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臣得罪公主,又不肯向皇帝道歉,皇帝:獎賞

在漫長的古代封建社會中,君權至上、君權神授是深入人心的,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無論是手下的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要對皇帝“唯命是從”。為何?中國幾千年來形成了以皇帝為核心的儒家思想,西漢漢武帝時期儒學備受推崇,漢武帝時期有個大臣叫董仲舒,董仲舒在“三綱五常”中就提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以此來強調皇帝的至高無上。

一大臣得罪公主,又不肯向皇帝道歉,皇帝:獎賞

皇帝這麼牛、這麼厲害那大臣們不得天天巴結皇帝,拍馬屁啊?就像清朝乾隆皇帝身邊的和珅那就是能說會道,要不然乾隆也不會如此信任他。也有不聽皇帝的話被皇帝幹掉的,明朝永樂皇帝發動靖難之役,幹掉了建文帝自己當了皇帝,隨後有一大臣名為方孝孺不肯事永樂皇帝為君,那沒辦法,朱棣只好滅他十族,真可謂是慘字了得。

一大臣得罪公主,又不肯向皇帝道歉,皇帝:獎賞

但凡是皇帝有實權、國家統一安定那大臣們就越發規矩,可我說的這一位可一點兒不怕皇帝,他所事的皇帝還是一代雄主。誰呀?東漢的開國皇帝,“大魔法師”劉秀。此大臣名為董宣,他不僅大膽的得罪公主,又不肯向劉秀認錯,還在皇帝面前據理力爭。

一大臣得罪公主,又不肯向皇帝道歉,皇帝:獎賞

董宣,自幼好讀書,被司徒侯霸推舉董宣為考核優等的人而入仕。董宣在任北海郡國相時就以為官清廉、辦案嚴酷著稱。北海郡有一人名為公孫丹興建住宅,因為迷信公孫丹讓兒子殺了一個人,把屍體放在屋裡,來避禍。沒想到不但沒有避禍,反而召來殺身之災,董宣判二人有罪,盡皆處死。

他個性剛強,故而得罪權貴,後來還一度入獄。劉秀看他是個人才,又放了他讓董宣去做洛陽縣長。在董宣任上又發生了一件命案,湖陽公主的僕人竟然光天化日下殺了人,湖陽公主是劉秀的姐姐,不僅如此她在劉秀建功立業的過程中還幫助良多,在洛陽可以說是地位極高,她的僕人自然是狗仗人勢、目無法紀。

死者家屬也是敢怒不敢言,董宣是個硬骨頭,他不理會這一套,按大漢律法,殺人償命,他帶上死者家屬並派人守在公主府前(當然公主府不好擅闖)。當公主的車乘出來時,董宣派人攔住馬車,死者家屬一眼就認出犯事的僕人,董宣不顧公主的威嚴,反而責備公主不該縱容家僕,而後當街處死了犯事的僕人,在場的民眾拍手稱快。

一大臣得罪公主,又不肯向皇帝道歉,皇帝:獎賞

湖陽公主很是氣憤,覺得自己丟了面子,就入宮將此事告訴了劉秀,劉秀很是敬愛他的姐姐,便召來董宣問罪,一般人肯定要服軟啊,可董宣卻覺得自己受了委屈,竟要撞柱自殺,但沒死成,還弄得一臉血。劉秀就讓董宣向公主磕頭認錯就不追究他了,可這董宣很是倔強,兩手撐地就是不肯低頭。劉秀沒有辦法,呵呵一笑賜予董宣為"強項令",還賞錢三十萬。

一大臣得罪公主,又不肯向皇帝道歉,皇帝:獎賞

有人肯定要說了劉秀脾氣好換一個暴君董宣就死定了,仔細想想卻有道理。然為君之道,在明明德,劉秀一個手提三尺劍最終坐上皇位的皇帝,他豈不明白君有君道,公主曾對劉秀說:" 文叔現在當了皇帝,還制服不了一個小地方官嗎?"光武帝就笑著說:"做皇帝和當老百姓可不一樣啊!"的確,做為一個百姓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而一個帝王決不能因為情緒而左右判斷,治理國家需要像董宣這樣的大臣,不能因一己私慾斷送忠臣良將的性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一大臣得罪公主,又不肯向皇帝道歉,皇帝:獎賞

董宣也沒有貪財,他把劉秀的賞錢分給部下。那些地方惡霸無不畏懼董宣,京城裡稱他為"臥虎",還有人歌頌他說:"桴鼓不鳴董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