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谯周?

建宁李俊阳


其实,谯周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很理性的爱国者。从早年不断的劝谏后主要励精图治,到蜀汉败亡之际,力劝后主投降,这并不矛盾。而是恰恰反应出谯周是心中有民的,与忠心蜀汉相比,他更关心的是蜀地民间之疾苦。

谯周是巴西西充国人,是土生土长的蜀人,自幼研读六经,通晓天文,乃蜀地颇具德望的大儒。因此,身为蜀人的谯周,他所忠心的、所关心的,自始至终都是故乡的蜀地百姓,而并非蜀汉这个政权!

蜀汉政权是由三股政治集团构成的,一股是以刘关张为首的,最早跟随刘备起事的中原集团(原从集团);一股是诸葛亮、黄忠、魏延等为首的荆州集团;最后一股则是以法正、李严、董允等为首的益州集团,而谯周就是益州集团的官员。

益州集团作为蜀地的土著政治势力,他们才是蜀汉政权中最庞大、最为基础的政治势力。尤其是,随着刘关张、诸葛亮、黄忠、魏延等中原集团和荆州集团核心人物的相继离世,蜀汉政权已经基本上益州化。

而作为益州土著氏族,当初谯周兢兢业业的辅助蜀汉政权,劝导后主励精图治,更多的其实是希望能够借助蜀汉政权,共同把蜀地治理好,为蜀地的百姓谋福祉。因此,谯周对于蜀汉耗费蜀地民力,不断北伐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他曾著《仇国论》,力陈姜维北伐的过失,反对不顾民间疾苦,选择不断穷兵黩武。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晋)一统天下之大势,到蜀汉末年已经是势不可挡了。顺者昌,逆者亡!所以,那时谯周又率先站出来劝刘禅投降。谯周这么做并非是因为他对蜀汉的不忠,而是因为谯周顺应天下大势,是为了让蜀地百姓免遭战祸。

事实上,作为蜀人的谯周,在他的立场上,蜀汉和曹魏其实都不过是外来政权,谁统治蜀地不也是一样的吗?只要能够还蜀地百姓太平,让父老乡亲得以安居乐业,蜀汉和曹魏又有何区别呢?因此,谯周的政治理念其实就是“顺”,当初蜀汉在蜀地坐稳了,谯周就顺应时势,辅助蜀汉,与统治者共同治理好蜀地;而等到蜀汉败亡之势已不可逆转之际,他还是选择顺应时势,劝谏后主投降。

这一前一后不同的选择,其实核心都是为了保全自己故乡的百姓,出发点都是基于蜀地百姓的安危。因此,个人认为“顺”才是谯周的品德,才是他的处世之道!


这些历史要读


谯周,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四川南充人,属于蜀汉的益州本地势力,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因反对北伐,有人称他为蜀汉的保守派,又因曹魏伐蜀汉时,谯周劝刘禅投降,也有人称他为投降派,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很低。但此人的文学造诣很高,《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是他学生,在政坛上,反对北伐、劝其投降也是看清事实后的明智之举,算是一个谏臣。

图为谯周画像。

谯周的父亲叫谯岍,在当地治学,谯周也跟着父亲饱读四书,有一肚子学问,刘备入主四川后,诸葛亮请谯周担任劝学从事,也就是主管教育的一个官职,后来升任典学从事,管理着整个益州的教育工作,刘禅当太子后,谯周被任命为太子仆,成为刘禅身边辅臣,刘禅即位后升任光禄大夫,终于崭露头角。谯周在任时看到对外用兵、百姓凋零,多次反对朝廷北伐;刘禅纵情声色时,谯周时常进谏劝阻。

在文学方面,谯周是蜀地顶尖的大儒,留下著作百余篇,后世为其建有祠堂纪念,图为南充谯公祠。

263年曹魏伐蜀汉,姜维死守剑阁,谁知曹魏将领邓艾突发奇想从马阁山绕道绵阳,这样一来蜀汉大势已去,当时朝堂上议论该怎么办,有人说撤往西南地区,有人说往东吴跑,时任光禄大夫的谯周则认为,撤往西南要提前安排,现在忽然后撤,粮少道路崎岖,肯定会引起哗变,去往东吴更不可取,东吴看似和我们关系不错,实则狼子野心,最好的办法是投降曹魏,按天下形式曹魏肯定会统一,不如早投降能早安排。

图为谯周墓。

因为谯周做工作,刘禅投降曹魏,司马家族为感谢谯周,封他为阳城亭侯,267年已经称帝的司马炎,邀请谯周去洛阳,入朝担任散骑常侍,做自己的顾问,此时的谯周已经病倒,无法前往,于270年病逝,葬于老家巴国西充。谯周这个人呢,留下坏名就是侍主多年,竟劝主投降,亏自己还是大儒,教人都教不好。但劝降这个事,站在百姓角度,避免战乱,保全百姓,而站在刘氏来说,卖主求荣的小人,其实改朝换代时这种人多如牛毛,蜀汉灭亡也不是谯周劝降导致的,所以不用过多评价这个人。


