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英雄第八十篇·长沙王所属·镇守南境·陆梁侯·须毋

陆梁,按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所说:

谓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陆梁。《史记三家注》

简单的说,在秦汉之际,陆梁作为地名时,便是泛指整个南方百越所生活地区。故而,遂有始皇帝发兵五十万南征陆梁: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史记·秦始皇本纪》

如上,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庭发动各类流犯及违纪犯法之人,向南攻取陆梁之地。而后,秦庭相继在原陆梁之地上建立起了桂林、象郡、以及南海三郡。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秦时陆梁之地已然尽归秦国所有。但可惜的是,人有悲欢离合,国家也是如此,随着秦二世元年的大乱开始,秦国便无法再控制遥远的陆梁之地了。

秦南海尉任嚣在临死前,一方面任命龙川县令赵佗为新任南海尉,代其领导陆梁三郡;另一方面,任嚣则嘱咐赵佗不可参与中原之事,只需要隔绝关隘,坐观中原之变。

自此,陆梁三郡便在新任南海尉赵佗的领导下,彻底封闭关隘,一心谋求自保。而后,到秦灭之后,听闻消息的赵佗,便以秦国宗亲的身份(赵佗其人,疑似是与秦始皇为同宗之人,也就是赢姓赵氏,此处暂作秦国宗亲的假设)吞并桂林与象郡,并登基称王,号南越武王。

而后随着楚汉战争的结束,刘邦登基称帝,到此,南越要想再孤立自守,也是不可能了。然而于当时初生的汉帝国而言,事实上也还无心搭理这个偏于一隅的南越小国,毕竟,国家百废待兴,并且当时北方的局势还要更加严峻。所以才有了下述这段显示出刘邦诸多无奈的记录: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史记·南越列传》

其后,当刘邦逐渐处理完中原事务后,时间便已经到了汉高帝十一年了。直到此时,年老的刘邦才逐渐将自己的视角转到了南方,转到了那个由故秦之人建立的南越小国: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史记·南越列传》

可惜了,虽然刘邦很想一举拿下这个南越小国,但因为当时北方陈豨之乱尚未结束,且淮南英布更是蠢蠢欲动。所以,迫于无奈之下,刘邦只得派遣陆贾前去安抚赵佗,以汉帝国名义封赐赵佗为南越王,并划定南越与长沙国的国界。刘邦当时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尽量安抚南越,勿要让其与淮南国相互勾结。

当然事实上我们也知道,至少在英布反汉的那一段时间里,南越并无犯界之举。然,赵佗真的就是这么听话吗?陆贾一去,便能彻底安抚赵佗吗?

显然,高帝刘邦做事从来都是留一手的,所以他派遣陆贾为使者进行安抚其实就只是表面功夫罢了。因为对于这些枭雄的手段,刘邦再清楚不过了,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对其产生实际意义上的威慑力,那么就算说再多的好话,也只能是激起这些枭雄们更大的野心。

所以,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刘邦便已经开始着手处理南越国的问题了。正如史书中的这条记载:

诏以为列侯,自置吏,受令长沙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帝国下令,于长沙国和南越国交界处设陆梁侯国,其侯国不受汉庭管理,可自行设置官吏,并听长沙王号令。

那么,这个陆梁侯国的国主是谁呢?

九年三月丙辰,侯须毋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九年三月丙辰日,汉庭封赐须毋为陆梁侯。

陆梁之意,再明白不过了,而刘邦于汉高帝九年专门在长沙国设立陆梁侯国,自然也是直指南越。

说白了,刘邦此番用意就是为了向南越赵佗表达一个态度,虽然汉庭此时确实不适合与南越开战,但是,如若南越胆敢犯境一步,汉帝国就是当年的秦帝国,就算不惜两线作战,也要发重兵踏平陆梁三郡。

而汉高帝十一年刘邦再派陆贾前去,无疑还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对南越保持压制,只要南越能乖乖的,汉军就不动你,可若是你敢放肆,就第一个灭了你。

自然,到时候第一个攻入南越的军队,便是陆梁侯国的军队。所以,这或许才是赵佗为何眼见刘邦在称帝之后进行各种战争,却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原因所在吧。

而至于那个陆梁侯国的国主须毋,目前史书中也已经没有更多有关他的记载了。但,若按照他的职责和使命来看,应该是为刘邦信任的人,当然或许就是越族之人也说不定,毕竟当年刘邦还封赐了几个越族的王,而且其麾下本身就有不少越将存在,所以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另外,或许也是南方气候的原因吧,镇守南方的这些统帅们,死去的一般都非常早。如长沙王吴芮在汉六年便去世了。而在汉九年封赐为侯的须毋,则是在封侯后的第四年便去世了:

十二年,共侯桑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十一年,须毋病逝。陆梁侯国由其子须桑继承。

而随着须毋的去世,汉庭南境在高帝时期所建立的专门威慑南越的军事体系也开始逐渐瓦解。

其后,到高后执政时期,赵佗居然敢于自称武帝,并攻击长沙国县邑。虽然此次南越犯境的军队很快便为汉军击退,且赵佗也就此去掉了帝号,但是从这里我们至少能够看得出,当时汉庭在南境对于南越的压制确实不如高帝时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