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读一些古诗词会不押韵,有没有可能是作者作诗用的是自己母语方言呢?

王政


《自由体诗》

——(论,古人之韵)

古人皆通诗之灵,押不押韵看境情。

如果韵破其中妙,弃韵保它别样音。

——)古人写诗,任性而揮,与神共舞,不押其韵,其诗仍妙不可言。后世腐愚,强论诗韵,岂不荒唐乎。举一诗例,让人赏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此诗通篇不押韵,仍然妙极。



如若天风


在古代,人们写诗,一般是要严格依据韵律来做的。所谓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古诗词是否押韵,也要分时代,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高,古体诗的押韵要求就比较低。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6部平水韵】。

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不尽然。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的第一首。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首诗中,需要押韵的三个字分别为何、多、罗。但仔细辨析的话,和(he)多(多)罗(luo)是不押韵的。可是,如果你知道陈易先生是四川人,而四川话中,“e”“uo”“o”三个的发音,是没有严格区分的。由于使用音频不方便,我就就不不用四川话朗读了,只用拼音代替:

断头今日意如何(ho)?

创业艰难百战多(do)。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lo)。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用方言来写诗。其实,按照十八韵来说,这里押的是“二波,韵母 o、uo。”,如果按照十三辙,就是“梭波辙:韵母包括:e、o、uo”。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三水三心


在音韵学上,将汉语的古音分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

上古音是指隋朝以前的古音。此时期的诗,基本上都是配乐演唱的,所以称为诗歌。而这些歌曲又多源自民间,如诗经中的国风,便是十五国的民歌,楚辞源于越调。所以有理由认为当时的作者是依自己的方言本语创作的。



中古音以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的《切韵》为标志,涵盖唐宋时期,我们现在读到的唐诗宋词大都是依中古音体系。那唐诗的作者是否依自己的方言创作呢?那还得从《切韵》的定音方式说起。

《切韵》是由陆法言、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当时的著名学者集体编写的。陆法言在《切韵序》中说: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

这里说的萧该是兰陵人,魏彦渊也是山东人,而陆法言是河北人。而《切韵》的定音方式则是由来自南北各地的众人集体讨论决定的。所以其实际是折衷了南北方言的结果,是一套拟音体系。所谓拟音,就是并非根据某一地方口音或官话而定音。如这样,根本不需讨论,直接记录就好了。而正因为其能适应各地口音,《切韵》在唐初时被定为官韵,而后来的《唐韵》、《广韵》都是以《切韵》为基础进行增补重编,属同一个音系。



所以,唐宋诗人写诗依的既不是方言,也不是雅语,依的是《切韵》音系。

近代音是指由宋末至近代的语音,这阶段的汉语语音,因受外族语言的影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诗词创作,依的仍是《切韵》音系,但已有所简化,如用韵从《切韵》的193韵减至《平水韵》的106韵,“四声”也简化为平仄两声,此一简化虽然缺点很多,但尚可满足诗词的创作、朗读的需要,所以一直延用。

今日的普通话与中古音相比,不论在汉字的调值上,还是发音口型而至发音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入声字和闭口音字的消失。这使我们用普通话朗读唐宋诗词时,有一些汉字已显得不押韵。

深层的原因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中断了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也没有依《切韵》音系,发展出新的拟音系统。更使当代音韵学的研究人才出现断层,而一些学者在自身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干脆将《切韵》音系推倒,重编“新韵”,使用韵情况变得复杂混乱。

而我则坚持个人的观点,应该在诗词创作、朗读的层面,以《切韵》音系为基础,为一些已变得不押韵的汉字重新拟音。在实践中,已有切实可行的先例,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汉语标准读音是[xié],但诗词朗诵中读作[xiá],这便是一种拟音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那为什么不将那一百几十个变得不合韵的汉字重新拟音呢?既能传承传统文化,适应唐宋诗词的朗读,也解决了诗词创作者的困感,更不会出现新、旧韵的混乱。至于在律上的困惑,其实自将“四声”简化为“平仄”起,就仅剩“节奏”的作用了,所以也不用太顾虑。这总比重编新韵好得多。



当然,这也只是一己之念,大家也不妨说说自己的看法。


诗词书院


首先要说的是使用母语方言是可能的,这种情况在现代写作中也是存在的。简单的例子就是粤语歌曲和闽南歌曲。但是自秦始皇开始,就规定了“书同文”,也就是说大家通常写作使用一个共用的标准,按照自己的母语方言应该是少数。

