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黑夜裡的花火


中日甲午之戰可以說是中日之間東亞地區領導權的戰爭。甲午之戰爆發時,雖然清朝已經開始沒落,但無論是國家經濟實力,還是軍隊實力都是當時東亞最強的。日本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小民寡,資源匱乏,為了發展就必須對外擴張,而東亞地區僅有3個國家中,日,朝,所以爭奪朝鮮進而進攻清朝成為日本的必然之路。



如果說當時的清朝堅持抵抗不投降,其結果會與現在所看到的結果有很大出入。首先,假設清朝不投降堅決抵抗,在北洋艦隊戰敗,無法防禦遼東地區海岸線的情況下,日軍會選擇開展登陸作戰,並通過海港進行補給,而清朝在遼東地區和直隸地區的兵力已經全面敗退,只能從全國各地調兵,前期會出現整個遼東淪陷的情況。後期隨著清朝軍隊的陸續增加(前提是所調之兵敢打仗),會收復部分失地,雙方在遼南營口,大連一帶進行對質。據史料記載,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和清軍所使用的武器先進程度差不多,但日軍火炮數量不如清軍。如果日軍不能佔領遼東實現從陸路後側進攻威海,劉公島等北洋水師軍港,日軍想從正面佔領可能性很小,當時在威海等軍港有些最完善的炮臺防禦體系,僅裝備有最新式的克虜伯自動迴旋炮就達數百門。


決定戰爭的勝負有很多因素,其中國家綜合實力,人口力量,國土面積等。由於在甲午戰爭前日本經濟剛剛起步,無法支撐一場長時間戰爭,因此受國家實力和人口等限制,日軍最後會選擇與清朝簽訂停戰協議,由於沒有出現日本獨佔東北的可能,也就不會出現後來的英法俄三國干涉還遼,也不會出現割讓臺灣情況,但被佔的遼西地區很可能成為日本殖民地,被日本榨取更多的賠款。

同時,這場戰爭進步加劇了清朝的經濟負擔,造成統治能力進一步下降。戰爭又能開發民智,提高了中國有學之士的對國家和世界的認知,從而加快清朝統治階級的崩塌。在現實的歷史中也是如此,正是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開始了資本主義革命運動,開始了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的革命,不到20年隨著武昌起義的槍聲,清朝走向滅亡。


懂知識的小胖子


不要以為賴著不讓步就能支撐下去,二戰時期中國可以屢次戰場失敗後仍堅持到底,那是因為中國只是盟軍陣營中的一員。中國戰場上的失敗影響不了大局,可甲午戰爭時期的情況,則完全不同。


清軍在朝鮮和東北打輸了卻堅持不投降的話,接下來會是“直隸平原決戰”,早在戰爭開始兩年前,日本陸軍就制定完成了“徵清大作戰構想”。準備的就是在天津登陸,在北京城下和清軍來一場決戰。


清軍雖然賬面上有98萬陸軍,但實際能有戰鬥力的也就十來萬了,其他的充其量不過算是治安隊而已,在朝鮮和東北這十幾萬部隊都已經受到重挫,如果日軍真的登陸天津,哪怕只來個五萬人,也不是北京城的舊八旗綠營能擋得住的。所以北京當然會丟。


一個封建王朝,連首都都丟了,那接下來哪怕是讓割讓漢地省份,都不是不可接受的。還是不投降?那日本會扶持一個傀儡政府出來,以當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恐怕也不會太反感,於是大一統的清朝壽終正寢。


至於說日本國力支撐不下去也是胡扯,沒錯,日本在1894年還比較窮,整場戰爭從1894年6月1日到1896年3月31日。支出預算為2.5億日元,主要靠向國內發行內債來完成。


可是不要忘記,當時列強們是樂於借款給戰爭勝利者的。當時英國曾提議向日本提供年利4%的2億日元貸款。日本的答覆是“若萬不得已,必須仰賴外債之時到來,我自會告知諸位”。


所以日本當然可以繼續打下去,一直打下北京為止,而後來的情勢,可不會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了。


閉家鎖的紅楓


戰爭是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更是雙方意志力的較量。

甲午中日戰爭,中日兩國的綜合國力暫且不評,但是以慈禧太后為代表清政府的抵抗意志簡直難以啟齒。



如果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採取不投降、不賠款、不割地的措施,其結果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日本會首先國力不支,國內矛盾激化,陷入內部鬥爭;

②各國列強會在雙方強行干涉,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淪為各國列強的代言人,長期戰爭就會損害到其他列強的利益;


③清政府被趕出北京,那時中國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戰火四起,日本也會陷入中國戰場無法脫身;

