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為什麼不在東北建國,為何非要入關爭奪中原?

一德格天1


征服是人的本性。能力弱者征服範圍小,能力強者征服範圍大。如果一個人有無限的能力,他會無限征服下去,直至征服全世界。滿清有能力問鼎中原,所以他必然要爭奪。



努爾哈赤是建州女真人,自認有謀略有勇氣,靠十三副鎧甲起兵打天下,先統一了女真各部,繼而征服了朝鮮,穩定了蒙古部落,緊接著入關爭奪中原。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和康熙的努力,大清朝基本上把曾經歸屬過中國的地盤全部收回,奠定了大清版圖。



到這時,大清征服的步伐戛然而止,是征服能力用盡了嗎?

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本來歸大明朝管轄。努爾哈赤家族世世代代負責保衛大明邊關安全。努爾哈赤本人喜歡小說《三國演義》,深受大一統思想影響,中國的概念在他腦子裡根深蒂固。愛新覺羅家族的人都是大明朝的子民。皇帝輪流做,是大明子民都可以當皇帝,愛新覺羅當皇帝當然也沒問題。多爾袞征戰蒙古部落得到了傳國玉璽,呈給皇太極,更堅定了大清將取代大明的信心。皇太極因此改國號為大清,自己由汗王改稱皇帝。皇帝是中原王朝最高統治者稱號。



大明王朝的衰落,給正在崛起的大清帶來了機會。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多爾袞乘機率清兵入關,把問鼎中原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大清定都北京,以少數滿族人統治多數漢族人,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他們必須接受漢文化。康熙深受漢文化影響,用漢文化傳統來治國,曾經是中國的收回來,歸中央政府管理,之前不是中國的,繼續實行附屬國制。

大清取代大明是朝代更替,大清在東北建國,定都瀋陽,之後爭奪中原是歷史的必然,能否成功是能力問題。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雍正的一句話即可直接概明:“朕是異族之君,而非異國之君”!

好了,廢話少說,下面學生就用最簡介的語言,用最全面的分析,對此總結了以下7條,還望多多指點!

①建州女真三衛(建州衛、建州左、右衛)本來就是明朝的轄區,不過都是本地人代為管轄,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就曾是建州左督衛,可以說本來就是明朝的一部分,只不過實在控制沒有那麼明顯。


②努爾哈赤自幼喜愛研讀漢學文化,對小說《三國演義》甚為了解,大一統的思想早在努爾哈赤心中根深固蒂。③明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割據盤地,都在等待時機給予明朝致命一擊,而後金早就覬覦中原的富饒,自然也想分一杯羹。④後金經過努爾哈赤的經驗到皇太極時期已經擁有足夠的實力逐鹿中原,1644年之前後金到清就曾5次入關,燒殺搶掠,連克幾十城,明軍望風而逃,所以清軍入關已不是第一次,而1644年的入關是最為重要的一次。
⑤當時後金到清初,經過努爾哈赤的發展已經實力不可小覷,皇太極繼位後在內部進行了封建化,生產力得到提高,又比努爾哈赤更重視火器的發展,軍隊大規模裝備火器,並且徹底征服了蒙古諸部沒有了後顧之憂更得到了蒙古騎兵的幫助,皇太極又建立了二十四旗(滿、漢、蒙),滿八旗負責衝鋒陷陣,漢八旗提供火力壓制,前方攻陷或者是不敵迅速支援,蒙八旗負責探路,迂迴,支援,這樣的作戰體系使清軍的戰鬥力大大提升,已經具備了問鼎中原的實力。⑥明憲宗成化年間,明軍對建州實現大規模屠殺,明憲宗基本等於下了種族屠殺令,也就是成化犁庭事情,表示建州像是被犁耕過一樣,殺了女真的幾個首領,後來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又被當時的遼東總兵李成梁誤殺,後來努爾哈赤做大後就此事質問明廷,明廷也只是賞了努爾哈赤爵位和金銀沒有給努爾哈赤一個說法,導致本來明初親同兄弟的明朝和女真成為了世仇,仇恨的種子也在驅使著努爾哈赤將明朝報仇雪恨,取而代之的決心,其中努爾哈赤造反時頒佈的對明朝的“七大恨”主要就是說的這些事件。
⑦清朝入關中原看似偶然實則是歷史的必然,但如果沒有李自成逼迫吳三桂獻關,時間定會延遲,但歷史還是如此。機遇來了,天賜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可以用更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凡事有點腦子的人都會抓住這個機會!