图文绘历史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

谯周幼年丧父母,但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谯周成了博冠古今,精通经书,见多识广的硕儒。

谯周是个比较复杂的人,一个饱读诗书的蜀汉大儒,不贪污,不霸权,直言劝谏。算得上是一位柱国大臣。但是他又三言两语让诸葛亮、刘备一众先贤的毕生心血付诸东流(劝蜀汉帝国刘禅投降)。

在诸葛亮病逝后,谯周疯了一样直奔诸葛亮病逝地,而他出门没多久刘禅下令不许任何人吊丧(可怜诸葛亮为蜀汉呕心沥血),而他不管不顾(只有他一人为诸葛亮吊丧成功)对诸葛亮的尊敬可见一斑。谯周此人讨厌打仗因此坚持反对北伐,然姜维却坚决要求北伐。自然而然两人就杠上了。

在我看来谯周的想法是对的,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迫切需要休养生息。但奈何人家姜维不同意呀,娘的,劳资堂堂大将军,不打仗干啥?诸葛亮的遗愿怎么办?不统一中原,不打一个打胜仗我姜维的能耐何在?!所以每次姜维北伐,谯周必反对。还与尚书令陈袛展开了激烈辩论。为此还写了本仇国论。

其实蜀汉弊病早已,诸葛亮六出祁山皆败,损耗人力财力物力不计其数,损兵折将,连自己也搭在了那里。

再说263年蜀魏相比总人口不到四分之一,耕地只有二分之一。军队不到三分之一,拿什么打兵强马壮的魏国?再者说如果蜀汉兵强马壮,哪怕有一线希望谯周又如何三言两语让一个帝国投降?其实朝中都明白蜀汉已亡,只不过谯周做了那个出头鸟,说出了心里话,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多了一些现实。

是非对错,后人自辩之。



小凌子同学


其实人之所以凌驾于所有生物之上皆是因为七情六欲,所以也就变得复杂起来,评论一个人不能从单一方面而论,毕竟人都是多面性 复杂性 冲突性。

谯周益州本土人他的思想主张大致是从大略 根本出发。想通过治理国家,变革举措来使国富民强,国力强盛。虽然刘备得了荆州 两川势力得到极大扩张但于曹魏整个北方及中原地区还是相差甚远。他的主张主要是先强自身后征战天下与砍柴不误磨刀功相仿。

而诸葛亮当时位高权重,他的思想主张大致是当时益州虽号称天府之国但实则交通闭塞,经济凋敝,便算在修养生息也远远跟不上中原地区发展。且一旦中原养成气力则益州岌岌可危所以只有不停北伐,骚扰才能拖住曹魏发展延续蜀汉政权,才能有一丝可能重统天下。他的主张便是背水一战,以豪赌换取一丝可能。后来姜维也秉承了这一思想认知。

这两种思想也没有谁对谁错,谁优谁劣。事实便是谯周权柄终究不及孔明 姜维。而且到后期蜀汉政权人才凋零,国衰民弱。已经无回天之力,所以憔周才劝投降。

自始至终谯周也是一心辅佐蜀汉政权,绝非软弱酸儒,只是诸葛亮被神话自要打压憔周。也颇有郁郁不得志的遗憾吧






愤志书生


谯周是三国时期的大儒, 也是有名的史学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他的学生。

其实谯周劝谏后主励精图治和反对姜维北伐并不矛盾,谯周应该说对天下之势看得还是比较清楚的,其时蜀弱魏强,诸葛亮数次北伐不利,蜀中百姓早有厌战情绪,出于与民休养生息 ,体恤民间疾苦的想法 ,谯周对后来姜维继续北伐采取了明显的反对态度 ,反对武力扩张, 劳民伤财,诸葛亮北伐失利的结果让谯周更加确定不能以卵击石, 否则蜀汉更不可保矣。

而作为一个小国,弱国如何变得强大,就必然要求君主贤明施政,当后主昏庸享乐时,谯周又岂能旁观,汉室中兴只能徐徐图之,慢慢集聚民心。

后来劝降刘禅,谯周一张嘴把蜀汉给说没了,这也是后来很多史学家诟病之处。其实降魏客观上避免了生灵涂炭,也顺应了当时的天下大势,后来司马昭,司马炎又陆续征召谯周入朝为官 ,奈何其人当时年事已高 ,身体疲弱 ,再加上毕竟自己是亡国之臣 ,心中终有愧疚之情,这里面的情绪很复杂,谯周也不认为自己有功于魏晋朝廷,所以拜授的官位谯周也基本上因为身体等其他原因并未真正履职。


水木仙长


谯周此人比较复杂。说他是奸臣吧,一生清廉,两袖清风。说他是忠臣吧,蜀汉帝国却因他的劝解而亡。谯周饱读诗书,为蜀中大儒,应该有读书人的风骨,但是世事无常,谯周认为投降曹魏,一定能保护所有人的荣华富贵,而不必有不必要的伤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所以,我认为他还是有一定正面形象的。


青木原游魂


那绝对是一个好官,为了蜀国百姓,才投降魏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