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士兵都被在臉上刺字,那時候不叫酷,叫屈辱

宋朝的士兵都被在臉上刺字,那時候不叫酷,叫屈辱

在我國五代十國時期,戰爭頻繁,各個割據軍閥不得不到處拉壯丁補充到軍隊裡來。士兵本來就不願意打仗,結果就是導致了軍隊有時候還沒有達到戰場,士兵就逃走了一半。為了防止逃兵的出現,那時候的軍閥發明了在士兵臉上、額頭上或者手上刺字的方法,所刺的字基本上是軍隊的番號。如果在平民中發現身上有刺字的青裝年男子,一律視為逃兵,按軍法處置。

到了宋朝,軍隊沿用了五代十國做法,將軍隊的番號刺在士兵的臉上、額頭上或者手上。同時,宋朝的犯人也是要被刺字的,也是刺在臉上、額頭上或者手上。然後犯人一般會被髮配到艱苦的邊境充軍。《水滸傳》裡的林沖就是被別人陷害而獲罪,臉上被刺字並且發配滄州充軍的。所以在宋朝,臉上被刺字,無論是士兵或者罪犯,都是一種恥辱來的。

宋朝的士兵都被在臉上刺字,那時候不叫酷,叫屈辱

北宋的名將狄青,臉上也有刺字。狄青十六歲的時候,他的哥哥爭強鬥狠,與別人打架,失手誤殺了對方。狄青非常愛他的哥哥,寧願替哥哥頂罪。於是狄青的臉上被刺上了字,取消了戶籍,發配邊境充軍。從此狄青開始了軍旅生涯。

宋朝的士兵都被在臉上刺字,那時候不叫酷,叫屈辱

狄青在軍隊中英勇善戰,常常帶頭衝鋒在前,立下了不少戰功。范仲淹對自己的這個部下非常讚賞,將“左氏春秋”交給他學習。從此狄青發奮讀書學習,將從春秋戰國以來各個朝代的名將們的歷史和用兵之法都熟記在胸。狄青也從此由一個只會鬥勇的小兵,蛻變成為文武雙全,深諳謀略策劃的帥才。

宋朝的士兵都被在臉上刺字,那時候不叫酷,叫屈辱

狄青後來領軍打仗的時候,都是披頭散髮,面戴銅面具,經常身先士卒,勇猛殺敵。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大敗西北邊境上的宋軍。朝廷急忙調狄青前去迎敵。當時前線的偏將們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行軍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作戰四年,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多達八次。前後攻陷了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又修建橋子谷城,修築了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扼制著敵方要害之地。安遠一戰,他本來受傷很重,但是聽說西夏軍隊殺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前線。士兵們因此也爭先恐後,奮力拼搏。西夏軍對這個披頭散髮、帶銅面具,打起仗來裝做有如神靈附身般的將軍,均畏懼三分,沒人敢擋。在平息西夏叛亂之後,狄青被封為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副部長)。

宋朝的士兵都被在臉上刺字,那時候不叫酷,叫屈辱

宋仁宗久聞這個傳奇將領的大名,在朝廷上招見了狄青,看到他英氣神武,但是臉上的刺字非常縣眼,跟他的地位很不相稱。於是,宋仁宗問狄青為什麼不用藥水將臉上的刺字洗掉。狄青回答說:“我將臉上的刺字留住,是讓將士們知道,我是靠戰功來獲得皇上的賞識,得到今天的地位的。如果士兵們也能夠英勇殺敵,他日一樣會得到應有的封賞。”宋仁宗聽了,大讚狄青的忠心,從此更加看重狄青。有幾次狄青被小人誣告,宋仁宗都選擇了相信狄青。

宋朝的士兵都被在臉上刺字,那時候不叫酷,叫屈辱

當然,宋朝像狄青一樣能從下等士兵成長為將領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士兵被刺上代表屈辱的字後,過著抬不起頭的日子。這就是宋朝重文輕武的體現,導致大家都不願意當兵,都想著去做文官了,這樣的體制之下,宋朝怎麼能不成為戰鬥力最差的朝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