④清政府被其他傀儡政府取代,但是隻要清政府堅持抵抗、不妥協,還會擁有大量民心,中國的八年抗戰就會提前到來。

總的來說,在甲午中日戰爭上,中國比日本更能承受長期戰爭,本土作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全;日本當局如果不能及時結束或者抽離戰爭,就會再次陷入被戰爭拖垮的境地,所以日本被中國著急。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腐敗無能到極致,以慈禧為首的統治者僅僅想著維護自己那點所能保有的利益,置中國人民於不顧,所以說滿清政府在中國人心目中影響是很不好的。



安定郡潛夫


我認為日本敗,然後清政府也會元氣大傷,滿清政府會提前垮臺。

那個年代打仗拼的是國力和人口,那時候中國有4億人口,是日本的10倍。綜合國力,大清還是比日本要強。

當年伊藤博文在和李鴻章談判時,開口向李鴻章要求賠償白銀3億兩,割讓遼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島,開通通商口岸,李鴻章不肯,在回住所的途中被日本憤青打了一槍,下次談判時,伊藤博文自找臺階,主動提出減免一個億的賠償,但割地條款不變,李鴻章面對比自己小10多歲的伊藤博文低聲下氣,討價還價,希望賠償款減少2千萬兩,不割讓臺灣島,伊藤博文堅定的說不行,李鴻章說臺灣島早晚是貴國的,何必急於一時,伊藤博文說,餓極了。日本雖然經歷了民治維新,但可以看出當時的國力依然很弱,當時日本的士兵都是志願參軍,為國捐軀。


從我方來考慮,如果清政府堅持拒絕投降,不賠款,日本軍隊會從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旅順港登錄,北京肯定是免不了戰火的洗禮,但統治者的利益嚴重受損,可能會遷都,加上滿清一直認為東北是滿清的龍脈所在地。所以能花錢解決的事滿清政府就願意用錢來解決,真打起來,日本一定耗不住,一定會被拖死,甲午戰爭海軍是損失嚴重,但是陸軍方面有些正在積極的備戰。還可能日本登陸之後,虛放兩槍,然後找個臺階灰溜溜的開回去,英法等列強一定會出面干涉,畢竟損害到了他們的利益,日本政府當年的國力是不敢得罪英法等列強的。也可以參照日俄戰爭,俄國戰敗,也是拒絕割地賠償,小日本也沒能把俄毛子怎樣。


豫章太守x


1894年,甲午戰爭以清政府失敗而告終,清政府被迫與日本談判,伊藤博文獅子大開口,向李鴻章索要3億兩白銀,以及割讓遼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島,還有開放通商口岸,年邁的李鴻章義面對提出無理要求的伊藤博文,卻不敢嚴詞拒絕。


倘若當年李鴻章拒絕伊藤博文的要求,清政府整軍備戰,那麼日本是不是就不會得到賠款呢?

這個很難說,在甲午海戰之後,洋務運動置辦海軍已經損害殆盡,倘若日本要從海上登入,北洋水師是基本不可能抵擋住,日本最有可能從天津登入,也就是八國聯軍的那條路線,然後直奔北京而來。


清政府當時號稱98萬陸軍,其實基本大部分都是烏合之眾,能夠形成戰鬥力也就十幾萬,並且這十幾萬在朝鮮與東北都已經受到重創,所以說日本就算只有幾萬部隊,清政府都估計守不住北京。從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便可看透一切,八國聯軍加起來不過5萬人,打得慈禧太后落荒而逃。


麥地傳奇


真的撐不住,大清國沒錢了,這一點老中堂李鴻章比誰都明白,死撐著接下來就是‘’直隸大決戰‘’。

首先,來看軍隊。那時候大清國能戰的軍隊有誰?湘軍被解散了,即便保留一部分也是為了撐住門面,雖然戰力還有但武器不行了;淮軍,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但中堂大人不會讓他的嫡系軍隊去玩命的,畢竟那是人家在朝堂立足的本錢,至於為什麼?還記得逃跑將軍葉志超嗎?那傢伙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時候可以出生入死啊,在朝鮮怎麼著,跑得是真快。其一,是富貴了怕死了,這其二就是不想和日軍正面接觸,其三就是為了保留淮軍;至於甘軍那還在冷兵器時代呢,其他軍隊更是不入流,因為日軍在明治維新後就學習西方陸軍兵制(主要以德國為師),騎兵以法國為師,建立了從軍團到班排的作戰體系。

再看,政治制度毋庸置疑了,大清國肯定沒人家先進,這自不必提。

最後看,經濟。還是不行啊。日本人為了撐住門面發行國債,甚至向西方列強借款,西方列強覺得有利可圖當然借款了。大清國那時候有啥?一個太平天國,一個捻軍,一個西北迴亂,一個川陝白蓮教早已讓大清國國庫空虛,哪裡還有錢啊?

