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中原人,为什么古代中原人逃难都是南下去山区,近代中原人为何青睐去平原?

需要悦刻联系我


以河南为中心的河南人开始多南下山区,后来多去平原,以及河南不出皇帝的观点,不大确切。理由在于,其迁徙大致分4个大的阶段:

一是最早的夏代至汉代,主要是生活在陕甘等西部的伏羲、炎黄部族向以河南为中心的河南迁徒,尔后自商到汉代,又多为豫陕人互动。如:故里甘肃的伏羲先经陕山豫西北,到豫中、豫东话动,如今河南舞阳之贾湖遗址〈伏義部族遗址),河南淮阳伏羲古都等。再如:炎黄皆自陕经晋冀到豫(过程略)。还有:商周人的互动。在河南的黄帝之孙帝喾子弃来陕,成为周之先祖,后来周人在商代之河南当臣,如周文王等,周文王之母即河南人。商灭后,商代的绝大部分名人与富人,全被周人半强制性的迁往周都附近。同时,周王室又将其部族人,派到以河南、山东为中心的地方建立诸侯国,仅河南就有周之诸侯国六十多。秦国也是互动,先是秦灭六国(魏、卫、楚、韩皆在今河南,赵之一部分为今河南),后是豫人在陕执政(从皇帝始皇到重臣大部分为豫人。如:前20名功臣,至少有14个以上为豫籍。汉代之西汉,从刘邦(先祖刘清为周人之后,迁到河南开封后又迁苏之沛丰)到前几任宰相及其他重臣,大部分要么是豫人(如韩信、张良,陈平以及后近迁沛丰的周勃、周亚夫等),要么是相临之地人。秦之赵佗大军南下,这是另一种情况。

二是到了晋、唐、宋时期,的确像上述网友所说,闽粤赣桂等地之客家人(还有闽南人、广府人、潮汕人),均称是中州人、颍州人、河洛人、汴京人、固始人或京兆人、长安人、秦人等人后代,还有河南人来皖,成为徽商,这里就不赘言了。

三是明清之“闽粤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客家人回流,众人皆知,也不须细言。不过,这些人迁出地多山区,迁入地既有平原,也有山区(比如迁到陕西南部的多为山区),与网友所说又不相符了。

四是进入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山东人是闯关东(东北92%以上的人为山东移民,3%为河南移民),河南人因水患、天灾等灾荒和战乱〈主要是日本人入侵),又多到了西部的陕甘平原(有资料称,陕西有豫籍移民800万以上,接近陕人的'1/5。这一点网友说得对。

网友所说之河南皇帝少不是事实。据资料称,在408位皇帝中,在河南称帝或河南籍的皇帝,居全国之冠,在57位开国皇帝中,河南与甘肃并列第一,均为10人,陕西加上在陕西武功生的唐太宗,为4人。

顺便说一下,在中国历史上共有1208位宰相,其中220位为河南人,约占1/5:在51位贤相中,河南有19位,约占近1/3。


齐声唤贤


答案很简单。

真正的中原人是不可能去山区生活的。

根本活不下去的

那些所谓的迁徙到山区的客家人其实是汉化的畲族,因为中原人哪怕亡国,换一个地方,首选也是肥沃的平原,古代人烟稀少,哪里会有没有容身之处的地方?除非当地人特别排斥你。

当年河南人闯陕西,也会被当地人排斥。

但同属华夏后裔,根本不会存在你死我活的械斗。

又何来被逼往山区?

当年北宋迁都杭州

还不是选的都是好地方。

当地土著兴高采烈的迎接,把最好的一块地让出来给他们用,又为什么非要去资源贫瘠的地方过苦哈哈的日子。


吃过逼亏上过逼当


客家人不是愿意开垦山林,好的地方都有人了,在平原被驱赶待不下去,跑到山区还经常被土著打杀,看客家人居住的围屋就知道了。躲到山林是无奈之举。近代中原人去陕西平原,最重要的也是平原比较富足有吃的,路途也近,便于难民更快找到吃的。至于南方穷山沟里都吃野菜,虫子,自己都养活不了,当然没能力接受难民。黄土高原地广人稀,但土地贫瘠,缺水干旱,粮食产量极低,更没能力接受难民。


山外青山楼外楼27


古代战乱不断,小山村易于躲藏,比如《桃花源记》里多年不出,无论外面打的多悲惨他们都能安然无恙同理吧。现在往平原,因为没了战乱,各方面发展起来了,平原对生活来说更方便!!!反正比山沟沟方便


夜归人归


古代北方胡患,战事多由北方起,所以百姓逃难一直往南,近代没有胡患,而南方军阀混战甚于北方,加上西洋文化入侵多由南方渗透内陆,百姓心理抵触,自然愿意往北走了


梦逐芭蕉雨


古代冷兵器,骑射,山区易守难攻!现代枪炮,平原亦可守。


玉涵兴


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打过来了,不往南逃往山区躲,难受往北送货上门往火坑里跳?比如北宋时期,连都城带官员都南逃了,跑不了的才没法跑,有钱的有文化的都跑了,剩下老弱病残的留下了。


讨厌崇洋狗


原来中原人都去了南方,是因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多灾多难!不是鲜卑,就是契丹,大辽,金国都把我们当成一块肥肉。老百姓都跑南方了


相信了别人换来了欺骗


去哪里是他们愿意不愿意的么?是他们能不能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