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總勸說玄奘還俗?

歷史大變局


唐太宗屢次規勸玄奘棄佛還俗,主要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唐朝初期對佛教的政策有關,請看分析。

一、唐朝初期(包括唐太宗)確定佛教不利於政權穩定統治是根本原因

在唐朝之前的南北朝時,中國迎來佛教傳播的高潮,尤其是梁武帝蕭衍(502年-557年)大力倡導佛教,甚至四次捨身佛寺,要出家為僧以修來世,群臣耗巨資給佛寺將他“贖回”。建康城下竟有佛寺五百餘所,外觀窮極宏麗,資產更富裕豐沃。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之名,將大批人力財力浪費於求神拜佛,國家陷入崩潰的邊緣。

我們再看隋朝的佛教政策。隋朝儘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對於中國佛教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隋文帝(581—604)改變周武帝宇文邕毀滅佛法的政策,確定了以佛教作為鞏固期統治權的方針之一。隋煬帝楊廣(605—616)繼承了崇尚佛教的傳統。佛教在中國得以傳播,建立了很多寺院,僧人在社會有很高的地位。然而隋朝在唐高祖等反對者的戰爭中失敗。

當公元 618 年唐朝建立時,唐朝的統治者對佛教並不支持,甚至有時排斥佛教。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確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

唐太宗(見下圖)繼位(626年—649年在位)後崇尚文治,認為佛法無益於天下,再次申令道先佛後。

史載,唐太宗討伐王世充,雖常用少林僧兵,但他攻佔洛陽後,廢除隋朝寺院,大肆裁汰僧人。

唐太宗對梁武帝大興佛教帶來的後果記憶猶新。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語謂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結果國破家亡,應當引以為鑑。

他在朝堂上公開宣稱:“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

國家對佛教的政策一旦確定,那麼相應的行動就會展開。

勸說有名望的佛教人士還俗就是降低佛教影響力最有效的途徑。

二、唐太宗要求玄奘棄緇還俗的行動

公元643年,玄奘(公元602年-664年,見下圖)西天取經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引起轟動。

唐太宗目睹了玄奘的影響力,勸說玄奘還俗的行動開始展開。

玄奘剛回到長安,唐太宗高度評價說:“朕今觀法師詞論典雅,風節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

很快唐太宗要求他棄緇還俗,“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罷道,助秉俗務。”

玄奘言道:“玄奘少踐緇門,伏膺佛道,玄宗是習,孔教未聞。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腐敗也。願得畢身行道,以報國恩,玄奘之幸甚。”

唐太宗勸玄奘棄佛還俗的要求與他翻譯佛經、弘揚佛法的宗旨相違背,遭到了玄奘的斷然拒絕。唐太宗仍不放棄,常常“逼勸歸俗,致之左右,共謀朝政”。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朝進軍遼東,太宗要求玄奘觀戰,再次提出還俗的要求。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又一次令他還俗,但玄奘不改初衷,上疏陳明再三,表示“守戒緇門,闡揚遺法,此其願也”。

甚至唐高宗李治上臺以後,也多次提出令玄奘棄緇還俗的要求。

三、唐太宗批准玄奘的翻譯佛經更多是從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出發

在玄奘去西域印度時,他與許多著名的佛教大師一起學習,特別是在那爛陀的著名佛教學習中心。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

當唐太宗看到玄奘帶回來的梵語文本時,意識到這是重要的世界文化交流,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不對政權的穩定統治構成威脅,唐太宗批准了玄奘的翻譯佛經的要求。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長安(現今的西安)設立了一個大型翻譯局,吸引了來自西亞各地的學生和合作者,將大約1,330個經文分冊翻譯成中文,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

在公元646年,在唐太宗的要求下,玄奘完成了他的書《大唐西域記》(見下圖),這也成為了研究中世紀中亞和印度的主要文書之一。

這本書由法國著名的漢學家斯坦尼斯拉斯朱利安(Stanislas Julien1797年4月13日-1873年2月14日)在1857年翻譯成法文。

唐太宗在玄奘屢次拒絕棄緇還俗時,能夠從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出發,支持玄奘開展佛經翻譯事業,真正體現了唐太宗的雄才大略。

司馬光評價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蔣南強讀歷史


玄奘法師的功績,值得國人自豪。沒有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王舍城不會被發現,那爛陀寺不會被發現,藝術瑰寶阿旃陀石窟等著名文化古蹟,也都是按照《大唐西域記》的線索找到的。

玄奘法師是走出國門學習的,學到什麼程度呢?大家請看下段:

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

學習的程度就是---你是老師還是我是老師?我的水平比你們高耶~

李世民為何總勸說玄奘還俗?

