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為何就敢輕信其言去偷襲烏巢

許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為何就敢輕信其言去偷襲烏巢

官渡大戰中,操自選馬步軍士五千,準備往烏巢劫糧。張遼曰:“袁紹屯糧之所,安得無備?丞相未可輕往,恐許攸有詐。”但一向從諫如流的曹操分外固執,力排眾議親自領軍出征。

許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為何就敢輕信其言去偷襲烏巢

要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必須死守許都

曹操的周邊環境比袁紹更加險惡,即便在數年後曹操獨霸中原的時候,張松還在調侃:“南有孫權,北有張魯,西有劉備,至少者亦帶甲十餘萬,豈得為太平耶?”更何況官渡之戰時,劉表、馬騰、韓遂等諸侯都還在世。

曹操佔據許都、控制天子,在眾諸侯及天下士族眼中仍是一介輔臣。雖有“衣帶詔”在前,畢竟不是明發詔書,難辨真假。加上曹軍主力二三十萬,參加官渡之戰的不足半數,多數部隊仍在各地戍守,眾諸侯沒有藉口、也沒有機會發難。

一旦曹操失去許都,攜天子逃亡,就是挾持天子外逃,下場必定如董卓一般,遭到天下聲討、部屬反叛。不攜天子逃亡,就會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讓給袁紹,再無戰勝機會。

許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為何就敢輕信其言去偷襲烏巢

要成功守住許都,只有偷襲烏巢這唯一勝機

偷襲烏巢之前,曹軍已經退守許都的最後門戶——官渡。由於連續作戰,又堅守官渡月餘,部隊非常疲憊,糧草也即將耗盡。更為嚴重的是,隨著形勢的不斷惡化,許都及軍隊內部暗流湧動,許多人與袁紹暗通款曲。

而袁紹的兵力是曹軍數倍,已經渡過了黃河防線,只要拿下官渡,就可以佔領許都,迎接天子。後勤補給方面,雖然從冀州補給的糧草車隊被曹軍偷襲燒掉,但是在烏巢囤積的大批糧草,足夠支撐其對耗到最後。

因此,不把烏巢的存糧一把火燒掉,曹操沒有任何機會取得最後勝利,正如曹操偷襲烏巢臨行前所言:今吾軍糧不給,難以久持;若不用許攸之計,是坐而待困也。劫糧之舉,計在必行。

許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為何就敢輕信其言去偷襲烏巢

對許攸叛逃早有預料,成竹在胸

曹操的智囊團首領荀彧早就對袁紹的智囊團進行了深刻分析,並給出了非常中肯的評語和判斷: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知,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

同時,曹操與許攸是舊識,對其貪財的性格非常瞭解,貪財的人往往怕死,不可能親身犯險行反間計。因此,面對張遼等人關於許攸有詐的質疑時,胸有成竹的答道:“彼若有詐,安肯留我寨中?”

許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為何就敢輕信其言去偷襲烏巢

曹操具有身先士卒,獨闖龍潭的英雄氣概

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時,董卓火焚洛陽西逃,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盟主袁紹也稱“諸兵疲睏,進恐無益。”只有曹操高呼:“董賊西去,正可乘勢追襲。” 隨後,自領孤軍萬餘,就敢星夜去追趕董卓的二十萬西州大軍,險些命喪滎陽。

與呂布濮陽大戰時,城中富戶田氏詐降,曹操一心求勝而中計。當夜,撥夏侯惇引軍在左,曹洪引軍在右,自己引夏侯淵、李典、樂進、典韋四將,率兵入城。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誰肯向前!”遂當先領兵直入。

許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為何就敢輕信其言去偷襲烏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