其次,古代诗词中有些字的读音跟现代有一些差别。下面举两个例子,例子都是中学课本里的,大家应该也很熟悉。

例子1.孟浩然的《过古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里面的“斜”字,当年老师在教书的时候告诉我们读“xia”二声,这样整首诗都是押韵的,而并不读“xie”二声,这样就不押韵了。

例子2.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房”字读“pang”二声,而不读“fang”二声,虽韵律一样,但在此引出是想说明读音存在区别。


最后,本人才疏学浅,这些都来自中学的教育,若有差错,欢迎指出,共同讨论,感激不已。


睡前读首诗


古代没有统一语言,各民族都使用自己的方言,因此平仄押韵都是根据自己语言习惯。到秦统一文字实际上仅在中原一带进行,但语言说话仍然是南腔北调各自为战,直到满清入关灭掉大明王朝,统治者为更好的奴役汉族等才开始了一系列的统一,比如服饰长袍马挂拖着一条长辫子,而语言京片子逐渐形成大势所趋,但仍然未形成官方定义,直到新文化革命和建国后才正式定义了官方语言为普通话,而古韵只有平仄,而拼音则为四声,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但古诗词的呤诵方式实质上已名存实亡,何况古时无录音设备,谁也无法找到古先人呤诵的真正原声,更无法进行古今对比,因此普通话吟诵古诗文只是根据读者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来进行,并无标准参照,至于韵味不去复古又何必计较?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吟诗作对上肯定各有不同,语音、语气、表达方式甚至地域内对汉文化的理解已是各有千秋,就拿四川来说,川南川北相同汉字但发音都不同,仅就一个“吃”字在西南地区就平仄各不相同,所以在古代诗歌的吟诵肯定是五花八门的,谁要说该这样该那样读都是装逼,当然用普通话来吟诵不失为现在的标准,至少我们能从似是而非的读法中找到一个可以理解模式。


zjfaaa


古代人们写诗歌是必须要押韵的。之所以有些诗歌现在读来不押韵了。是因为这个字古今的读音发生了变化。

举个例子,唐代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首诗现在读来就完全不押韵。但是儿这个字在古音里读ni(二声),有个姓倪,《说文解字》里记录,从人,儿声。就是说人是形旁,这个字是人的意思,身旁是儿。韵部是齐部。也可以说明儿字在古代发ni这个音。如果用倪这个音再来读这首诗,就押韵了。

还有一个字‘’台‘’现在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念TAI,以Tai做声旁的字有不少,如:怠,抬,苔等等。但是还有怡,冶,饴等从夷(二声)。还有始,笞等从师声的。都说明台这个字在古代有多种发音,而且意义不同。

所以古诗词的韵脚都是应该用古音来读才押韵。用现代音韵去读,有些诗就不怎么押韵了。


随便123840952


压不压韵是作者自己本身想表达的意思,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们只能揣摩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言语是无法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无论何时言语是最苍白的,无力的。只有经历了磨难才会体会到其中的寓意。

人遇百事显忧愁

言语无法表清楚

守得云开见月明

情到深处自然浓


道小鸭


如你所说言,那是不是可以确定那些古代的诗人都是南方人?因为很多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的古诗,方言却押韵。如: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普通话(间)jian 压不了,但粤语、闽南语能压。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深、心、金、簪 粤语闽南语都压,普通话不能压。

大家都知道李白甘肃人,妥妥的北方,杜甫河南人,虽算不上北方,但现在的河南话跟粤语、闽南语貌似相差十万八千里。缘何唐代的诗人写的诗普通话压不了韵,但南蛮的粤语、闽南语却能压?这足以说明,当时诗人所操语言与南蛮粤语、闽南语更接近,跟当今普通话更疏远。


用户6876658182818


古诗词一般都是押韵的,其中近体诗(律诗和绝句)、词等诗体对韵律的要求尤为严格。您这个问题其实不是诗歌创作的问题,而是古今语音演变的问题。一种语言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这几个部分,都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演变。其中语音的变化是比较大的,从古至今,语音至少可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语音的演变中,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变化。押韵问题,主要涉及韵母的变化。一些南方方言保留了古音,用粤语,闽南话,客家话来读古诗,可能更加押韵。


芹草草


这问题问的感觉很幼稚,普通话不押韵就是不押韵,也不想想为什么?普通话的结构是什么?以北京方言为标准音!那北京方言又是怎么回事?怎么来的?是因为清朝的那些卖国的贵族!所以,绝不是千年前人家诗歌的问题,就是普通话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