“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罷道,助秉俗務。”

不光李世民,連李治也象中了魔障一樣,苦苦的勸說玄奘法師還俗後上戰場加入智囊團,或者當個軍師,目的無非是想借玄奘法師對西域各國的瞭解,一雪前恥,幹掉突厥,不止如此,中亞、西亞、南亞,李世民都想要。

玄奘法師的遊歷和取經這一路的長途跋涉,普通人真是聽了都肝顫吶。玄奘法師遊歷兩百多個國家和城邦,還有許多不同的民族。其《大唐西域記》中對西域各國,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築、婚姻、喪葬、宗教信仰、沐浴與治療疾病和音樂舞蹈方面的記載,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風土民俗。

蘭州→涼州→瓜州→玉門關→五烽→流沙→哈密→高昌國→新疆庫車→凌山→碎葉城、迦畢試國→烏茲別克斯坦首都→撒馬爾罕城→蔥嶺→鐵門→貨羅國→巴爾赫→加茲→大雪山→阿富汗之巴米揚→巴基斯坦→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請看上圖,這一圈繞的,國境周邊都“路過”了,這種經歷,對於李世民和李治來說,極具價值,開疆擴土的無價之寶,因為這一路上,無論語言,人文,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面,博學如玄奘法師,基本都有涉獵,並且都深入實地有過了解。

李世民對佛法沒興趣,但每次玄奘法師說到外域諸國的時候,老李是雙眼放光,無與倫比的精神迸發,那時候玄奘法師才明白,李世民讓自己覲見完全是出於其政治、軍事目的。

而玄奘法師對還俗和所謂的榮華富貴是沒有任何興趣的,李世民屢次苦勸,玄奘法師從未放在心上。

...


古今通史



在當時唐朝明令禁止百姓西行的時候,玄奘法師為了尋求大乘佛法,不懼艱辛,不遠萬里,西渡取經,歷經數年,一路上途徑大小几十個國家,平安到達天竺,最後完整的將六百多部佛法經書帶回中原,可見其膽識和非凡的遠行能力。

本該是治罪的行為,但是李世民在得知玄奘要回來時卻十分爽快的免去了他的罪行,並且還邀請他前往長安來相見。



在玄奘入宮覲見李世民的時候,還得到了李世民的盛情款待,俗話說;無事獻殷勤……一番交談後玄奘發現李世民邀他相見,並非是對他不辭辛苦求取來的真經感興趣,而是對他一路途徑過的國家國運兵力有興趣。交談到最後李世民索性要求他還俗進朝輔助自己。

奈何玄奘心中只有佛法,隨即婉言謝絕了。李世民之所以勸說玄奘還俗無非是在於玄奘一路上對於西方各國的瞭解,地理環境的熟悉,正所謂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並且李世民一直的理想就是開疆擴土,若是能有玄奘這樣一個對西域瞭解通透人輔助好比如虎添翼,所以,李世民不惜金口三番五次勸說玄奘還俗相助。


歷史卍縱橫


第一玄奘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大師,玄奘博學多才,特別是佛經上有著自己的見解的,唐太宗雖然不信佛教,但對這樣的人才確實很珍惜的,希望為己所用。

第二玄奘有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和異域文化習俗方面的知識,特別是唐太宗最關心的西域方面,因為大唐需要了解那裡的風土人情,為大唐開疆拓土,將西域納入大唐帝國的版圖,如果有玄奘作為指導,為唐太宗出謀劃策,實現這一目的就方便的多,後來唐太宗也知道勸不回玄奘,也只好讓他編纂一部大唐西域記,成為唐朝向西開拓疆域指導書。


我覺得我認為


可能是出於對他的精神,學問,閱歷的佩服吧!


古草秋心


因為人才難得,他希望玄奘輔佐於他。


霜天落照


需要一 德高望重的國師,大唐 李姓 奉 老 子為 先祖, 希望 玄奘 皈依道教.


扁舟大海飄遊


無非不是看重玄丈一路對西域瞭解,想玄丈幫助自己擴大自己對西域的影像。並且玄丈從西域回來人氣之高,於情於理李世明都要向玄丈拋出橄欖枝。


小強每日讀新聞


除了讓玄奘法師還俗輔佐他以外還有別的理由嗎


重走玄奘路


他喜歡這個和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