只是“放鬆”。強大如王陽明,也會感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但如果你能真正凝視自己,而不是逃避或縱容,你會發現沒什麼大不了。當你要養成某個習慣時,不妨認真凝視自己的“心中賊”,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聖,有何神通,真正瞭解他,學會跟他共處和對話,才發現並不衝突。當你一有念頭去做時,就去做了,沒有誰能夠阻攔。

如果內心寬裕,財務自由只是副產品

愛上一次自己

我們往往對整個世界,這個社會,周邊的人群或事物,充滿了美好的想象和善意的期待。而忙忙碌碌之餘,才發現最欠缺的是與自己本身的對話。在碰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常常懊惱於自己的不完美。在跟別人有意無意的攀比中,不斷迷失自己,陷入自我的漩渦。這樣下去,只能在虛榮和偽裝中跟外界周旋,最終發現自己才是羈絆本身,自己變得傷痕累累,卻一無所獲。其實,完全可以嘗試接納自己,甚至愛上不完美的自己,從這裡出發,才會更有勇氣向更好的自己起航。如果自己不能愛惜自己,珍視自己,何談讓這個世界,茫茫路人愛惜你,珍重你?

如果內心寬裕,財務自由只是副產品

當我們在人生路上向前奔跑時,不要忘記出發時的風景。也許發現一個興趣,培養一個習慣,愛上一次自己,就能找到那個充滿童真,雀躍而行的自己。那時候,也許你不再侷促,不再猶豫,不再迷失,可以清晰地看見自己嚮往的道路。如果做到內心寬裕,也許財務自由只是個無心插柳之作,只是個副產品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