如有誤筆,煩請斧正!


濟州府一戶侯


你為什麼要離開小鎮去大城市?中國人為什麼愛去北上廣深?為什麼很多人要移民歐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啊,這就是滿清入關的原因。

東北,位於山海關之外,是莽莽林海雪原,天氣異常寒冷,不適合大規模農耕,無法支持眾多人口的繁衍生息。從歷史上看,除遼寧南部有農業社會存在,在東北其他地區生活著的都是漁獵畜牧民族,這一生活方式決定了其財富的產出和積累都是極其有限的,難以支持高層次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以此為基礎建設國家,未來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必定受到極大限制——在這裡先後出現的政權都不長壽。這與遊牧帝國不能靠遊牧是一個道理。甚至直到今天的工業化時代,受制於氣候,東北地區的人口和經濟情況也不盡如人意。

而關內,是發達成熟的農業社會,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特別是南方,農業手工業高度發展。不僅如此,關內還擁有先進的文化,燦爛的精神文明。所以,與關內相比,關外簡直就是一個野蠻外化之地,大約與今日大上海和西部窮鄉僻壤的差距一樣。所以,不征服中原和南方,就不可能建設一個真正強大、有影響力的國家。

另外,在古代,中國之於周邊的民族而言,那就是燈塔,就是高山仰止,能夠入住中原,才算是個人奮鬥的巔峰,才是人生最大的榮耀。所以,歷朝歷代,周邊少數民族有抱負者無不以此為志向,並且在成功之後立即將自己納入到中國歷史沿革的序列當中,認中國人當祖宗。滿族一直與中原有接觸,起先還是大明的臣民,相比其他民族對中原社會更瞭解,所以,當努爾哈赤起兵統一滿洲各部並宣佈獨立之後,他豈能不將入住中原作為自己人生奮鬥的目標?

所以,無論是從國家的長治久安考慮,還是為了個人的野心、民族的榮耀,對於滿族統治者來說,離開東北,進入關內,征服全中國都必須的,是無需選擇的選擇。


進擊的女武神


原因就是在明朝末期,出現了【小冰期】

很多人只聽說過地球的冰河世紀!實際上,每隔300-500年就會出現一次氣候波動,稱為小冰期!這也是古代戰爭和朝代更替的導火索!

在小冰期發生的時候,寒流和暴雪會導致長江流域結冰,黃河凍透被迫向南改道,甚至廣西都能凍死人,蒙古凍死牛羊更是無數!

而高緯度的東北地區,達到零下四五十度。

看一下歷史,有記載的四次小冰期,最近的一次發生在1500年-1900年左右。其中1600年-1700年最嚴重,南方凍死人!這段時間,金人從吉林東部南遷到瀋陽,然後統一中國,在北京建立清朝!

另外有記載的小冰期,就是南北朝時期,拓跋家,宇文家為代表,建立了各種北方鮮卑民族政權!

據說遼金時期,殷商西周時期,也都是短暫的小冰期時代!都有少量文獻提到過。比如西周時期漢江流域,冰封了河道!

但是,明朝末期~清朝康熙年間,由於發生的時間較近,很多冰凍災害是有詳細記載的!

比如:

明代宗時期(1453年)山東,江蘇,浙江,廣西下了一個月的雪!太湖斷航死傷萬計,浙江安吉凍死百餘人!山東德州人畜凍死!

