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晉國會落了個三家分晉的下場呢?

小林創可貼


晉國的分裂離不開兩個因素,王室宗親的沒落,外戚勢力的崛起,最終導致君臣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落了個三家分晉的下場。

起因:曲沃代翼,王室宗親被削弱

這是一場以小吃大的遊戲,緣起一次好意的分封,結果斷送自己一脈王室傳承的故事。


公元前746年,晉昭侯剛即位不久,就一時腦抽發作,封了一塊比晉國國都還大的土地給了自己的叔叔,並任命為曲沃恆君。當時朝堂之上皆有人反對,甚至勸諫不符合周朝禮儀規定,但任性的晉昭侯就是不聽,為最終埋下了小宗吃大宗的隱患,留下了伏筆。

自此開始,兩脈之間的衝突越積越深,最終演變成了兩脈之間的權力爭奪,並最終在小宗三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入駐王室,奪得正統。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獲得了周天子的認可,並最終繼承了王位,自此,結束了晉國長達半個世紀的內亂之爭。但兩脈之間的互相殘殺,併為此消停過,直到晉獻公時期,這種殘殺才變得越演越烈。為了防止曲沃之事再度發生,晉獻公採取了殺光旁系的作法,並最終導致了王室宗親的衰落,和外室宗戚的崛起。

經過:王室宗親衰落,外戚勢力崛起


隨著晉國逐漸走向穩定,大國的形象也不斷提升,為了滿足日益發展的需要,晉國的國君開始大肆的重用外戚勢力,這就導致了外戚的勢力不斷的加大,而王室的勢力不斷的減弱,並最終打破了君臣之間的關係平衡。到了後期,外戚的力量更是架空了王室的權力,成了名存實亡的擺設。

結果:外戚入主,三分“天下”


晉國宗室的衰敗,造就了外室宗戚的崛起,並最終蠶食了晉國國君的力量,最終演變成了三家分晉的下場。


我是森蟻,一個喜歡用獨特的視角,為你剖析歷史事件的過客。如果你也喜歡我,歡迎您的關注和點贊,期待與您相遇,我們下篇見~


森蟻聊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春秋戰國那麼多國家,只有晉國出現了三家分晉這種事。其它國家也有士族公卿架空君權的現象,但是隻有晉國分裂了。


西周分封制,嫡長為繼承人,庶子被封為諸侯以屏宗室。無論是周王室還是諸侯國都是這麼幹的。到了晉獻公時為了鞏固君權,防止曲沃代翼這種小宗克大宗的事再次發生,開始誅殺公族。此後晉國不再立庶子庶孫為貴族,看起來增強君權,實際上在那個大背景下,你不立王室為公族,就得立其它異姓卿大夫為公族。由於沒有了王室公族的制約,異姓卿族強大,晉公室就只能走向衰弱。

當時晉國異姓卿族合力就能稱霸中原,文公,靈公,襄公,景公,悼公時期能聯合異姓卿族,遂能稱霸中原。但是隨著晉國霸業越來越大,卿族的勢力也越來越大,晉公室反而日漸衰弱。

到了春秋晚期,六大卿族掌權,經過內鬥剩下了趙魏韓三族,遂三家分晉。當然,如果當時晉國不分裂,或者是智氏一家滅了趙魏韓,中國歷史將大不一樣。

和晉國情況差不多的是齊國,不過齊國是田氏一家滅了齊國整個公族。


守仁讀仁


晉國的發展邏輯,是整合春秋戰國時代東方歷史發展的典型代表。

西周時期,周天子權利和實力強大,分封體系鞏固促進了東方奴隸制社會穩定和發展。隨著西周的衰落和滅亡,周天子的權威和實力一落千丈。各諸侯國爭相稱霸。社會結構開始鬆動。同期,鐵器工具開始興起和普及。個體勞動和私田迅速增加,這使得經濟和實力的重心進一步下落。下犯上,成為整個東周的普遍性的趨勢和風氣。

這才使得三家分晉,成為歷史的必然,田氏代齊成為三家分晉的必然性的旁證。

邊陲小國越國,秦國,楚國的崛起,是以下犯上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也就是以邊制中。

這一切巨大的社會結構再調整,標誌著東方封建生產關係時代的到來。


世界發展全息週期論


因為國君被幾大家族架空了,最後兼併的剩下四家,智,韓,趙,魏。其中智氏實力最強,欺負其餘三家,後來三家合力滅了智,把智的封地瓜分,從此晉國沒有了,出現戰國的韓,趙,魏三國。這個事件其實對中國影響挺大的,不然秦國根本沒機會,就出不了東方,只能龜縮在隴西一帶,至少不會那麼早統一中國。


東方一東


因為主弱奴強。


狐狸糊塗太狼


和周天子分天下一樣,把整個國家分成幾個諸侯國,最後各國逐漸強大,分裂國家,形成戰國七雄,後來項羽就是犯此錯誤,歷史沒有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