綜上,提前簽訂條約是明智的,最起碼可以換來喘息的機會,否則會被打死。另,簽訂馬關條約時,中堂大人被日本人打了一槍,少讓大清拿了一億兩白銀。


北疆刀客


你這種設定是不存在的!

滿清統治集團是以異族實名統治華夏主體,它們把中國大地當作他們的殖民統治區域,華夏民族及所屬土地財物均屬於他們自己的私有財物,他們的最高宗旨和要求,就是保證他們的皇權的永久存在。這些從18世紀跟俄國簽訂第1份國土協議,到19世紀鴉片戰爭開始的無數個喪權辱國的賣國協議,都真實而明確的體現了這種願景及宗旨。慈禧太后說過,結中華之物力與歡予外夷,寧與外夷不與家奴,,滿清集團是把治下的民眾當作奴才和奴隸看待的,他把中國大地的土地是當作殖民地看待的,這也從末代皇帝溥儀,抗戰時去主動去東北當日本的兒皇帝,而真實的表現出來了。

所以說滿清皇族統治集團,他們的統治理念及行為模式是一以貫之的,中華民族要站起來,要成為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優秀文明存在,必須堅決的唾棄滿遺蟎蟲在我們靈魂和身體內的遺存,割掉豬尾巴,才可復興和壯大5000年的華夏主體文明。


agan268


大炮上曬褲子

世界排名第八,亞洲排名第一的大清艦隊訪問日本,日本舉國上下頗為震驚,巨炮鐵艦從任何一個技術參數上都碾壓本國海軍船艦,可是細心的日本觀眾發現了一個問題,威武霸氣的戰艦主炮上竟然被士兵曬起了褲子,日本海軍將軍東平鄉八郎由此預測大清這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艦隊沒有前途。



明治維新稍晚於大清的洋務運動,日本受限於國內資源和國庫收入一直都是篩選西方精華部分進行學習和引進,李鴻章主持的洋務運動卻全面開花了大規模的鍊鋼廠和造船廠及軍工廠等悉數展開,亞洲成為歐美列強傾銷軍火的主力市場,學習西方技術以制衡西方是李鴻章核心宗旨,朝廷上下依然是老馬識途遵守祖制,因此洋務運動只是用洋槍洋炮為堂吉訶德造夢而已。日本的明治維新以英國的工業革命為技術藍本,以德國和法國及英吉利社會治理及軍事綜合模型為指南結合天皇制度國情創立了標本兼治的改革體系。

一天一頓飯天皇與滿漢全席老佛爺

兩國的維新變革都耗費甚巨,大清想出來方式是自力更生的發展實業,發展實業完善自己工業體系與列強貿易獲取關稅收入,大清關稅在英國人赫德管理下有條不紊,除了部分償還條約賠款外,剩下的可以用來充盈國庫,同時開放的十三行及口岸讓中斷二百餘年的海上貿易通道重新通航,大清商人們開始在洋務派實業報國號召下進行創業,其中大清狀元張騫等人以上海為中心的金融和實業體系成為傑出代表。與此相對,日本明治維新缺乏物質基礎和資源及市場,明治維新將天皇推向實權形成向心力,不過日本的武士階層仍然廣泛存在,武士們擁有廣泛特權對國家財政收入是一個削弱,土地在大地主門閥手裡平民們仍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日本改革缺少產業工人,於是一系列國內矛盾激化條件下日本開始走向對外擴張,田中奏摺成為日本國策藍本,朝鮮半島是日本徵服世界第一步,按照這個節奏與大清的第一槍打響了,作為大清屬國的朝鮮成為甲午海戰的導火線。



甲午海戰,大清戰敗輸在政治和軍事實力,日本人通過戰爭獲得了朝鮮半島主導權及臺灣和澎湖列島殖民地,歐美列強為了遼東半島利益雖然干預了日本吞併山東的野心,可是日本人憑藉甲午海戰證明自己實力從而邁入列強門檻,從此大清成為歐美日的盤中餐。如果甲午海戰繼續,大清需要置辦更為先進的軍艦和後續軍費,李鴻章必然會讓盛世懷與列國洽談貸款事宜,列國為了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將獅子大開口,而即使購買了軍艦訓練成軍也需要時間,政治上老佛爺和八旗勳貴不一定會信任李鴻章的北洋和南洋海軍繼續作戰能力。



綜合而言,日本舉國上下賭國運的甲午海戰贏得很徹底,滿清自上而下的外強中乾暴露的也很徹底,歷史的演講充滿著必然元素,這些無法克服的時代侷限造成無法逆轉的歷史現實。


唐俊龍55398571


無非兩種結局,要麼中國勝,要麼清朝亡。

認為中國勝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日本不過是撮爾小國,區區彈丸之地,怎麼打的了持久戰,當時李鴻章赴日議和,遭到日本浪人的刺殺,之後不是減少了一個億的賠款嗎?