明武宗時期(1513年)華東地區江哥冰凍,鳥獸凍死!洞庭湖鄱陽湖成了溜冰場!太湖冰凍,可行人10余天!

順治十年(1653年)全國雪災,凍死人無數,湖南永州連降雪40余天。

康熙九年(1670年)華北,華東,華中連下大雪近60天,全國各地的縣誌都有記載這次災害!湖北大冶凍死餓死甚多。江蘇盱眙民眾多死鳥獸餓的掠奪村莊。屋內也凍死人。

而且康熙年間的夏天,北方夏天出奇的乾熱,南方冬天則冷的透骨!


家東北味道


歷史總是存在很多巧合與意外,很多後來專家說滿清一開始就是做了推翻明王朝的準備的,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明清第一次大規模交戰是薩爾滸之戰,明軍由於分兵多路,結果被後金各個擊破,造成明軍薩爾虎慘敗。清朝取得了那次戰役的勝利,剿滅和擊敗了十多萬明軍,但是戰後後金並沒有繼續擴大打擊,而是積極求和。從崇禎殉國前後金就沒有放棄和明朝和談的打算。

看上去很詫異是吧,在軍事上取得節節勝利的後金總是急於和總是戰敗的明朝達成和解。甚至不惜以戰促和,為了能夠和明朝和解後金使用了各種辦法。甚至讓蒙古王公貴族以及朝鮮出面斡旋,但是由於明朝廷主戰呼聲太高,明朝和後金的和解始終是沒有達成。我覺得這個真的是對於明朝來說很大的一個遺憾,假如當時明清能夠罷兵,那就能夠為大明贏得一個喘息的機會,明朝之所以滅亡是亡於兩線作戰,假如只是農民軍或者只是後金,我想根本無法滅亡明朝。所以明朝只要和大順和後金任何一方取得和解都能為自己贏得一個緩衝的時間,以明朝的國力和人力只要加以時日,必定能恢復一定的元氣,到時候天下大勢還未可知。

後金之所以在入關前積極求和也是他們對於自己的不自信,後金覺得自己滿族人口只有三十萬,八旗兵不過十萬,以如此實力怎能撼動一個諾大的明朝,所以縱觀清朝入關前的軍師舉動,在遼東後金雖然佔了不少地方,但是他們多次入關作戰,他們在取得一定戰略勝利後馬上就撤軍,並沒有佔領關內任何一座城池。從他們的舉動來看他們當時就像是打秋風,無非是來撈點外快,好像並沒有進取中原的打算。從更深層次來說後金入關也是以戰促和,後金當年從蒙古入關,一路殺向北京,對於通往北京的城池他們並不像傳統戰法那樣一個個拔掉,他們當時是能繞過去的就繞,繞不過去就打,他們完全是想用最快的速度到達北京。

這並不是進取中原的打法,假如他們想要推翻明朝,他們就應該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他們之所以閃電式襲擊北京,並不是打算拿下北京,他們的戰略目的就是給崇禎來個恐嚇,以期簽訂城下之盟,進而實現和平。

因為這種閃電戰發對於後金是很不利的,以數萬兵力長途奔襲大明腹地,一旦明軍勤王軍隊集結過來切斷退路,這些後金軍隊將成為甕中之鱉,所以後金為了求和真的是不擇手段。

歷史的發展總是不能盡如人意,也正是因為明朝當年的死不講和段送了自己,到了南明時期風水輪流轉,南明主動祈和但是這時候的滿清已經不屑一顧了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首先,滿清在崇禎上吊也就是明朝滅亡以前已經在東北建立的政權。這個時候已經經歷了三個皇帝。努爾哈赤時期建立的政權叫金,皇太極時期改為清。所以說不在東北建國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在東北建立政權和入關爭奪中原本身並不矛盾。

其次,為什麼要入關爭奪?人都是有野心的。政治家尤其如此。努爾哈赤時期,其實就已經有了聚集力量取而代之的思想,但是當時的實力還不強,所以努爾哈赤主要做的是統一東北女真各部的工作。到了皇太極時期,有兩個世界可以看出他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入主中原的野心。一個是更改國號。中國古代有所謂的五德終始說,每個王朝都有自己對應的五行因素。明代屬火,專門克金。所以皇太極將國號改為清,有以水滅火之一。這就體現了取而代之的思想。另外一個是曾經親自率兵攻到北京城外。關於此事,不同史料當中有不同的記載。有些史料記載,皇太極在行軍之機藉機考察了一番之後,主動撤退。另外一些史料記載,皇太極當時曾經有意直接打下北京城,但是因為實力不濟,加上在戰場上受傷,所以主動撤回。但無論怎樣,這是將野心付諸於實踐的第1次大規模行動。

再次,滿清入關之所以成功也有機緣巧合。李自成雖然造反厲害,但是沒有政治能力。所以他在逼死了崇禎之後卻沒有能夠迅速的穩定中原地區的形勢。滿清在這個時候意識到了當時中國北方地區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矛盾並充分加以利用,此後順利的入京。

最後,還應當指出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滿清政權的漢化不是在入關以後才發生的,在努爾哈赤時代就已經開始,但是相對來說還不明顯,因為努爾哈赤本人是一個女真沙文主義者。不過到了他兒子皇太極時代,就開始有意識的消除不分民族歧視政策,並大規模的重用漢人。其中有一件事情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傳國玉璽的失而復得。據說當年元順帝北逃的時候,將傳國玉璽帶到了蒙古。多爾袞出征攻打蒙古的時候,得到了傳國玉璽並帶回交給了皇太極。乾隆則認為這件事情本質上就是一個政治表演。傳國玉璽早已遺失不知所蹤多爾袞帶回的傳國玉璽不過是一個後世的仿品。之所以要做這個局,本質上就是為了體現皇太極受命於天,增加滿清政權統治全中國的合法性。但反過來看,傳國玉璽是是具有濃厚漢文化色彩象徵的事物。滿清不僅接受,而且將其作為自身政權合法性的依據就說明其在本質上已經接受了中國的漢民族的皇帝制度,這正是漢化的表現。而接受漢化也就使得他的正統性在文化上有了保障。而入主中原又是正統政權必備的特徵。


zyb38537240


滿清(早期叫後金)原本就是大明王朝的土司官員,受命管理著大明建州衛,努爾哈赤的祖父個父親都是大明王朝的官員。努爾哈赤本人也是,大明王朝冊封龍虎將軍正二品的建州都督。為此,努爾哈赤還曾經專程到北京磕頭謝恩。在有機會入主中原的情況下,又有誰不願進取中原大地?當時生產力及其落後,東北三省的礦藏和農業生產效率太低了。哪裡有中原大地的花花江山吸引人?


愛看愛思考


你這不是廢話嗎?滿清原本就是明朝轄區,起兵造反很奇怪嗎?只不過他們是少數民族罷了,李自成不照樣起兵造反?


東亞第一噴王


努爾哈赤的後金,皇太極即位後就建國為“大清”,松錦之戰後,明勢力就完全退出了關外,滿洲人的清帝國,實則上已經獨立,即長城以北為大清帝國,長城以南為大明帝國,,,溥儀在被漢人趕出紫禁城後,滿人回滿地,官方稱法為:大清帝國在十九世紀中葉在西方列強和太平天國漢人政權的雙重打擊下,終致崩潰,王朝謝幕,殘餘勢力退回到長城以北,在日本的輔助下,於1932年,試圖重新建立皇太極時代之版圖:滿洲國……


wenssu


通古斯滿人從朝鮮進入中國,落籍明朝,僅僅是一個建州部落而己,中國內亂,給了滿人賴哈蟆吃天鵝肉的大好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