從表面上看,這是日本人給大清國的一個機會,而其實也是在給日本人一個機會。

當時日本的艦艇彈藥所剩不多,他們其實沒有太大的把握能佔領大清國如此廣大的領土,又截獲李鴻章和清廷間的電報,瞭解清廷的底線,之後便以恐嚇、威脅等手段,促使清廷代表儘快在條約上簽字。

而認為日本勝,清朝亡的觀點在於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以及列強的介入:

甲午海戰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陸軍則士氣低下,南洋水師則拿不出像樣的艦艇,而日本舉全國之力,如若一無所獲,豈會乖乖撤軍?

不撤?

那就只能繼續打,而當時的大清國在列強眼裡可是一塊肥肉,誰都想從中撈上一筆,但因為誰都沒有能力單獨吞下大清國,彼此間都會稍微克制一二。

但如果他們見到日本有獨吞的趨勢,又豈會坐視不管,所以到了那時,不少列強會趁火打劫。

像之後清政府不是跟俄國人簽了一個《中俄密約》嗎?結果簽了沒幾年,俄國人直接撕毀,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不僅派了幾千人加入到聯軍中,還派遣13萬大軍直接入侵東北。


在這些列強眼裡,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所以如果大清國和日本繼續打下去,並且不能取得優勢的話,可以會遭到瓜分。

而最大的可能對結果還是清廷戰敗,原因不在於軍事,而在於制度方面:

甲午海戰李鴻章曾上書請求從各省調軍支援,卻以各種理由被推脫;更諷刺的是,前方接連戰敗,而皇宮中為慶祝慈禧的六十大壽,燈火通明;北洋水師的駐紮地劉公島上,竟有多達數十家妓院、賭坊;艦艇的炮臺,被用來當成“晾衣杆”。

且在1890年前後,北洋水師還有亞洲第一的名頭,不過短短四五年的時間,因內耗,艦艇的鍋爐老舊,用的煤都是開平煤礦最劣質的煤,到甲午海戰,哪有之前亞洲第一的實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清廷的高層,他們可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有血性,敢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相堵,就拿慈禧來說,鎮壓國內的起義手段、效果都很不錯,但在對外方面,說好聽的是主和一派,也可以理解成一個“軟骨頭”。

中法戰爭,不敗而敗;更何況是這種明顯的劣勢,慈禧又怎麼可能會堅持繼續戰下去呢?


金兔歷史


甲午戰爭前期,日本為了購買裝備攻打大清王朝,向英國、法國、德國借貸鉅款用於裝備海軍。日本海軍在攻打大清北洋水師時,一點把握都沒有。它採用的是偷襲戰術,日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打贏了。北洋海軍是當時亞洲最強艦隊。日本打贏甲午海戰後,獲得大清王朝天價賠款,要比當時向西方貸款額度高三倍以上。這下好了,他還清西方的鉅額貸款。剩下的鉅額款,讓日本脫胎換骨,興辦教育,建設國防,發展工業。使日本由以前的農業國迅速發展壯大,成為近代工業國。

話又說回來,假如當時大清王朝不要賠款,抗戰到底。拖個三年兩年的,然後動員全國民眾抗戰。日本拖得起嗎?他一旦被拖入中國這個民間抗戰的望洋大海。估計他的亡國也不遠了。那有人就會說了,清政府能夠動員全國民眾統一抗日嗎?針對這個問題,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還記得三元里民間抗英的故事嗎?這次民間武裝是由當時的《馮婉貞》帶領。這說明民間可以組織起來抵抗外國侵略。

假如清政府真這麼做了,日本這個民族 被中國拖入戰爭的泥潭,長期不能自拔。他只能撤軍認輸。這導致他的國家會四分五裂,或者說,即使不會四分五列。一個揹著沉重包袱的國家。頂多也就是目前的越來和緬甸這樣的狀況。根本不會發生二戰這種局面。我的說法有沒有道理?大家慢慢琢磨去吧。

中國的戰爭災難是自己造成的。是政府不爭氣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